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二年級的《雪孩子》有什麼問題?

文|王小弘

一位二年級的語文老師在給孩子上《雪孩子》這篇課文時,被孩子的幾個問題攔住了。

問題一:雪孩子都不會走路,怎麼能跑到小白兔家去救人呢?

問題二:雪孩子把小白兔抱著跑到屋外時渾身水淋淋的,還沒有化呀,怎麼突然就化成水了呢?

問題三:雪孩子變成的水汽能飛到天上變成白雲嗎?

孩子提出的問題,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雪孩子》這篇課文原來被編在人教版的一年級上冊,課文比較精短,只有225個字。部編版則被編進了二年級上冊,篇幅變長了,有557個字。(這個字數統計是word文檔的字符統計,包括標點符號。)對比人教版和部編版的《雪孩子》,會發現孩子問的這個三個問題在人教版的課文中不會出現,但是在部編版的課文中的確出現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來對比分析一下。

問題一:雪孩子都不會走路,怎麼能跑到小白兔家去救人呢?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雪孩子到底會不會走路?如果在現實世界裡,雪人肯定是不會走路的,但在童話世界裡,不單雪人可以走路,各種事物都可以走路,這也沒問題。孩子們不會質疑平時在現實中不會走路的事物,怎麼在童話裡走起路來了,因為在讀童話的時候,就進入了童話的邏輯,在作者建立的一個童話世界裡,各種事物被賦予了走路、說話的功能,那是一個與現實不同的世界,大家都能理解,能接受。

在人教版的《雪孩子》裡,相關內容是這樣寫的:

兔媽媽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個漂亮的雪孩子,讓他和小白兔一起玩。

看著可愛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興。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開心。

小白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

在這裡,“兔媽媽堆了一個漂亮的雪孩子,讓他和小白兔一起玩。”這個“他”就是雪孩子,兔媽媽讓他和小白兔一起玩,這就已經賦予了雪孩子與小白兔一樣的“可以一起玩”的特徵,“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開心。”就把雪孩子這種特徵強化了,讓人覺得這個“又唱又跳”是小白兔和雪孩子互相發生的事兒,所以這個雪孩子能走路、能救人,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在部編版的《雪孩子》裡,這個邏輯不見了。相關內容是這樣寫的:

兔媽媽在門外的空地上給小白兔堆了個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夥伴,就不跟媽媽去了。

小白兔跳舞給雪孩子看,唱歌給雪孩子聽。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覺。

在這裡,給讀者傳遞的邏輯是:媽媽給小白兔堆了個雪孩子,小白兔把雪孩子當成自己的夥伴,但是雪孩子並沒有回應。這自然就與現實生活對應上:一個人類的小孩也可以對著雪人又唱又跳,但雪人是不會回應的,因為它並不是個活物。既然不是個活物,當然就不能跑到小白兔家去救人了。

所以,讓孩子產生這個疑問的原因,是因為用現實邏輯替換了童話邏輯,將孩子導向了用現實眼光來看童話的故事情節,自然就會出現不合理了。

寫童話要基於現實的情理,但是不能用現實邏輯替代童話邏輯,這是常識。

問題二:雪孩子把小白兔抱著跑到屋外時渾身水淋淋的,還沒有化呀,怎麼突然就化成水了呢?

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基於生活常識:如果把一個雪人放在火中,那很容易就化掉了;但如果把一個雪人放在戶外,即使被太陽曬著,也應該不會比地上的雪更先化掉,也不會很快就化掉,只會慢慢地融化。

在人教版的《雪孩子》裡,相關內容是這樣寫的:

雪孩子看見小白兔家著火了,就飛快地跑了過去。

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

這裡將救人的具體情節虛化了,雪孩子是怎樣從大火中救出小白兔的過程,就成了一個需要讀者腦補的過程,讀者會自動設計出雪孩子救小白兔時是如何化掉的場景,因為基於雪遇到火會很快化掉的常識,所以這樣的情節並不會讓人覺得不合理。但如果將雪孩子救小白兔的過程寫具體了,那麼情節設計上如果不嚴謹,就出現問題了。

部編版的《雪孩子》裡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裡?”雪孩子衝進屋裡,冒著嗆人的煙、燙人的火,找哇找哇,終於找到了小白兔。他連忙把小白兔抱起來,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卻渾身水淋淋的。

這時候,樹林裡的小猴子、小刺蝟都趕來救火了。不一會兒,大家就把火撲滅了。

兔媽媽回來了,激動地說:“謝謝大家來救火,救了小白兔,謝謝大家!”

