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太“仗義”:天下缺人才,我來輸送

戰國七雄中,魏國是第一個變法圖強,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魏國地處七國的中心地帶,包括現在山西省的東南部、河南北部和河北的南部,擁有廣闊的平原和稠密的人口。再加上魏國第一代國君魏文侯眼光遠大,重視人才,聘請孔子的學生子夏做帝師,為魏國培養了李悝、吳起等大量的人才,魏國就這樣順水順舟的崛起了,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代霸主。

歷史上對魏國的評價經常會提到“士人之殤”,說的是魏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魏國又沒有很好的使用這些人才,相反,讓這些人才被他國所用,反過來對付魏國,讓魏國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落。

今天,我來為大家細數數那些魏國不懂得珍惜的人才,他們離開魏國各有各的原因,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離開魏國後全部成為魏國的敵人。


魏國太“仗義”:天下缺人才,我來輸送

百勝將軍吳起

第一位:吳起

提起大名鼎鼎的吳起,熟知戰國史的人肯定都知道,這可是戰國時期的一員虎將,智勇雙全,唯有秦國的白起和王翦可與之媲美。

吳起是衛國人,從小立志要出人投地,20來歲便離家遊學,以求實現政治上的抱負。他曾對母親說“不當卿相,決不回衛”,這句話後來導致吳起離開了魏國。

吳起先到魯國,得不到重用,後來才到魏國,被魏文侯重用,成為魏國的主將。

吳起是文武雙全的人才,率先在魏國進行變法,富國強軍,幫助魏國成為七國的第一個霸主。吳起一手打造的魏武卒,名震天下,吳起曾經用5萬魏武卒打破20萬秦軍,可見當時魏國軍隊戰鬥力之強悍。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即位,魏武侯看不起吳起的出身,設計逼走了吳起。相傳,魏武侯想讓吳起娶自己寡居多年的姐姐,並告訴吳起說之有真正成為魏人才可以封侯拜相。吳起哪能受得了這種侮辱,靠一個女人獲得封賞。同時,吳起看到在魏國是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國家的宰相,於是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成為楚國的大將。

後來,吳起率領楚軍在州西之戰,斬殺魏軍8萬。

吳起是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如果能繼續為魏國效力,必定還能為魏國繼續拓疆開土。


魏國太“仗義”:天下缺人才,我來輸送

變法圖強商鞅

第二位:商鞅

商鞅也是衛國人,本名公孫鞅,商是秦國的封地。

商鞅是一個大才之人,也是吳起的學生,子夏的徒孫。商鞅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做魏國宰相公叔痤門客的時候就已經嶄露頭角。

公叔痤臨死的時候,曾建議魏文侯重用商鞅,讓商鞅接替自己做魏國的宰相,並說“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文侯走後,公孫痤也許是愛惜自己的這個學生吧,告訴了商鞅自己對魏文侯說的話,勸商鞅趕緊逃走。

商鞅說:“魏惠王既然不採納相邦的建議用他,又怎麼會聽相邦的建議殺了他呢?”,所以商鞅並沒有離開魏國,而是給公孫痤守孝三年,盡了一個學生的孝道後才去了秦國。

商鞅到秦國後與秦孝公連談了三天三夜,陳述自己的變法思想,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封為宰相,在秦國施行變法,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商鞅變法。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辦法是最徹底的,涵蓋軍事、農業、制度、水利、交通等很多領域,使秦國真正的走向了強大的道路,為秦國後來成為七國的霸主,乃至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商鞅至少有一半的功勞。試想,這樣一個大才之人,如能能留在魏國效力變法,很快能魏國會成為統一六國的國家。

第三位:公孫衍

公孫衍是正宗的魏國人,是有名的縱橫家,與張儀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張儀主張秦國連橫,破壞公孫衍的合縱計劃,使六國不能合縱滅秦。

公孫衍也是一個全才,做到魏國的宰相,多次擊敗秦國軍隊。但後來,被秦國離間,說公孫衍有投降秦國的打算。魏王不辨真偽,殺了公孫衍全家,公孫衍走投無路,只能去秦國。

到秦國之後,秦惠文王立即任命公孫衍為大良造,接替被車裂的商鞅繼續變法圖強。這件事秦國做的非常不地道,為了得到公孫衍害了他的全家性命,但最應該怪罪的應該是魏王,自家的將軍不信任,逼走了公孫衍。

