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中國新聞網4月25日發佈了這樣一條新聞:當地時間24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了有關幼兒接觸電子屏幕時間的建議報告。報告建議,2歲以下幼兒不要接觸任何電子屏幕,2-5歲兒童每天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小時。

在這份名為《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健康成長,兒童需要少坐多玩》的報告建議稱,5歲以下兒童要想健康成長,必須減少坐下來看屏幕,或被限制在嬰兒車和座椅上的時間,應當獲得更高質量的睡眠,並有更多的時間積極玩耍。

給 1 歲以下嬰兒的建議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 1 歲以下嬰兒( 圖片來自北京健康教育)

給 1-2 歲兒童的建議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 1-2 歲兒童(圖片來自北京健康教育)

給 3-4 歲兒童的建議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 3-4 歲兒童(圖片來自北京健康教育)

負責在這項報告中制定相應建議的費奧娜·布爾表示,改善幼童身體活動、減少久坐不動、確保睡眠品質,都將有助於促進幼童身心的健康發展,並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但是,一些兒科和健康專家不同意世界衛生組織的結論。“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應該限制幼童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英國皇家兒科與兒童健康學院健康改善部門主管戴維稱,“世衛組織建議的限制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似乎與潛在的傷害不成比例。”

專家們在爭論不休。當然,關於科學的爭論有可能永遠不會停止。作為父母的我們到底應該聽誰的?

這個視頻的名字叫作《雜誌是一臺沒法用的iPAD》,在 YouTube 被觀看超過 500 萬次。視頻中的1 歲小女孩可以嫻熟的使用 iPad。給她一本雜誌時,她用觸摸 iPad 的方式去滑動雜誌,雜誌沒有變化,她急躁地找爸爸。

這個一歲的孩子是數字原住民中的一員。

數字原住民:伴隨著數字技術成長的人。 

數字移民:看著數字技術到來的人。

視頻中的小女孩熟練地使用iPad,正說明她天生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可是,由於2歲前的孩子還不能把在屏幕裡看到的東西與現實世界的東西聯繫起來,她不能將在屏幕上看到的書和現實中的書對應起來,當然也就不會正確地翻閱現實中的書了。

1

嬰幼兒時期是神經功能發育的重要時期。妊娠 20 周時,胎兒大腦皮層中絕大部分負責複雜高級功能的神經元基本就位;在隨後的12周內,神經結構也已完全確定了。嬰兒出生時,大腦的每一個細胞大約有2500個突觸。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當大腦每秒形成700~1000個新的神經連接後,每個腦細胞的突觸數量將會增加到15000個。突觸形成的高峰期就在這段時間。只有形成了突觸,聽力、語言和認知這些關鍵的能力才會發展起來。因此這三年是幼兒發育的最佳時期,對高級功能的發育至關重要。

形成時期的大腦特別脆弱,沒有適宜的環境,可能對孩子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最著名和極端的是狼孩的案例。因為沒有語言環境,“野孩子”難以發育出完全的語言能力。他們沒有機會成長為正常人。

2

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牛津心理學詞典》中,社會化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個人從嬰兒期開始,習得態度、價值觀、信仰、習慣、行為模式,以及積累社會知識......為了符合個人所在的社會、群體的要求,調整個人行為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與呼吸和行走一樣,是自然而天生的。

孩子如何在家庭中學習?

請看TED視頻《單詞的誕生》

德比.羅伊是一名語言學教授,主要研究兒童是如何學習語言的。他的研究表明,真正讓孩子學會說“water”的,是孩子與父母及保姆之間的反饋循環。孩子說出不同的音節,然後根據父母及保姆的反應不斷調整,最終說出準確的詞語。

互動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正如羅伊所說,照顧者的講話會系統地將語言簡化,簡化到最簡單的程度,然後漸漸地回升到更復雜的句子。讓人驚奇的是,這種回升和下降,正好精確的吻合了每個詞的誕生過程……這是

有系統的,我想,也是下意識的重新構建我們的用語,去迎合他的新的詞彙的誕生……人和環境都在這個緊密的反饋循環中,並建立了一種類似腳手架的互相支撐關係。

孩子在與照顧者的互動中學會了語言。不僅如此,與照顧者的互動,還讓孩子學會將語言於事件相關。

如果與孩子互動的是iPad呢?iPad是否能如此精確地與孩子互動?

