他是端州百姓父母,家於廬州在肇慶任職一年,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沿著西江河一路向前,對岸是連綿不斷的山丘,人們乘坐著便捷的水上巴士來回穿梭於兩岸之間。我注目而視的地方是肇慶端州,

站著的這片土壤是生我育我的土地,端州人的風情繼承普遍南方人的溫文委婉,精明算計,但同樣的也有著直接了當,爽直剛毅的性格。兩種文化處於兩個極端,卻又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那一定要謝謝那一年來到這裡的那位男子,他執法無私,果斷剛毅,給端州帶來了一股清風。

他是端州百姓父母,家於廬州在肇慶任職一年,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端州百姓無不記其恩情,建祠立碑使其名譽留芳,撰書立像不忘一世恩情。這位讓我們念念不忘,尊敬效仿的為官人正是黑臉包公包拯也。他生於安徽,後到肇慶為官為端知州,儘管他只待在了肇慶一年,就留下了做人公平正義,行為果斷剛毅,職位期間端州百姓無不敬重。

他是端州百姓父母,家於廬州在肇慶任職一年,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記得他離開這座風情小城時,乘船路過羚羊峽谷,此時天有異象,他的內心十分驚奇心想是否自己有做的有什麼不足,所以天現異象已責備自己。詢問了手下以後,才知道下人中有一人收了他人一端硯。當時包拯離開,很多端州百姓都送來了很多的財寶以謝其的清明,他都沒有接受一文,而他的手下居然沒有問過他的意見,收了貴重的端硯。端硯是端州最出名的產物,因而肇慶有硯城一說,此地的端硯也是文人墨客競相收藏的,富裕之人更應得到此寶而自豪。是包拯一聽下人居然接受了他人的禮物,儘管這不是貪汙受賄,是包拯為他家洗脫冤屈的,人家送予他的,但是包拯仍然認為自己不應該接受。為他洗脫冤案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是他的職責,所以他覺得自己不應該接受他人的答謝禮。於是生氣之下命人拿來端硯沉入了西江河底。

他是端州百姓父母,家於廬州在肇慶任職一年,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在其位時小心謹慎,不用權謀自己私利。盡心盡力創造清明盛世,卻不求回報不忘自己本職之心,這個人正是包公也。即便他已經拜別了這座城市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來受過不同的風雨洗禮,有更多的能人志士相聚於此,但是包公的盛名仍久久不能忘也。這條河堤一路往下走,包公的故事仍在腦中,久久不能遺忘。好似不僅僅是一位故人,還有他留下的靈魂是永不可磨滅的。

他是端州百姓父母,家於廬州在肇慶任職一年,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他的清明自重是這世間的清流,那他的斷案執法的公正敏明正是維護著這清泉的方法。包拯的清明不僅僅是對外人,還對自己家人同樣的要求。安徽的廬州是包拯的故鄉,所以那裡有他很多的親戚朋友,親人們自以為有人倚仗,所以狐假虎威做了很多謀私利的事,包公知道以後,不但沒有偏私,並且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其間他的舅舅正是觸犯了法律,於是他在公堂上人造律法將其以杖刑,這一打讓他的那些親戚們收斂了自己的行為。這不僅僅讓他的親戚收斂了,百姓們知道他不偏私,更加的信任他。不僅僅對自己的親人,對於皇宮中的貴族也是同樣的一視同仁,所以他的鐵法,讓人敬之畏之。

他是端州百姓父母,家於廬州在肇慶任職一年,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於是他整頓貪汙風氣,更改民有難告官的途徑因而更加的容易得民心。確實令貪汙的官吏,心中一驚無不提防,小心謹慎怕被抓到把柄。百姓方可樂開了顏,他也不怕因為沒有錢賄賂官吏而導致了有冤申不了。包拯的這一作為,卻是拯救熱鍋火海中痛苦難耐之人,有了上岸喘息的機會。

他是端州百姓父母,家於廬州在肇慶任職一年,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可惜包拯一生並沒有孩子,用盡一生的心思都放在了宋朝的朝堂和百姓間,當時皇帝沒有立嗣,朝中大臣苦苦相勸皆被罵回。唯有包拯用自己沒有後人為由,勸皇帝早點立嗣有利社稷安慰。皇帝深知包拯的心良苦,於是照他說的去做了。

他是端州百姓父母,家於廬州在肇慶任職一年,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人們用黑臉來形容包拯,但是據史書記載,他長得十分俊俏,明明是讓女子傾慕的翩翩公子,卻為何用黑包子來形容他呢。世人所給予的黑,不過是讚頌它的公平正義,執法時臉部表情十分嚴肅,沒有一絲嬉笑,如同當今的法官一樣,是的,包公不正就是古代的大法官嗎?公公正正,鐵面無私,不循私情以律治世。法律就是讓人人各司其職,安穩過日的手段,這樣的手段並非溫和的,而是令人驚悚,人人敬畏的,這樣才能讓法律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人人

遵而守法,城市之中會有這麼多的圍牆。住在蝸居中的人,又何需小心謹慎的關緊門戶。天下盛世之時,不過是人人心中有法,自律自愛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