第四位:張儀

張儀也是魏國人,上文已經提到他是有名的縱橫家,掛帥秦國宰相的時候,遊說列國連橫,破壞合縱。

張儀和同一時期的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學生,出師後他本打算效力魏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但魏王聽到張儀的治國之策後,不但不重用張儀,還奚落嘲笑他。說到底,也是張儀的平民身份,在等級觀念深厚的魏國沒有生存的土壤。

後來,走投無路的張儀來到趙國蘇秦的老家。張儀本打算在蘇秦家住一段時間,蘇秦卻給張儀吃僕人的飯菜,並告訴張儀你那麼大才的人,怎麼可以長時間逗留在此呢?意思是不要讓張儀荒廢了時光。這段故事在中國歷史傳位佳話,兄弟情深並不是為你提供衣食,而是逼你走向成功。

張儀離開趙國後,同樣來到秦國,並被重用,開始實行他的連橫策略。張儀在六國合縱要滅秦國的時候,通過連橫幫助秦國度過難關,這是他最大的貢獻。


魏國太“仗義”:天下缺人才,我來輸送

軍事家孫臏

第五位:孫臏

孫臏是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兵法》的作者,田忌賽馬和圍魏救趙的成語就出自孫臏的故事。孫臏也是鬼谷子的學生,他有個同學叫龐涓。

龐涓早於孫臏下海,憑著才能做了魏國的將軍。後來孫臏出師後去魏國投奔孫臏,希望借同窗之誼,孫臏好在魏王面前舉薦自己。

可以孫臏是個心胸狹窄的小人,知道孫臏的才能高於自己,害怕孫臏奪走自己的地位,於是誣陷孫臏為齊國的間人,並對孫臏一個了臏刑。可憐的孫臏,連魏王都沒見上,就身已致殘。

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回到齊國,做了齊國的軍師。並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打敗魏軍,消滅魏軍20多萬,也殺死了龐涓為自己報了仇。

魏國經過這兩次戰爭的失敗,從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這就是孫臏給魏國帶來的結果。


魏國太“仗義”:天下缺人才,我來輸送

外交家範睢

第六位:範睢

範睢同樣是魏國人,出身貧寒,外貌醜陋,雞鳴狗盜的面相。

範睢同樣是大才之人,初在魏國大夫須賈的門下做門客。一次,須賈在家宴請宰相魏齊,在酒宴上範睢一直盯著舞女色眯眯的看,口水都流出來了。須賈覺得範睢丟了自己的面子,便誣陷範睢是秦國的間人,當著魏齊的面,把範睢差點打死,然後丟到廁所。

後來範睢在廁所清潔工鄭安平的幫助下逃到秦國。範睢的“遠交近伐”策略被秦昭王接納,封客卿,後來做到秦國的宰相。

範睢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在秦國發達之後,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又羞辱魏使須賈,迫使魏齊自盡。範睢告訴魏使須賈,要麼送來魏齊人頭,要麼他將派兵蕩平魏國都城大梁,魏齊只能自盡。

從範睢的身上我們能看出秦國和魏國對待人才的態度,秦昭王明知道範睢尋私仇,但是還願意幫助範睢復仇,為的就是讓範睢死心塌地的為秦國出力。

範睢的“遠交近伐”戰略,幫助秦國先後擊敗了楚國、魏國、韓國和趙國,長平之戰就是範睢時期的事情。這個時期秦國確立了統一六國的實力,秦統一六國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總結

吳起、商鞅、公孫衍、張儀、孫臏、範睢,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大名的傑出人才,要麼是魏國人,要麼是投奔魏國而來,但是在魏國都沒有得到重用,魏國還通過各種手段把這些人逼到自己的敵對國家,這些人到其它國家後,都為各國做出突出的貢獻,而受害的一方均是魏國。

戰國時期魏國是最出人才的國家,如果魏國能夠很好的使用這些人才,戰國的歷史必定要重寫,統一六國的也有可能是魏國。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評價魏國的時候,總是說“士人之殤”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