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中国新闻网4月25日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当地时间2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有关幼儿接触电子屏幕时间的建议报告。报告建议,2岁以下幼儿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2-5岁儿童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在这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健康成长,儿童需要少坐多玩》的报告建议称,5岁以下儿童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减少坐下来看屏幕,或被限制在婴儿车和座椅上的时间,应当获得更高质量的睡眠,并有更多的时间积极玩耍。

给 1 岁以下婴儿的建议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 1 岁以下婴儿( 图片来自北京健康教育)

给 1-2 岁儿童的建议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 1-2 岁儿童(图片来自北京健康教育)

给 3-4 岁儿童的建议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 3-4 岁儿童(图片来自北京健康教育)

负责在这项报告中制定相应建议的费奥娜·布尔表示,改善幼童身体活动、减少久坐不动、确保睡眠品质,都将有助于促进幼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但是,一些儿科和健康专家不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应该限制幼童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英国皇家儿科与儿童健康学院健康改善部门主管戴维称,“世卫组织建议的限制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似乎与潜在的伤害不成比例。”

专家们在争论不休。当然,关于科学的争论有可能永远不会停止。作为父母的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

这个视频的名字叫作《杂志是一台没法用的iPAD》,在 YouTube 被观看超过 500 万次。视频中的1 岁小女孩可以娴熟的使用 iPad。给她一本杂志时,她用触摸 iPad 的方式去滑动杂志,杂志没有变化,她急躁地找爸爸。

这个一岁的孩子是数字原住民中的一员。

数字原住民: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的人。 

数字移民:看着数字技术到来的人。

视频中的小女孩熟练地使用iPad,正说明她天生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可是,由于2岁前的孩子还不能把在屏幕里看到的东西与现实世界的东西联系起来,她不能将在屏幕上看到的书和现实中的书对应起来,当然也就不会正确地翻阅现实中的书了。

1

婴幼儿时期是神经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妊娠 20 周时,胎儿大脑皮层中绝大部分负责复杂高级功能的神经元基本就位;在随后的12周内,神经结构也已完全确定了。婴儿出生时,大脑的每一个细胞大约有2500个突触。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当大脑每秒形成700~1000个新的神经连接后,每个脑细胞的突触数量将会增加到15000个。突触形成的高峰期就在这段时间。只有形成了突触,听力、语言和认知这些关键的能力才会发展起来。因此这三年是幼儿发育的最佳时期,对高级功能的发育至关重要。

形成时期的大脑特别脆弱,没有适宜的环境,可能对孩子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最著名和极端的是狼孩的案例。因为没有语言环境,“野孩子”难以发育出完全的语言能力。他们没有机会成长为正常人。

2

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牛津心理学词典》中,社会化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婴儿期开始,习得态度、价值观、信仰、习惯、行为模式,以及积累社会知识......为了符合个人所在的社会、群体的要求,调整个人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与呼吸和行走一样,是自然而天生的。

孩子如何在家庭中学习?

请看TED视频《单词的诞生》

德比.罗伊是一名语言学教授,主要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他的研究表明,真正让孩子学会说“water”的,是孩子与父母及保姆之间的反馈循环。孩子说出不同的音节,然后根据父母及保姆的反应不断调整,最终说出准确的词语。

互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正如罗伊所说,照顾者的讲话会系统地将语言简化,简化到最简单的程度,然后渐渐地回升到更复杂的句子。让人惊奇的是,这种回升和下降,正好精确的吻合了每个词的诞生过程……这是

有系统的,我想,也是下意识的重新构建我们的用语,去迎合他的新的词汇的诞生……人和环境都在这个紧密的反馈循环中,并建立了一种类似脚手架的互相支撑关系。

孩子在与照顾者的互动中学会了语言。不仅如此,与照顾者的互动,还让孩子学会将语言于事件相关。

如果与孩子互动的是iPad呢?iPad是否能如此精确地与孩子互动?

婴儿从出生开始,学习就开始了。婴儿的视觉、听觉和动作等能力迅速发展,与之相应的是语言、情绪、依恋、自主性和注意力等的发展。

3

电子设备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几乎所有给儿童注射或输液的地方都有电子屏幕。因为,当小孩子的注意力被屏幕中的节目吸引时,打针时的痛就不那么明显了。这恰恰说明电子屏幕对注意力的抢夺。

在各种感官被新异刺激的前提下保持注意力,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例如看电影:在电影院里,有很多规则来隔绝干扰,在声音和视频的刺激下,我们很容易代入人物,被故事感动。同一部电影,我们在家看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家里,我们不会被隔绝,还常常聊着天吃着东西看电影,电影里的声音和视频不会占据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当然 ,我们往往也没有在电影院里那么对电影有感觉,我们的感觉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与家人的互动。

将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给婴幼儿,就是把他们放到了一个被隔绝的电影院里。这家电影院用不断出现各种新异的声音、图片和互动游戏,吸引和控制着婴儿全部的注意力,看着孩子用手指划过屏幕,表情快乐而专注,没有人发现婴儿已经被“电影院里的陌生人”所控制。

视频制作者、游戏设计者、软件制造商,他们比任何普通父母对注意力的研究都要多得多,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最能够吸引人(在这里是孩子)。手机上的各种图片、视频或游戏,全方位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听觉、视觉、触觉,无一不被它们刺激着。

