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談書法

于右任谈书法

書法是一種高尚美術,要從篆、隸、楷書入手,然後進入行草用筆,才有神韻。

學書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於古人,就其愛好者習之,只要心摹手追,習之有恆,得其妙諦,即可任意變化,就不難自成一家。

于右任谈书法

一切須順乎自然。平時我雖也時時留意別人的字,如何寫就會好看,但是,在動筆的時候,我決不是遷就美觀而違反自然。因為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美。你看,窗外的花、鳥、蟲、草,無一不是順乎自然而生,而無一不美。一個人的字,只要自然與熟練,不去故求美觀,也就會自然美觀的。

我之作書,初無意於求工。始則鬻書自給,繼則以為業餘運動,後則有感於中國文字之急需謀求其書寫之便利以應時代要求,而提倡標準草書。

于右任谈书法

關於方法的問題,前代書家,他們都只講理論,而不講方法,所以我答覆書法朋友們的詢問,只講“無死筆”三字。就是說,寫字無死筆,不管你怎樣的組織,它都是好字,一有死筆,就不可醫治了。現在我再補充四點:

一、多讀:

寫字本來是讀書人的事,書讀的好,而字寫不好的人有之,但決沒有不讀書而能把字寫好的。

二、多臨:

作畫的朋友告訴我寫字比作畫難,我不能畫,不知確否如此,但寫好者確真不容易。童而習之,白首未工者,大有人在。所以前代書家畢生的精力所獲成果是我們最好的參考。它不獨可以充實我們的內涵,美化字的外形,同時更可以加速我們學習的行程。

三、多寫:

臨是臨他人的,寫是寫自己的;臨是收集材料,寫是吸收消化。不然,即使苦寫一生,也不過是徒為他人作奴役而已。

四、多看:

看是研究,學而不思則日久弊生。只臨只寫而不研究,則不是盲從古人就是盲從自己。所謂看,不但多看古人的,更要多看自己,而且這兩種看法對古人是重在發掘他們的優點,對自己是重在多發現自己的缺點。

于右任谈书法

我喜歡寫字,我覺得寫字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樂趣。我感到每個字都有它的神妙處,但是這種神妙,只有在寫草書時才有;若是寫其他字體,便失去了那種豪邁、奔放的逸趣。

二王之書,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筆筆皆活,隨意可生姿態也。試以紙覆古人名帖仿書之,點畫部位無差也,而妍媸懸殊者,筆活與筆死也。

于右任谈书法

故字中有死筆,則為偏廢。世有以偏廢為美者乎?字而筆筆皆活,則有不蘄美之美;亦如活潑健康之人,自有其美,不必“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也!故無死筆實為書法中之無上要義。

抄書可增人文思,而尤多習於實用之字。書法無他巧,多寫便工。

執筆無定法,而以中正不失自然為上。

學我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則為照貓畫虎。

學我勿先摹我,須臨我學之各種碑帖,方可學好。

于右任谈书法

草書唐可期詩耕田鼓四屏

上圖來自《中國書法》雜誌

于右任谈书法

標準草書自序

文字乃人類表現思想、發展生活之工具。其結構之巧拙,使用之難易,關於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然則廣草書於天下,以求製作之便利,盡文化之功能,節省全體國民之時間,發揚全族傳統之利器,豈非當今急務歟?

吾國草書之興,以草篆草隸為權輿。秦漢以來,其用日增,其法日進,其稱日繁,約而言之,可成三系:

一曰章草,解散隸體粗書之者也。其為法:利用符號,一長也;字字獨立,二長也;一字萬同,三長也。……漢張芝、吳皇象、晉索靖皆一時領袖。張書遺蹟渺然,但可於兩漢遺簡,想見神采。皇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出師頌》、可謂章草範本。然全體繁難之字,簡單化者不過十之三四,其於赴急應速之旨,固未達也。

二曰今草,繼章草而改進者也。其為法:重形聯,去波磔,符號之用加多,使轉之運益敏,大令所謂窮偽咯之理,極草縱之致者,最為得之。……以王氏(羲之)之多才,為風氣之領導,景從既廣,研討彌篤,一字組織有多至數十式如閣帖所示者,創作精神之驚人,可以想見。或謂當時作家,自矜博贍,故生變化,以競新賞;實則流傳筆札,皆為試驗之作,未及檢定耳!陳僧智永,書真草千字文八百本,蓋有志於統一體制,以利初學者。而唐以功令取士,幹祿字書,應運以作。草書遂離實用而入於美藝矣!……

于右任谈书法

三曰狂草,草書中之美術品也。其為法:重詞聯,師自然,以詭異鳴高,以博變為能,張顛素狂,振奇千載。《肚痛》、《自敘》,可為代表。一筆草、連綿草,古雖有之,而成系統,開脈流,實自此始。散氛埃於大地,而日:“揮毫落紙如雲煙”,亦可異矣。然其組織之巧,用筆之活,於法理變化,多所啟發,且如素師晚年合作,矩矆(左旁為矢)慎嚴,其貢獻之大,唐以後作家,遠不逮也!

