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那個用力哭鬧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瀏覽量高達250萬的問題:

孩子不聽話一直哭鬧時,很想打孩子怎麼辦?

下面的回答眾說紛紜,有人說要想辦法安撫孩子;也有人說要冷處理,不理孩子;還有人說無論如何都不能體罰。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回答,是對樓主給予理解,甚至有知名育兒博主回覆說,自己也有過在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一怒之下打孩子的經歷。

也許為人父母者都能對此感同身受:最讓我們感到無助的事情,不是養育孩子過程的辛苦和勞累,而是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嚎,對家長耐心的消磨和憤怒的挑撥。

孩子的哭聲,就像是為人父母修行之路上,最大的“劫難”。

兒童心理學家:那個用力哭鬧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1.惹急家長的耐心大考驗時刻

孩子的哭鬧,有時候來得毫無徵兆。

比如,當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家長髮現旁邊有散落的幾塊積木,於是順手把他們歸攏到一處,類似這樣一個下意識的動作,就很有可能帶來孩子脾氣的大發作。

在孩子用積木搭建目標事物,比如之前重複搭建過無數遍的房子,卻發現怎麼也搭不成原來的樣子時,也很有可能突然推倒所有的積木,開始在地上撒潑打滾,尖叫痛哭。

甚至也有可能,孩子從睡夢中醒來,一睜眼就開始無休無止地哭泣,並且任憑家長怎麼哄都沒用,而且往往越勸哭得越兇。

遇到這些情況,通常會令人覺得手足無措,在嘗試了各種辦法來安撫孩子,卻依然效果不理想之後,家長們很可能就開始喪失耐心,甚至變得越來越煩躁,最後變得憤怒,忍不住用粗暴權威的方式,來讓孩子停止哭泣。


兒童心理學家:那個用力哭鬧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笑容和哭泣,是孩子天生就會的表達方式。但對於成年人來說,孩子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往往讓我們內心生動氣,由內而外的喜悅。孩子的哭鬧和叫喊,卻會讓人心煩意亂,甚至讓我們感到挫敗。

面對孩子的哭泣,我們總是無數遍地告訴自己,要耐心、要冷靜,每次和孩子的脾氣對壘,就像打一場身心疲憊的硬仗,帶給我們無限的沮喪和困惑。

那麼,為什麼我們無法順理成章地接受孩子的哭泣呢?

2.一直被否定的負面情緒

孩子的哭泣,通常會讓我們本能地覺得痛苦,這種從生理到心理的不適感,讓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盡快解決掉這個問題。

假設現在孩子摔了一跤,開始哭泣,你會怎麼做呢?我看到過很多家長本能的反應,大概有以下幾種。

  • 溫柔地對孩子說:“沒關係,勇敢!不疼!沒什麼大不了的。”
  • 或者用輕鬆的語調哄孩子:“哭成這樣,羞不羞,再哭不好看了,小臉蛋要花啦!”
  • 也可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快別哭了,你看那邊是什麼?”
  • 還可能趁機說教:“你看,走路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要看好腳下,慢慢走才行。”
  • 或者抱怨和責備:“怎麼這麼不小心!讓你別跑,就是不聽!”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能讓孩子停止哭泣,家長有可能慢慢變得煩躁:“再哭不管你了!”“再哭讓警察把你抓走!”

以上這些方法,有的嚴厲,有的溫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否定了孩子自己的感受。摔倒了到底疼還是不疼?孩子似乎沒有權利去自我感受,他們只有展示出勇敢的樣子,才符合成人的期望,從而得到讚賞。


兒童心理學家:那個用力哭鬧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哭泣,從始至終是一件被否定的事情。當自己真實的感知,一直被否定、甚至被討厭,那麼我們的潛意識就會判定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甚至對自己的負面情緒,開始抱有羞恥感和負罪感。

那麼,等到長大後,當迎來了新生命的到來,自己的孩子,自然而然展露出這一部分天性和本能的時候,潛意識裡對這件事情的否定就會跳出來,以期打壓和消滅它。

《小王子》說: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這種對負面情緒的否定,似乎也成為了宿命般的輪迴,一代又一代地循環著。

3.感同身受地接納,是生命的本能


弗朗斯·德·瓦爾在他的著作《人類的猿性:一位權威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對人類的解讀》中,講述過小黑猩猩猶尼的故事:

20世紀初,有位心理學家撫養了一隻叫猶尼的小黑猩猩,當它玩耍玩得興奮的時候,無論撫養人怎麼呼喊、懇求,都不肯下來。但是,如果這時撫養人閉上眼睛、假裝哭泣,猶尼就會馬上停止遊戲,迅速跑到撫養人面前,四處張望著尋找冒犯者。同時,它還會輕輕觸摸這位心理學家的臉,像是在極力給予她慰藉。


兒童心理學家:那個用力哭鬧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弗朗斯·德·瓦爾發現,安慰是類人猿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反應,儘管並不懂發生了什麼,但它卻會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對負面感受的無條件接納。然而這種與生俱來的共情能力,似乎在被我們用理性一點點地扼殺,理由很可能只是怕孩子太過嬌慣。

有兒童心理學家表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情緒是獨立個體的關鍵部分,是對自我存在的表達。懂得傾聽並尊重他人的情緒,便是懂得傾聽並尊重一個人。

所以,對於孩子的情緒,我們要知道它是客觀事實,並沒有好壞之分,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是孩子自我感受,以及感受世界的一部分。

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放下評判,用一顆包容的心,去抱一抱那個摔倒的孩子,他覺得疼痛也好,害怕也好,都是正常的情緒,我們只需要坦然的去看見它,以及接納它。


兒童心理學家:那個用力哭鬧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結語


教育孩子的旅程,也是為人父母者的一條無盡的成長之路。

在孩子的生命最初,我們體驗到這個小生命的頻繁夜奶,帶來的睏倦疲憊之感,我們知道了睡眠的珍貴;

等到他略微長大一些,一個故事讓我們重複地講好幾遍也聽不厭煩,在口乾舌燥之中,我們感受到付出的歡喜;

再大一些,他的世界不再以我們為中心,他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我們便知道了這世上有一種愛,不為親密,只為獨立。

一如孩子的哭聲,是為了告訴你和我,生命值得被尊重和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