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刻於右任印賞讀

董作賓刻於右任印賞讀

于右任、董作賓

最近在學習閱讀甲骨四堂之一董作賓先生資料,一份《董作賓的甲骨文篆刻作品探析》PDF文檔吸引了我,這是一篇2006年發表在《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上的文章,作者是施伯松先生。網上介紹1974年生於中國臺灣,是書法篆刻家、策展人。

《董作賓的甲骨文篆刻作品探析》文章列舉了董先生數方甲骨文篆刻研究,其中一方印“于右任”格外引起我關注。

董作賓刻於右任印賞讀

于右任印

讓我們先來了解下1953年于右任和董作賓都在藝術上做了些什麼吧。

據《于右任年譜》顯示,1953年 75歲,生日為陰曆三月二十日,公曆4月11日。是年,《標準草書》第八次修正本發行,與出版社約定,不收版稅,但定價必須低廉,以求普及。

據《董作賓年表》顯示,1953年,59歲。《殷墟文字乙編》下輯,同年著有中國上古史新證、我國的文字、比較五種清明上河圖小記等數十篇學術著作。

右老的標準草書再次修正出版,董作賓致力於甲骨文研究的鉅著《殷墟文字乙編》下輯出版,都在研究與弘揚文字書法。

施伯松先生文章原文如下:

方形白文印。自題曰:“四十二年四月十五日之夜,為于右任先生作契文章,祝嘏七十晉五也”。“於”字其形寬厚朴實,近金文風格,應是取形(甲3941)的著名鹿頭刻辭的風貌。“右”字在契文中常以“又”字借之,其形大都類似(甲689)形,作者在入印時將此字規整化,以符合全印的章法要求。“任”以“壬”字通,此字在甲骨文中字例極多,大都近(前3.19.3)形。

此印初看若不注意到作者自題的款文,則極容易認為是一方仿金文的璽印,但略讀款文後才猛然覺醒,此印可能是董氏精心設計仿第五期鹿角刻辭的甲骨文印。雖然入印的文字經過較工整的安排,不復見原刻辭的活潑風格;但此印不也隱約地展現出董氏對甲骨文入印的思考彈性是很大的,金文和甲骨文是可以很融洽放在一方印中而毫無斧鑿的痕跡。雖說此印看似平平,但作為于右任先生做壽的祝賀印,其中董氏所下的苦心應不同於一般。

注:此印見嚴一萍著:《增訂篆刻入門》頁1248,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再版。

董作賓刻於右任印賞讀

為右老治印者皆為名家:吳昌碩、簡經綸、王壯為、喬大壯、齊白石、錢君陶等,右老鈐印最多的是吳昌碩刻“右任”印,即使印文已模糊不清了,右老依舊鈐蓋其書法之上,這是右老比吳昌碩小38歲的忘年深情厚誼,據說右老請吳昌碩治印畢,臂膀疼痛數日,吳氏也請右老為其百年之後墓誌書丹。

董作賓刻於右任印賞讀

名家刻於右任印

董作賓刻於右任印為祝壽賀禮,據邊款顯示為四月十五日之夜,是農曆三月二日,右老生日前九日刻成,“祝嘏”二字也多用於尊貴者使用,也證明右老受人尊敬。

我所收藏右老圖書中均未有收錄此印,也未見右老作品中鈐蓋,只被收錄在嚴一萍著:《增訂篆刻入門》一書中,由此可見此印為右老收藏未曾使用或極少鈐印。

董作賓篆刻鮮為人知,據其《平廬印存》自序:“餘少也賤,家本寒素。對門周姓為刻字匠,兄弟二人,餘呼之曰週四爺、五爺者也。兒時習觀周氏兄弟刻劃……乃撿瓦片之厚而致者磨之成小方印,輒以鐵錐子剜之,粗成文理。周氏有《篆字彙》,每假以觀摩。餘之治印興趣,自茲始也。……就學北平,始知《說文》而外,尚有古文大篆、金石甲骨,印亦上溯漢秦,交遊中不乏治印名家。至此,自視已往之作,不禁爽然!刀筆之技,退藏於密,不敢輕於嘗試矣:……後以忙於卜辭研究,治印僅偶一為之”。這段自述詳細講述了受刻字匠啟蒙,後刻苦鑽研歷代文字金石,廣交篆刻名家,但僅作為興趣而已。可見董作賓篆刻成長的路徑與深厚功底。其篆刻著作有四十七歲前所作《西廂印譜》,五十三至六十歲之間作《平廬印存》,收錄九十餘方。為右老刻印是59歲正是《平廬印存》創作期間,應屬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