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眼睛看不清東西,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解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得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並不可怕,只要你能合理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監測血糖、血壓、血脂、尿蛋白等指標,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規範使用降糖藥,把血糖等指標控制達標,我們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結婚生子、上班下班,享受天倫之樂。

但是,如果我們不重視,不聽醫生的建議,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忽高忽低,後果也會很嚴重的。

糖尿病人眼睛看不清東西,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解決

長期高血糖會對我們身體的多個臟器造成傷害。如果傷害到腎臟,就會發生糖尿病腎病,出現蛋白尿、水腫等表現;如果傷害到神經,就會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出現手腳麻木、疼痛等表現;如果傷害到下肢血管,就會發生糖尿病足,出現爛腳、足部感染等表現。

而有些糖尿病人的眼睛會受到傷害,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現視物模糊、眼底出血等表現。下面,我們通過四個問題來好好認識一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一、什麼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不管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不管是男女老少、還是孕婦,如果血糖控制不好,都容易傷害眼睛的小血管,從而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得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會出現視物模糊、眼睛看不清、眼睛出血等表現,甚至會導致眼睛完全看不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也是導致上班人群眼睛看不見的最常見的原因。

糖尿病人眼睛看不清東西,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解決

二、哪些因素會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除了高血糖,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因素還有很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高血糖等多種代謝問題

血糖沒有控制好是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根本原因。在這基礎上,還有很多代謝問題會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血壓超標,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了,等等,合併這些代謝問題的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2.懷孕

糖尿病患者懷孕後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也容易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那麼,糖尿病患者就不可以懷孕了嗎?

當然可以!

糖尿病患者把血糖控制好就可以懷孕了,在懷孕過程中也要保證血糖控制達標,這樣才不容易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另外,懷孕後一定要定期進行眼底檢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3.遺傳等其他危險因素

現代研究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一定的遺傳性。這一點,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可以把血糖控制好,減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

另外,長期抽菸、或者被二手菸“薰陶”、或者伴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人,也容易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人眼睛看不清東西,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解決

三、怎麼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不同的糖尿病患者,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1.2型糖尿病患者

一般來說,2型糖尿病在明確診斷前,已經在身體裡隱藏了很長時間。

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在明確診斷時,要儘快進行首次眼底檢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檢查。如果首次檢查沒有問題,建議以後每1-2年查一次眼睛。

2.1型糖尿病患者

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不需要那麼早就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篩查,一般建議在明確診斷後的5年內進行眼底檢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檢查。

3.懷孕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如果準備懷孕,在懷孕前或者第一次產檢時,一定要進行詳細的眼底檢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檢查;懷孕後,每3個月檢查一次眼睛;產後1年內,也要查一次眼睛。

糖尿病人眼睛看不清東西,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解決

糖尿病人眼睛看不清東西,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行眼底檢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檢查,如果明確診斷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解決。

糖尿病患者,如果合併高血壓、血脂紊亂,我們要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這樣的話,不但可以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如果已經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還能延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黃斑水腫、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突然失眠或視網膜脫離,要立即至眼睛進一步診治。

糖尿病患者,如果屬於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嚴重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以採用激光光凝術進行治療。

能夠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藥物有很多,有口服的,有外用的,還有注射的。

用來注射的藥物是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一般在玻璃體腔內注射,主要用來治療對視力有影響的糖尿病性黃斑水腫。

可以在眼睛局部使用的藥物是皮質激素,主要用來治療對視力有影響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黃斑水腫。

非諾貝特和羥苯磺酸鈣是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口服藥,其中,非諾貝特可以減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而羥苯磺酸鈣能夠抗氧化、改善微循環,減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的相關症狀。

另外,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改善也有幫助。

感謝您的閱讀,要想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請關注《漢中陶大夫》。同時,歡迎大家點贊、收藏、轉發給更多的小夥伴;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一起交流養生心得和看病就醫的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