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2019,打call中國科技

過去的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596雲網在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持續發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推動科技協同創新邁上新臺階!

致敬2019,這是一段一起拼搏、一起奮鬥的偉大旅程

2019年,我們進行了建國70週年大閱兵,《我和我的祖國》傳唱在大街小巷,“嫦娥四號”月背成功著陸,神州大地開啟了5G時代,山東艦裝備入列,北斗三號核心部署完成,中國科技逆勢騰飛!

2019年,我們頒發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明星!

追星2019,打call中國科技

黃旭華:一生痴愛核潛艇 樂在驚濤淡功名

他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他和數以萬計無名如沙礫、沉默若黃土、平凡似溪流的奮鬥者,以血肉之軀鑄就核潛艇精神,不畏犧牲、苦中求樂的生命印記成為永恆的勳章。

1958年,因優秀的專業能力,黃旭華被秘密從上海召至北京,當時國際政治波詭雲譎,面對美蘇的恫嚇與利誘,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發出豪邁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我國研製核潛艇的“09”工程大幕拉開。聽說要搞核潛艇研究,黃旭華欣然答應。為了保守組織秘密,整整30年,黃旭華和父母的聯繫只剩下一個海軍信箱,甚至在父親去逝時沒能送上最後一程,以至於老人至死都不知道兒子究竟在做什麼。

1974年,我國造出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耗時比美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究時間縮短近兩年,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以身試險開先例

由於多種原因,我國核潛艇問世後一直沒能進行極限深度的深潛試驗。1988年這項試驗在南海正式展開。

在核潛艇的所有試驗中,此項試驗最具風險與挑戰。不少參與試驗的官兵當時心裡並沒有底。

因為美國王牌“長尾鯊”號核潛艇深潛遇難的前車之鑑,海軍和719研究所、核潛艇總體建造廠為這次深潛做了周全的準備工作。眼看著深潛日期一天天臨近,參試人員的思想包袱卻越來越重。在艇長、政委的求助下,黃旭華帶著現任中國船舶集團首席專家的學生張錦嵐,與參試戰士們對話。

“隨時隨地要為國家的安全獻身自己,這是戰士的崇高品質。《血染的風采》是一道很美、很悲壯的抒情歌曲,我也喜歡它,但這次深潛試驗絕不是要我們去光榮,要我們去犧牲,而是要把數據拿回來,要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種雄壯威武充滿決心的進行曲。這次試驗我作為總師,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有確保安全的措施。”黃旭華的一席話,緩解了戰士們的緊張情緒。

追星2019,打call中國科技

讓張錦嵐沒想到的是,緊接著62歲的黃旭華語氣堅定地說了一句話:“我跟你們一道下去!”

馬上有好心人勸阻:“你不能冒這個險!”

黃旭華堅決地說:“我是總師,總師不僅要為這條艇的安全負責到底,更重要的是要為下去的人員生命安全負責到底。”他的一席話,一舉打消了船員們最後的顧慮。

雖在下潛前做了大量工作,但作為總師要說沒有任何擔心那是假的。

深潛時在艇上的一夜,黃旭華並沒睡著,做了那麼多的準備工作,是不是還有超出知識之外的潛在危險?可能還會出哪些事故,出了事故應該怎麼處理?

試驗由淺潛到深潛,一個個深度逐級下潛,參試人員全神貫注,堅守各自崗位,全神貫注鴉雀無聲,只聽到艇長下達任務,艇員彙報實測數據的清脆聲音,巨大的海水壓力壓迫潛艇發出的巨響,焊縫的撕裂聲令人毛骨悚然。

黃旭華鎮定自若,深度器的指針指向極限深度時,艇長下令全艇檢查有無異常情況。全部檢查完畢沒問題後,艇長下令開始上浮。

一米一米上浮,浮到100米時,突然聽到轟隆隆的聲音,水撲騰起來了,安全深度到了,深潛試驗成功了,全艇沸騰了,大家握手的握手,擁抱的擁抱,有的人抑制不住哭了出來。

追星2019,打call中國科技

深潛歸來合影

艇靠岸後,大家都很興奮,不是詩人,但黃旭華在那一刻詩興大發,揮手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如今這位94老人仍然堅守在崗位。“任何工作都有苦有樂,作為一項特殊工作,科研工作雖然枯燥,但一旦能夠突破。那叫做其樂無窮。

