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太“仗义”:天下缺人才,我来输送

战国七雄中,魏国是第一个变法图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魏国地处七国的中心地带,包括现在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北部和河北的南部,拥有广阔的平原和稠密的人口。再加上魏国第一代国君魏文侯眼光远大,重视人才,聘请孔子的学生子夏做帝师,为魏国培养了李悝、吴起等大量的人才,魏国就这样顺水顺舟的崛起了,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代霸主。

历史上对魏国的评价经常会提到“士人之殇”,说的是魏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魏国又没有很好的使用这些人才,相反,让这些人才被他国所用,反过来对付魏国,让魏国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落。

今天,我来为大家细数数那些魏国不懂得珍惜的人才,他们离开魏国各有各的原因,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离开魏国后全部成为魏国的敌人。


魏国太“仗义”:天下缺人才,我来输送

百胜将军吴起

第一位:吴起

提起大名鼎鼎的吴起,熟知战国史的人肯定都知道,这可是战国时期的一员虎将,智勇双全,唯有秦国的白起和王翦可与之媲美。

吴起是卫国人,从小立志要出人投地,20来岁便离家游学,以求实现政治上的抱负。他曾对母亲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这句话后来导致吴起离开了魏国。

吴起先到鲁国,得不到重用,后来才到魏国,被魏文侯重用,成为魏国的主将。

吴起是文武双全的人才,率先在魏国进行变法,富国强军,帮助魏国成为七国的第一个霸主。吴起一手打造的魏武卒,名震天下,吴起曾经用5万魏武卒打破20万秦军,可见当时魏国军队战斗力之强悍。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魏武侯看不起吴起的出身,设计逼走了吴起。相传,魏武侯想让吴起娶自己寡居多年的姐姐,并告诉吴起说之有真正成为魏人才可以封侯拜相。吴起哪能受得了这种侮辱,靠一个女人获得封赏。同时,吴起看到在魏国是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国家的宰相,于是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成为楚国的大将。

后来,吴起率领楚军在州西之战,斩杀魏军8万。

吴起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如果能继续为魏国效力,必定还能为魏国继续拓疆开土。


魏国太“仗义”:天下缺人才,我来输送

变法图强商鞅

第二位:商鞅

商鞅也是卫国人,本名公孙鞅,商是秦国的封地。

商鞅是一个大才之人,也是吴起的学生,子夏的徒孙。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做魏国宰相公叔痤门客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

公叔痤临死的时候,曾建议魏文侯重用商鞅,让商鞅接替自己做魏国的宰相,并说“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文侯走后,公孙痤也许是爱惜自己的这个学生吧,告诉了商鞅自己对魏文侯说的话,劝商鞅赶紧逃走。

商鞅说:“魏惠王既然不采纳相邦的建议用他,又怎么会听相邦的建议杀了他呢?”,所以商鞅并没有离开魏国,而是给公孙痤守孝三年,尽了一个学生的孝道后才去了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与秦孝公连谈了三天三夜,陈述自己的变法思想,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封为宰相,在秦国施行变法,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商鞅变法。

在中国历史上商鞅办法是最彻底的,涵盖军事、农业、制度、水利、交通等很多领域,使秦国真正的走向了强大的道路,为秦国后来成为七国的霸主,乃至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商鞅至少有一半的功劳。试想,这样一个大才之人,如能能留在魏国效力变法,很快能魏国会成为统一六国的国家。

第三位:公孙衍

公孙衍是正宗的魏国人,是有名的纵横家,与张仪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张仪主张秦国连横,破坏公孙衍的合纵计划,使六国不能合纵灭秦。

公孙衍也是一个全才,做到魏国的宰相,多次击败秦国军队。但后来,被秦国离间,说公孙衍有投降秦国的打算。魏王不辨真伪,杀了公孙衍全家,公孙衍走投无路,只能去秦国。

到秦国之后,秦惠文王立即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接替被车裂的商鞅继续变法图强。这件事秦国做的非常不地道,为了得到公孙衍害了他的全家性命,但最应该怪罪的应该是魏王,自家的将军不信任,逼走了公孙衍。

