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從網紅醫生張文宏的疫情(結束日期)預測一推再推,讓原本已經開始鬆懈的神經又收緊了,要命的不是“給不出具體時間”,而是“要做好長效存在”的準備。如果在疫情的陰雲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裡持續存在,“靠天吃飯”的房地產行業,可能會面臨哪些變局苗頭呢?

以下,謹就行業層面、產品層面和市場層面,做相關的猜(suan)想(ming)。

第一次希望自己是烏鴉嘴,

就權當是——做最壞打算,往最好努力!


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一、 行業層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疫情對每個行業甚至每個公司都有負面影響,但一言蔽之其實也就一葉障目。就房地產市場而言,可能在宏觀層面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只是在紅頭文件中高屋建瓴,但事實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能看到的是我們身邊開始變化。

猜想之1:大公司也不安全

即使在市場氣候正常的背景下,因為商業競爭所導致的兼併也在每時每刻地發生,所以“大魚吃小魚”已經見怪不怪。

而在疫情來臨之後的輿論,繼續拿中小房企幸災樂禍,拋開主觀和道德因素不談,中小房企當然首當其衝,但那些行業巨擘就能倖免?

可能中小房企死都聽不到一個響聲,但那些行業大佬因為“人多、地多、負債多”,其對於“售樓處兩個月不開放”這件事的壓力,才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吧!

命運共同體真不是口號,誰都不能獨善其身。


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猜想之2:一切為了節流

當不可控的疫情還看不到收官的確切訊息,大小公司都主動先出牌了:

看到降價了、看到減薪了、看到裁員了,

從合併區域到暫緩投拓,

節流是第一步,但“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片天塌了”。

指望銷售能夠快速回到正常軌道,已經是“非主觀意志可以掌握”,這個最大的潤滑現金流途徑被卡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控制局面,或者說“封發展”。

猜想之3:會有知名代理公司倒閉

開發商作為地產行業的頭部遇到滯脹,相關的中下游又豈能事不關己。

同樣的“售樓處兩個月不能開”,頭痛的不僅是開發商,還有“勞動力密集型”的代理、分銷、渠道等流通行業。

前些年市場高速發展,代理公司為了搶份額也是拼命招聘拼命輻射,但代理公司是靠佣金吃飯的,“兩個月售樓處不開”之後的影響絕不可能只有兩個月,包括開門之後的客戶看房積極性、銀行放款的配合、開發商的結傭都會相應遞延甚至“因為上游資金出了問題讓下游部分承擔”,但那些動輒全國佈局、員工兩三萬的代理公司,能自己實現瘦身、扔包袱的其實說起來輕鬆,做起來難。

當然不是看笑話,但真的有聽到那些耳熟能詳的終難以為繼也不奇怪。


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二、 產品層面:地殼運動是互相的

前段時間,行業內有個較好的未雨綢繆,即大家開始討論疫情之後,會對產品設計、規範方面有何變化?

一個蠻好的話題,居然被無處不在的矯枉過正弄得無厘頭,不少大牌機構的大牌們開始張口閉口“抗疫戶型”,更有蹭熱度的“必須住別墅”,一個好好的話題被玩壞了。

猜想之4:規劃設計,合久必分

縱觀這些年,房地產從規劃到設計的發展,“合”或者說強調聯繫是一種理念,都站在“社區、共享、社交、便利”的高度強化聯繫,貫徹到產品也是從連廊、共享空間、戶外交流設置等等,當然不能算錯。

疫情之後,是否可以考慮適當地化整為零?比如獨立組團。

以原先大而無當的中央綠地,是否可以蛻變成組團景觀,每個組團甚至每一棟都有自己的景觀包乾?