“咦,是誰救了小白兔?”小動物們都說,“真得謝謝他呢!”

這時,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見了。他已經化成水了。

這裡將雪孩子救人以及融化的過程寫具體了:當雪孩子救了小白兔,自己渾身水淋淋的時候,就已經在屋外了。渾身水淋淋的,並不是已經變成了水,而是因為有一個身子,身子上面佈滿了水,雪孩子的身子顯然就是雪,不是水。還有著一個身子的雪孩子已經到了屋外,當然不會很快就融化的,這裡並沒有寫它還返身參與救火(似乎也沒那個必要),也沒有寫它一直站在火邊上(為什麼要那麼做),而且經過的時間也不長,就是“不一會兒”(不一會兒,大家就把火撲滅了),怎麼就會化得不見了呢?

這裡將情節具體化,的確造出了一個邏輯硬傷,這需要修改才行。希望部編版語文教材再印的時候,能將這個硬傷改過來。

問題三:雪孩子變成的水汽能飛到天上變成白雲嗎?

這個問題也並非沒有道理。的確,天上的白雲是大地升騰的水汽凝結而成,但是,那是一個大量的水汽長時間的升騰、凝結的過程,不可能出現在一會兒的肉眼可見中。

人教版的《雪孩子》裡,相關內容是這樣寫的:

雪孩子哪裡去了呢?他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

這裡虛化了雪孩子變成了白雲的過程,只是建立了關聯性,所以讀者也不會覺得不合理,反而能體會那種聯結變化的美妙。但部編版的《雪孩子》的相關內容卻是這樣寫的:

不,雪孩子還在呢!瞧,太陽曬著曬著,他變成了很輕很輕的水汽。飛呀,飛呀,飛上天空,變成了一朵白雲,一朵美麗的白雲。

用一個“瞧”字,將雪人變白雲的場景拉到了眼前,然後將變化的過程具體化、可視化:先寫他變成水汽,再寫他飛上天空變成了白雲,這成了大家瞧見的一個過程。這就麻煩了,它違背了水汽凝結成白雲的基本常識,但是它偏偏又是基於這個常識來寫的,就導致了誇張不像誇張,想象不像想象,寫實不像寫實,虛構又不像虛構,這四不像的寫法,當然出問題了。究其原因,仍然是沒有分清童話邏輯與現實邏輯才造成的亂象。

給小學生學習的課文,是孩子們認知世界、感知世相、建立審美邏輯、培養思辨智慧的重要文本,用心對待,功莫大焉。

附:部編版語文二年級《雪孩子》全文

雪,下個不停,一連下了好幾天。

這天早上,天晴了,兔媽媽要出門去。小白兔嚷起來:“媽媽,媽媽,我也要去!”

兔媽媽說:“好孩子,媽媽有事,你不能跟著去。”兔媽媽在門外的空地上給小白兔堆了個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夥伴,就不跟媽媽去了。

小白兔跳舞給雪孩子看,唱歌給雪孩子聽。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覺。“屋子裡真冷,趕緊往火堆裡添把柴吧!”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燒得旺旺的,屋子裡漸漸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閉上眼睛,一會兒就睡著了。

火越燒越旺。哎呀,火把旁邊的柴堆燒著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點兒也不知道。

“不好了!小白兔家著火了!”雪孩子看見從小白兔家的窗戶裡冒出黑煙,躥出火星,他一邊喊,一邊向小白兔家奔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裡?”雪孩子衝進屋裡,冒著嗆人的煙、燙人的火,找哇找哇,終於找到了小白兔。他連忙把小白兔抱起來,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卻渾身水淋淋的。

這時候,樹林裡的小猴子、小刺蝟都趕來救火了。不一會兒,大家就把火撲滅了。

兔媽媽回來了,激動地說:“謝謝大家來救火,救了小白兔,謝謝大家!”

“咦,是誰救了小白兔?”小動物們都說,“真得謝謝他呢!”

這時,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見了。他已經化成水了。

不,雪孩子還在呢!瞧,太陽曬著曬著,他變成了很輕很輕的水汽。飛呀,飛呀,飛上天空,變成了一朵白雲,一朵美麗的白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