第四位:张仪

张仪也是魏国人,上文已经提到他是有名的纵横家,挂帅秦国宰相的时候,游说列国连横,破坏合纵。

张仪和同一时期的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出师后他本打算效力魏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但魏王听到张仪的治国之策后,不但不重用张仪,还奚落嘲笑他。说到底,也是张仪的平民身份,在等级观念深厚的魏国没有生存的土壤。

后来,走投无路的张仪来到赵国苏秦的老家。张仪本打算在苏秦家住一段时间,苏秦却给张仪吃仆人的饭菜,并告诉张仪你那么大才的人,怎么可以长时间逗留在此呢?意思是不要让张仪荒废了时光。这段故事在中国历史传位佳话,兄弟情深并不是为你提供衣食,而是逼你走向成功。

张仪离开赵国后,同样来到秦国,并被重用,开始实行他的连横策略。张仪在六国合纵要灭秦国的时候,通过连横帮助秦国度过难关,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魏国太“仗义”:天下缺人才,我来输送

军事家孙膑

第五位:孙膑

孙膑是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兵法》的作者,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的成语就出自孙膑的故事。孙膑也是鬼谷子的学生,他有个同学叫庞涓。

庞涓早于孙膑下海,凭着才能做了魏国的将军。后来孙膑出师后去魏国投奔孙膑,希望借同窗之谊,孙膑好在魏王面前举荐自己。

可以孙膑是个心胸狭窄的小人,知道孙膑的才能高于自己,害怕孙膑夺走自己的地位,于是诬陷孙膑为齐国的间人,并对孙膑一个了膑刑。可怜的孙膑,连魏王都没见上,就身已致残。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回到齐国,做了齐国的军师。并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打败魏军,消灭魏军20多万,也杀死了庞涓为自己报了仇。

魏国经过这两次战争的失败,从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这就是孙膑给魏国带来的结果。


魏国太“仗义”:天下缺人才,我来输送

外交家范睢

第六位:范睢

范睢同样是魏国人,出身贫寒,外貌丑陋,鸡鸣狗盗的面相。

范睢同样是大才之人,初在魏国大夫须贾的门下做门客。一次,须贾在家宴请宰相魏齐,在酒宴上范睢一直盯着舞女色眯眯的看,口水都流出来了。须贾觉得范睢丢了自己的面子,便诬陷范睢是秦国的间人,当着魏齐的面,把范睢差点打死,然后丢到厕所。

后来范睢在厕所清洁工郑安平的帮助下逃到秦国。范睢的“远交近伐”策略被秦昭王接纳,封客卿,后来做到秦国的宰相。

范睢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在秦国发达之后,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又羞辱魏使须贾,迫使魏齐自尽。范睢告诉魏使须贾,要么送来魏齐人头,要么他将派兵荡平魏国都城大梁,魏齐只能自尽。

从范睢的身上我们能看出秦国和魏国对待人才的态度,秦昭王明知道范睢寻私仇,但是还愿意帮助范睢复仇,为的就是让范睢死心塌地的为秦国出力。

范睢的“远交近伐”战略,帮助秦国先后击败了楚国、魏国、韩国和赵国,长平之战就是范睢时期的事情。这个时期秦国确立了统一六国的实力,秦统一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总结

吴起、商鞅、公孙衍、张仪、孙膑、范睢,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大名的杰出人才,要么是魏国人,要么是投奔魏国而来,但是在魏国都没有得到重用,魏国还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人逼到自己的敌对国家,这些人到其它国家后,都为各国做出突出的贡献,而受害的一方均是魏国。

战国时期魏国是最出人才的国家,如果魏国能够很好的使用这些人才,战国的历史必定要重写,统一六国的也有可能是魏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评价魏国的时候,总是说“士人之殇”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