嬰兒從出生開始,學習就開始了。嬰兒的視覺、聽覺和動作等能力迅速發展,與之相應的是語言、情緒、依戀、自主性和注意力等的發展。

3

電子設備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現在,幾乎所有給兒童注射或輸液的地方都有電子屏幕。因為,當小孩子的注意力被屏幕中的節目吸引時,打針時的痛就不那麼明顯了。這恰恰說明電子屏幕對注意力的搶奪。

在各種感官被新異刺激的前提下保持注意力,從來不是一件難事。例如看電影:在電影院裡,有很多規則來隔絕干擾,在聲音和視頻的刺激下,我們很容易代入人物,被故事感動。同一部電影,我們在家看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家裡,我們不會被隔絕,還常常聊著天吃著東西看電影,電影裡的聲音和視頻不會佔據我們的全部注意力。當然 ,我們往往也沒有在電影院裡那麼對電影有感覺,我們的感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與家人的互動。

將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給嬰幼兒,就是把他們放到了一個被隔絕的電影院裡。這家電影院用不斷出現各種新異的聲音、圖片和互動遊戲,吸引和控制著嬰兒全部的注意力,看著孩子用手指劃過屏幕,表情快樂而專注,沒有人發現嬰兒已經被“電影院裡的陌生人”所控制。

視頻製作者、遊戲設計者、軟件製造商,他們比任何普通父母對注意力的研究都要多得多,他們知道什麼樣的內容最能夠吸引人(在這裡是孩子)。手機上的各種圖片、視頻或遊戲,全方位吸引著孩子的注意力,聽覺、視覺、觸覺,無一不被它們刺激著。

過度刺激孩子的大腦可能對他的發展不利。電視上某些節目的風格、快速的剪切、編輯和圖像的快速變化,會調用嬰兒的定向反應。這種反應會讓嬰兒一直關注奇怪的景象和聲音。

人類天生有對新異事物的注意力,隨著對周圍事物越來越熟悉,嬰兒漸漸習慣了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會漸漸學會平衡刺激驅動注意(新奇刺激引起的注意力)和受控注意(受自己控制的注意力)。過度刺激影響了孩子受控注意的發展。

孩子要真正學會並掌握某種技能,需要兩種注意的互補與平衡。他們需要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注意力,在學習時同時運用兩種注意。

4

2010年,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成人與寶寶的目光接觸能夠促進他們腦電波的相互同步。通過統計寶寶發出的聲音,科學家發現,在成人與寶寶目光交匯的時候,寶寶會更多咿咿呀呀地“說話”,越愛“說話”的寶寶,腦電波的同步率越高。

我們不知道這樣的腦電波同步與情感紐帶的建立和聯結是否關聯。但這項研究說明,目光直接交匯雙向影響的腦電波同步率,會明顯提高寶寶主動“溝通”的意願。

腦電波通過腦電圖掃描(EEG)記錄得到,它代表大腦皮層電波活動規律,臨床醫生將它稱為EEG結果。該結果可以診斷大腦如何工作,以及工作程度的好壞。

這種意願表明嬰兒在主動調控自己注意力。嬰兒通過觀察照料者的面部表情,追隨照料者的聲音和動作,努力與照料者互動而建立情感聯結,並形成依戀關係。

人際互動是教育中最大的部分。

養育是什麼?是親子間的歸屬感,是情感紐帶,是擁抱、歡笑、親吻時的永久記憶,是那些很小卻重要而又意義深遠的事。

如此,孩子習得了情感情緒管理技能、社交技能、瞭解了家庭傳統,知道了事情發生的原因,形成自己的信念,學會解決問題、尋找答案,以及探索這個世界。

如果孩子的世界被電子設備所佔據,承受損失的,是孩子,他們會失去很多真正有益的學習機會。例如親自大自然,跑跑跳跳等,視覺運動技能的發展,能為孩子將來的數學和科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5

父母呢?