曾慶存:安貧樂道觀風雲 氣象萬千鑄丹心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領域——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貢獻,為國際上推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學科做出了關鍵性貢獻,並密切結合國家需要,為解決軍用和民用相關氣象業務的重大關鍵問題做出了卓著功績。

勇攀氣象科學高峰

時間閃回到1957年。

那一年,新中國已建成1647個氣象臺站,形成具有一定密度的氣象臺站網,開始為公眾服務。但同時,國內學科人才嚴重缺失的問題亟待解決。國家選派一批人到蘇聯學習氣象專業。22歲的曾慶存名列其中。在蘇聯,他師從國際著名氣象學家、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基別爾。

追星2019,打call中國科技

“跟別人比起來,我的數學和物理學基礎差遠了。”

但曾慶存選擇了迎難而上,坐地鐵去莫斯科大學聽數學課,惡補基礎,去所有能去的研究所聽講座和學術報告。“真是難啊!一頁書琢磨了很多天,硬著頭皮‘啃’下來。”他回憶。

一年半後,他才以紮實的數學物理功底引起基別爾的注意。

這位大牛導師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褒獎了優秀學生——給他出了一道世界難題,即用原始方程作短期天氣預報。初出茅廬的曾慶存不知道,他即將做出成為世界數值天氣預報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

事實上,基別爾也在研究原始方程,但他的研究碰到很大困難。他把這難題交給了曾慶存。

面對挑戰的曾慶存卻很興奮。

總結老師過去的工作,沒日沒夜的計算,曾慶存苦讀冥思,反覆試驗,終於,從分析大氣運動規律的本質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不同過程的方法,一試成功,最後只用了很少的計算機機時把論文做完。

他提出的,正是著名的“半隱式差分法”。這是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隨即用於實際天氣預報業務,至今仍在沿用。應用原始方程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奠定了當今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的動力框架基礎。

自此,曾慶存開始了“攀上珠峰踏北邊”的攀登科研高峰之旅——踏足全新的氣象衛星領域,提出“最佳信息層”和反演方法,出版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大氣紅外遙測原理》、出版被譽為“氣象學理論化極重要篇章”的《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開創跨季度氣候動力學預測研究和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與防災調度方法研究、提出人工調控自然環境的理論方法、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和防控調度實用研究…….

追星2019,打call中國科技

安專迷、不動搖

為何是曾慶存這樣的人能在科研路上披荊斬棘?他曾多次說過,做科研需要“勇敢、嚴謹、堅韌”。“不敢就不能創新,錯失了‘正確’的萌芽;不嚴謹就會根據不足,為錯誤開了門戶;不堅韌就可能達不到循此路本可達到的正確的地方。”

與曾慶存共事多年的大氣所研究員趙思雄則三個字來概括:安、專、迷。

“他最讓我佩服的是安貧樂道,安心做事,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趙思雄回憶,剛回國時的曾慶存住在中關村六號樓只有幾平米的房子裡,裡面放著兩張床,進去幾個人就轉不過身了。

專,即專心研究,不受外界干擾,專心搞研究。

回國後的曾慶存雖然迫切想迅速推動中國的數值天氣預報發展,但苦於沒有使用電子計算機的條件,他就集中注意力研究大氣和地球流體力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數值天氣預報進一步發展中要解決的理論問題。這在當時看來是十分抽象和“脫離實際”的。“搞理論研究面臨巨大壓力,會被扣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但他頂著個‘曾理論‘的外號不為所動。”趙思雄說。

“他對科學到了痴迷的程度。”趙思雄回憶,曾慶存當時那句“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讓他記憶猶新。

因為熱愛,所以痴迷。這是學生胡非眼裡的老師。

“他最感染我的是幾十年如一日對科學的興趣,對新知識的渴求。他是一個對宇宙、自然、社會等所有知識都充滿好奇的人。“胡非說。

追星2019,打call中國科技

2014年2月,曾先生成為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

眼下,曾慶存最關心的是自主地球系統模式的研製和國家重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的落地建設。

目前的預報技術對於未來幾天、十幾天的天氣已經能夠做出預判,但對於未來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遠的氣候預測,就顯得能力不足。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可以對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各圈層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開展研究,幫助人類應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的變化。

位於懷柔科學城的這座大科學裝置計劃於2022年完成。

“等建成了,我一定要去現場看一看。”曾慶存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