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標準草書”≠章草,書法不應該戴上“緊箍咒”

中國當代草書的發展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于右任。很多人把于右任草書和“章草”混為一談,如果要論“章草”與于右任“標準草書”的關係,我們先來了解下於右任的書法歷程。

于右任“標準草書”≠章草,書法不應該戴上“緊箍咒”

書法大師于右任

于右任早在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北於就是于右任。于右任在1932的時候,在上海創辦了標準草書社,將草書書法“規範化”,制訂了草書標準寫法的原,將草書筆畫與結字整理,形成一套標準的“符號草書”,最後將“標準草書”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

縱觀于右任書法的發展史,其早起學習書法還是遵循最基本的原則——帖學。後來隨著自身水平的提高,不再滿足於臨帖,開始了對草書字體本質的研究與創新。(原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陳默石)的《于右任年譜》中有描述, “先生自十歲起,臨帖至今未間斷,功底紮實,書藝大增。此期間專寫北魏碑帖,尤以寫何紹基臨《張黑女墓誌》極為神似。”)

由此可知,于右任的書法到了中後期是,便與魏碑結下了不解之緣,碑帖與草書的融合和創新,逐漸在其腦海中初步形成“標準草書”這個概念。為于右任晚年創造

“標準草書”打下了基礎。

于右任“標準草書”≠章草,書法不應該戴上“緊箍咒”

于右任書法

書法與碑草相融合,將章草和今草集於一體,將魏碑書法及草書書法的高度更進一步。

“章草”和“今草”好多人不知道,我就來大概敘述下:

章草是屬於最早期的草書,開始於漢代時期,由隸書演變而來。是書體間衍生的一種書法字體。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由此可見,章草是由隸書的簡化寫法演變而成

今草,今草和章草之間具有傳承演變關係。今草也稱作“小草”,是對章草的升級與創新。其主要特點是筆畫大多相連,文字之間筆意關係密切。(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獻之嘗對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

體。”)

于右任“標準草書”≠章草,書法不應該戴上“緊箍咒”

于右任書法

于右任“標準草書”≠章草,書法不應該戴上“緊箍咒”

于右任書法

所以說于右任“標準草書”≠“章草”,而是將章草和今草以及魏碑融合創新的成果。

當然,于右任的“標準草書”雖然是開創了書法標準化的先河,但是也是極具爭議的。其用盡一生心血發展和推崇的“標準草書”,晚年又因偏向於章草,為人們所詬病。于右任往年書法過於侷限於章草的“三長”,皆違背了書法藝術最基本的原則和藝術精神。

于右任“標準草書”≠章草,書法不應該戴上“緊箍咒”

于右任書法

于右任創造“標準草書”的得與失,皆需留給後世評價。

其將一般人難以理解和學習的草書變成“標準符號”,給草書帶上“標準”的緊箍咒,使得草書變得有章可循。雖然方便了草書的學習,卻使得草書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究其原因,大概是由於于右任晚年寓居臺灣,其草書觀念侷限於標準草書的框架之內,使得其逐漸偏向於章草,認為它有“三長”(利用符號,一長也;字字獨立,二長也;一字萬同,三長也。)

筆者觀點:書法不應該有“標準化”,書寫書法是一個藝術變化的過程,並非如打印機般複製照搬,所以書法不應戴上“緊箍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