隋唐以來,學書者率從千文習起,因之草書名家多有千文傳世,故草書社選標準之字,不能不求之於歷來草聖,更不能不先之於草聖千文。一因名作聚會,人獻其長,選者利益,增多比較;一因習用之字,大半已俱,章法既立,觸類易通。斯旨定後,乃立原則:日易識,日易寫,日準確,日美麗,依此四則,以為取捨。字無論其為章為今為狂,人無論其為隱為顯,物無論其為紙帛、為磚石、為竹木簡,惟期以眾人之所欣賞者,還供眾人之用。

于右任谈书法
于右任谈书法

吾國習稱,文之善者日文豪,草之善者日草聖,謂之重視草書也可,謂之高視草書也亦可。故善之者,或許其通神,或贊其入道,或形容其風雨馳驟之狀,或諮嗟其喜怒性情之寄,而於字理之組織,則多所忽略。非之者,又謂草書之人,技藝之細,四科不以此求備,博士不以此講試,而於易簡之妙用,則不復致思,此草書之所以晦,亦即草書之所以難也。今者代表符號之建立,經歷來聖哲之演進,偶加排比,遂成大觀,所謂草書妙理,世人求之畢生而不能者,至今乃於平易中得之,真快事也。

餘中年學草,每日僅記一字,兩三年間,可以執筆。此非妄言,實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捨。草書是中國最進步的文字,它是有系統的,有組織的,不是潦草的。

于右任谈书法

文字只是人類思想的符號,以便利實用為主,不可再存草書通問為不敬的心理。

草書重整,是中華文化復興先務,古昔無窮之作者,多少精神貫注。漢簡流沙,唐經石窟,實用臻高度。元明而後,沉埋久矣,誰顧?試問世界人民,超音爭速,急急緣何故?同此時間同此手,且莫遲遲相誤。符號神奇,髯翁發見,標準思傳付,敬招同志,來為學術開路。

方法果如何?每課識一字。中學倘畢業,不教可自致。古籍既易通,民眾亦易使。一字可醫國,醫國有利器。往古數英賢,孰不愛草書。百工便實用,亦得補業餘。東方有美人,娟娟相倚於。鸞翔而鳳翥,評論實不虛。

于右任谈书法

于右任《草書呂子語軸 》紙本草書 138×34cm 南京市博物館藏

釋文: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款署:呂子語。少林先生正。三十七年二月,于右任。

論書散語

我寫字沒有任何禁忌,執筆、展紙、坐法,一切順乎自然……在動筆的時候,我決不因為遷就美觀而違犯自然,因為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美。

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因為自然之波瀾以為波瀾,乃為致文。泥古非也,擬古亦非也。無古人之氣息,非也;盡古人之面貌亦非也。以浩浩感慨之致,卷舒其間,是古是我,即古即我,乃為得之。

于右任谈书法

原名伯循,字右任,號騷心,以字行。陝西三原人。長期任職於國民黨政府,管至行政院院長。但它作為書法家的名聲,是乎超過了作為政治家的名聲。他的書法藝術,一般認為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以魏碑為基礎,寫出具有強烈個性的行楷書時期;二是創立標準草書的時期。

于右任谈书法

總理遺囑立軸(西安市文物局提供)

于右任對魏碑下過很深的功夫。清代中葉以來,學魏碑而能出己意者,還是寥寥。他滿帶“碑味”的行草書,可以說是風格獨具了。尤其是行書,中宮緊促,而結構多變。在一種看上去十分隨便不經意的把握之中,獲得一種奇絕的、從容大氣的效果。

于右任谈书法

行書致青年寄語 135×32釐米

于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創立“標準草書”,於1932年在上海發起成立了草書研究社。他廣泛蒐集前人的優秀草書作品,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幹字文》,而後自己又手寫一遍,刊印行世。

標準草書的創立,目的在於使草書規範化。其實,草書是無所謂標準的,一標準就失精神。但初學草書的人,由此可以摸得一正確的門徑。

至於于右任自己的草書,筆畫簡單,形態優美。他基本上寫的是不相連屬的今草,但他的草書是由章草入今草的,在他的草書作品中,不時可以見到章草的筆法。在用筆方面,幾乎筆筆中鋒,精氣內蓄,墨酣力足,給人以飽滿渾厚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