父母是受益者嗎?如果是,給嬰幼兒玩 iPad (或其他電子設備),父母得到了什麼?如果不是,父母又為什麼要給孩子玩呢?

孩子能自己玩一會 iPad,媽媽就可以洗個澡、吃個飯、做會家務,或者和朋友聊會天……孩子的注意力被電子設備完全佔據,才不會來煩父母,父母才能歇口氣。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指責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父母也是人,和所有人一樣,有自己的需求,父母需要支持。沒有人能夠完美地完成所有事,包括養育孩子。

有很多父母意識到了電子設備對孩子的影響,盡力避免讓孩子接觸。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其中一些是這樣的:1.未來是智能時代,孩子早一些學會使用智能設備沒壞處;2.到處都是電子設備,怎麼可能完全避免孩子使用;3.智能設備裡的各種教育軟件能達到教育效果。

這些聲音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卻值得深究。5G就要來了,智能時代的進程會更快。也許我們真的無法看到未來孩子的世界,但也不能忽略過去及現在正在進行的,對孩子發展規律的研究,對數字技術的研究。

與電子設備的互動,也許會像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一樣,是未來孩子與世界溝通的渠道。

現在學術界對於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時間還存在爭論,一個比較保守的選擇是,在第一語言掌握的比較熟練之後,青春期結束之前,學習第二語言。

對電子設備的運用,或許我們也應該保守一些。根據神經可塑性理論,嬰幼兒時期孩子能在電子設備上學會的技能,未來也一定能學會,甚至學得更好。反之,幼兒時期能學會的技能,也許長大後再也學不會。

6

想一想,我們給孩子選擇奶粉時,會按月齡選擇;給孩子選擇玩具時,會考慮環保和安全。把電子設備給孩子時,卻把這些統統都忘了。那些APP對孩子真的有益嗎?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對孩子是否安全?

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喬布斯在接受採訪時說,他自己的孩子從沒用過 iPad 。許多科技巨頭公司的精英父母也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嚴格限制自己孩子使用設備的方式和時間。

我們不可能離開電子設備,它為我們帶來一些好處。比如出差的父母可以和家裡的孩子視頻通話,比如讓遠方的爺爺奶奶看到孫輩的成長。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設備和技術。

對於離不了的電子設備,我們能為小寶寶做些什麼?

  • 理性決定是否該讓寶寶用電子設備
  • 關注屏幕的內容
  • 陪孩子一起使用電子設備
  • 協助孩子將看到的東西與現實聯繫
  • 減少自己在孩子面前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和次數
  • 慎選給孩子的應用程序

在蘋果應用市場中,72%的最暢銷的“教育”應用程序都是專門為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的孩子設計的。

作為普通父母,很難一一分辨其安全性和適宜性,一切都是科技公司說了算。

如果有良好的市場監管制度,也許能給普通父母更多的支持,而不是責備父母沒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和陪伴。

2008年,法國取締了針對嬰兒的電視節目。

中國臺灣頒佈了一項規定,禁止兩歲以下的兒童使用電子設備,同時限制 18 歲以下兒童使用電子設備。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有類似建議和指南。

非洲有一句諺語,“教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在這個網絡時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百無一用是書生。我只是一個愛讀書的普通媽媽,在讀了一些書籍和文章之後,寫下這篇並不全面的文章,希望有識之士能夠看到,也許有對電子產品熟悉的,也許有懂得技術的,也許有懂得市場監管制度的,也許有社會工作者……如果每個人都能做一點什麼,也許能夠一起在外部環境上,給到父母們支持,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相關閱讀推薦

用科學方法輔導孩子作業

助明蘭開掛人生的超能力,你也可以擁有

相信我,這是愛

當孩子牴觸老師時——一個傾聽小演示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智能時代,寶寶與電子設備如何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