當然,這需要主管部門的定奪以及落實到規範、參數、審批,非一時一日但至少已經做出有需要的倒逼動作。


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猜想之5:商住兩用,刀下留人

二三月份的全民居家辦公之後,坊間的輿論值得細品:

“好像還行,沒有想象中那麼不適應”

“再不回到辦公室就不用回去了”

拋開調侃的成分,居家辦公在實踐中基本可行,會不會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

一方面是疫情之後所有企業的蜷縮式應對,“能回家的都回家”(未必是裁員);

另一方面,辦公和居家的的邊界在互相滲透,正面角度是住宅的書房設置重要性,背面立場則是——辦公的二維甚至多維屬性有必要。

一個壁壘是前幾年的類住宅大整治,現在看來“辦公就該純辦公”的極端思維,在應對市場將要過緊日子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自發節約是不可磨滅的:有老闆的臥室,有員工的辦公區域,二合一有利有弊,但特殊時期應有特殊政策。


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猜想之6:實體商業的櫥窗化

體驗經濟四個字,在後疫情時代實在是有點尷尬:

一方面,為應對電商不斷的圍剿,“體驗經濟”在保護最後的餐飲、親子、娛樂;

另一方面,如今的調調是“保持距離減少接觸”,體驗經濟再說就有點那個了。

雖然上週部分地方開放了博物館、電影院、KTV導致瞬間滿員,但其“一日遊”的命運已經說明了——為時尚早。

商店早已經可以不去逛了,如今接觸也能免則免,那麼商場會向何處去?

之前商場自救的那些年,所有的招數在疫情面前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商場是不是可以進一步以展示功能的櫥窗化了呢?

沒有答案,也不爭辯,走著瞧就知道商業有多難了。


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三、購房者層面:“資產唯一論”可以休矣

必須要糾一下偏:對購房者而言,如何界定“市場好和不好”這句話?

有說買漲不買跌,雖然越來越買不起,但人的矛盾就體現在這裡,為了安全感寧願多花錢。

所以,“房地產市場可能要不好了”,購房者如何就此和自己的住宅消費掛鉤呢?

猜想之7:剛需必須買,改善可緩緩

兩種完全相悖的說法都存在,聽起來也都有一點道理:

“房子還是要買啊,沒房子都沒法居家隔離!”

“樓市要崩盤了,還買什麼房子啊?!”

心靈雞湯十有八九是假的,或者說反邏輯,比如“開發商和購房者是一家人”。怎麼可能是一家人?賣的當然希望可以貴一點,買的當然希望有便宜可佔。

說到底,買賣雙方是對立的博弈和生意,只不過我們不要彼此妖魔化對方,或者說不妖魔化對方的前提在於——不要對對方抱有不切實際的奢望。

回到要不要買房的問題,就是小標題那一句:剛需必須買,改善可緩緩。

為甚剛需必須買?除了所謂的“沒房子都沒法居家隔離”,開發商(無奈之下)給了折扣,你還不要?必須要原價甚至溢價買?!

“房住不炒”默讀100遍,領會一下精神,請購房者原味一些。

至於後半句:“改善可緩緩”,併入下一段一併分解。


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猜想之8:家庭財務安排“作最保守判斷”

今天我們斗膽質問一下“資產大於現金,人民幣要變橘子皮了”。

都在喊口號:“時代的一粒灰,變成個人的一片天”,問題是資產和現金的提法,屬於時代的一片天,那麼落實到個人,又變成了什麼呢?

剛需必須買,首先是出於可能有折扣的趨利思維和邏輯;

投資呢?你還認為疫情之後是投資抄底的機會麼?別傻了,那是“時代的一片天”,跟你沒有一毛錢關係。

檢索一下房企的做法:會議室裡都是美好展望表決心,疫情一來都是“阿四臭”地裁員、減薪、打折、撤併,你還相信個人的一己之力可以“抄底全世界”?

家庭財務安排的第一本能也是安全,所以這時候預留現金不是出於增值保值的理財範疇,而是出於備戰備荒的安全範疇,別信那些高大上的邏輯,看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吧。

黃欣偉:若果疫情還不結束,房地產的八個「論持久戰」

對於疫情:

要麼一句成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要麼一句口號——人類命運共同體。

雖然認同分化發展,但分化的辯證在於——“大盤實在太差,個股也就沒了生機”

希望這一切都是杞人憂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