过度刺激孩子的大脑可能对他的发展不利。电视上某些节目的风格、快速的剪切、编辑和图像的快速变化,会调用婴儿的定向反应。这种反应会让婴儿一直关注奇怪的景象和声音。

人类天生有对新异事物的注意力,随着对周围事物越来越熟悉,婴儿渐渐习惯了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会渐渐学会平衡刺激驱动注意(新奇刺激引起的注意力)和受控注意(受自己控制的注意力)。过度刺激影响了孩子受控注意的发展。

孩子要真正学会并掌握某种技能,需要两种注意的互补与平衡。他们需要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注意力,在学习时同时运用两种注意。

4

2010年,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成人与宝宝的目光接触能够促进他们脑电波的相互同步。通过统计宝宝发出的声音,科学家发现,在成人与宝宝目光交汇的时候,宝宝会更多咿咿呀呀地“说话”,越爱“说话”的宝宝,脑电波的同步率越高。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脑电波同步与情感纽带的建立和联结是否关联。但这项研究说明,目光直接交汇双向影响的脑电波同步率,会明显提高宝宝主动“沟通”的意愿。

脑电波通过脑电图扫描(EEG)记录得到,它代表大脑皮层电波活动规律,临床医生将它称为EEG结果。该结果可以诊断大脑如何工作,以及工作程度的好坏。

这种意愿表明婴儿在主动调控自己注意力。婴儿通过观察照料者的面部表情,追随照料者的声音和动作,努力与照料者互动而建立情感联结,并形成依恋关系。

人际互动是教育中最大的部分。

养育是什么?是亲子间的归属感,是情感纽带,是拥抱、欢笑、亲吻时的永久记忆,是那些很小却重要而又意义深远的事。

如此,孩子习得了情感情绪管理技能、社交技能、了解了家庭传统,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形成自己的信念,学会解决问题、寻找答案,以及探索这个世界。

如果孩子的世界被电子设备所占据,承受损失的,是孩子,他们会失去很多真正有益的学习机会。例如亲自大自然,跑跑跳跳等,视觉运动技能的发展,能为孩子将来的数学和科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

父母呢?

父母是受益者吗?如果是,给婴幼儿玩 iPad (或其他电子设备),父母得到了什么?如果不是,父母又为什么要给孩子玩呢?

孩子能自己玩一会 iPad,妈妈就可以洗个澡、吃个饭、做会家务,或者和朋友聊会天……孩子的注意力被电子设备完全占据,才不会来烦父母,父母才能歇口气。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指责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父母也是人,和所有人一样,有自己的需求,父母需要支持。没有人能够完美地完成所有事,包括养育孩子。

有很多父母意识到了电子设备对孩子的影响,尽力避免让孩子接触。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其中一些是这样的:1.未来是智能时代,孩子早一些学会使用智能设备没坏处;2.到处都是电子设备,怎么可能完全避免孩子使用;3.智能设备里的各种教育软件能达到教育效果。

这些声音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却值得深究。5G就要来了,智能时代的进程会更快。也许我们真的无法看到未来孩子的世界,但也不能忽略过去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对孩子发展规律的研究,对数字技术的研究。

与电子设备的互动,也许会像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一样,是未来孩子与世界沟通的渠道。

现在学术界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黄金时间还存在争论,一个比较保守的选择是,在第一语言掌握的比较熟练之后,青春期结束之前,学习第二语言。

对电子设备的运用,或许我们也应该保守一些。根据神经可塑性理论,婴幼儿时期孩子能在电子设备上学会的技能,未来也一定能学会,甚至学得更好。反之,幼儿时期能学会的技能,也许长大后再也学不会。

6

想一想,我们给孩子选择奶粉时,会按月龄选择;给孩子选择玩具时,会考虑环保和安全。把电子设备给孩子时,却把这些统统都忘了。那些APP对孩子真的有益吗?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对孩子是否安全?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乔布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自己的孩子从没用过 iPad 。许多科技巨头公司的精英父母也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严格限制自己孩子使用设备的方式和时间。

我们不可能离开电子设备,它为我们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出差的父母可以和家里的孩子视频通话,比如让远方的爷爷奶奶看到孙辈的成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设备和技术。

对于离不了的电子设备,我们能为小宝宝做些什么?

  • 理性决定是否该让宝宝用电子设备
  • 关注屏幕的内容
  • 陪孩子一起使用电子设备
  • 协助孩子将看到的东西与现实联系
  • 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和次数
  • 慎选给孩子的应用程序

在苹果应用市场中,72%的最畅销的“教育”应用程序都是专门为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的孩子设计的。

作为普通父母,很难一一分辨其安全性和适宜性,一切都是科技公司说了算。

如果有良好的市场监管制度,也许能给普通父母更多的支持,而不是责备父母没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和陪伴。

2008年,法国取缔了针对婴儿的电视节目。

中国台湾颁布了一项规定,禁止两岁以下的儿童使用电子设备,同时限制 18 岁以下儿童使用电子设备。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建议和指南。

非洲有一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在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只是一个爱读书的普通妈妈,在读了一些书籍和文章之后,写下这篇并不全面的文章,希望有识之士能够看到,也许有对电子产品熟悉的,也许有懂得技术的,也许有懂得市场监管制度的,也许有社会工作者……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点什么,也许能够一起在外部环境上,给到父母们支持,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相关阅读推荐

用科学方法辅导孩子作业

助明兰开挂人生的超能力,你也可以拥有

相信我,这是爱

当孩子抵触老师时——一个倾听小演示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智能时代,宝宝与电子设备如何相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