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一己私慾竟掀了明皇帝墓葬,且看明十三陵那些你不知的事

明十三陵 (明朝皇帝陵寢)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乾隆為一己私慾竟掀了明皇帝墓葬,且看明十三陵那些你不知的事

遮羞山,遮了哪門羞?

仁宗朱高熾死後埋葬在獻陵。陵寢中間有一道小山樑,使祾恩殿和後面的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為一進院落,後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這座小山,正好從正面擋住陵園的明樓和寶城,民間叫它為“遮羞山”。傳說墓主仁宗皇帝生前曾誤入其父妃子的寢宮,朝野以為失禮。仁宗為保持天子尊嚴,對天起誓,失口否認,說如有此事,就讓龍把自己吃掉。不意金鑾殿上真有一龍飛騰而下,一口將仁宗吞下,大臣們急忙救駕,卻只搶下一隻靴子。嗣皇帝宣宗只好將父親的靴子葬入陵中。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體安排在這座小山之後。其實,陵園的這座小山,真名叫“玉案山”,與遮羞並無關係。選擇中隔小山這種佈局的真正原因與陵園的風水有關。

乾隆盜墓的傳說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緩和民族矛盾,籠絡漢族地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為清王朝效命,曾對明十三陵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對十三陵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葺。但修葺項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築還被拆除或縮建,世有“拆大改小十三陵”之說。“乾隆盜木”的傳說更是廣為流傳。傳說中認為,乾隆皇帝修葺十三陵,另有企圖。修繕的目的是因為他看中了長陵祾恩殿的楠木大柱。因為那樣的奇材大木,到了清代已經很難找到了。為了把這些木材搞到手,他才降旨修陵,並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由於漢官劉墉、紀曉嵐等人的勸阻,乾隆皇帝才勉強答應不拆長陵,但仍命人拆毀了永陵大殿。並將該殿的楠木,用於圓明園的修建。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不見諸正史。但從當時陵園的修葺情況看,清政府曾對十三陵中的六陵祾恩殿縮小規制重建。

龜馱碑的故事

在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每座陵墓前都有一龜馱碑。即神功聖德碑。碑下以龜為趺(底座)。神話傳說中龜是龍的兒子。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負重,就是龜。龜以長壽著稱,自古受到人們的器重。早在奴隸社會時,奴隸主認為龜的壽命長,知道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問卜時多用龜甲,將其燒裂後看紋向來判斷吉凶,然後將問卜內容刻在上面,保存起來,這便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

皇帝用龜為碑趺,也是有來由的。皇帝自稱真龍天子,龜既是龍的兒子,又有負重本領,叫它去馱老子的碑,豈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巨大的石碑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用什麼方法將碑立到龜背上的呢?具體方法尚未見書,但有“龜不見碑”的傳說。日本刻本《文海披沙》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當初明成祖為他父親朱元璋建碑時,因龜趺太高,石碑怎麼也立不上去,可把管工程的人急壞了。一天,他夢見神人對他說:“想立此碑,必須龜不見碑,碑不見龜。”醒後,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工地後,他叫人往龜背上運土,把龜埋起來,然後順土坡將碑拉上去,等碑立起後,將土去掉就行了。此段史話雖然帶有迷信色彩,然而“龜不見碑”的說法是合乎道理的。這種“堆土法”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聰明的工匠

萬曆十二年,浩大的工程開始了。有定國公徐文壁、輔臣申時行總管工程,工部侍郎何起鳴現場督工,每日所用民工軍夫不下二三萬人。據傳說神宗來視察工程進度時,仍見工匠們懶洋洋的在磨磚,很不高興,第二年他再來時,仍見工匠們在磨磚,他很生氣地說:“磨磚都這麼慢,我的陵什麼時候才能建起來呀?”聰明的工匠們說:“我們是不想快建呀。”神宗一聽:“你們好大膽,竟敢誤我的陵期!”剛要吩咐將工匠殺了,只見工匠仍不慌不忙地說:“皇上您不要生氣,陵要是早建好了,您不就死了嗎?我們慢慢磨是不願意您死啊。”愚蠢的朱翊鈞聽後轉怒為喜了。

定陵月亮碑

在每座陵宮前都有一座龜馱碑(思陵除外),即神功聖德碑。定陵石碑的背面右上角有一塊白圓形的痕跡,至今清晰可見。在當地百姓中流傳著“定陵月亮碑”的神奇傳說。

神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他十歲登極,二十一歲就興師動眾為自己修造陵墓。陵墓建成,他就不上朝,長達二十五年,成年累月久居深宮,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一天,神宗正在昏睡中,忽然夢見一個紅臉、紅髮、紅穿戴的人來到眼前。神宗吃了一驚,急忙問:“你是何人?”那人說到:“實話實說,我是個火神爺,你的昏庸無道,我們早有所聞,我奉上天之命來懲罰你,要把你那勞民傷財建成的定陵 ,燒他個一乾二淨!”神宗聽罷大怒,他仗著自己是所謂“天子”,便大聲喝到:“我們朱家天下,氣數遠遠未盡,難道真會怕你不成?帝王陵寢,自有神佑,諒你不敢,恐怕你也沒有這個能耐!”火神爺:“咱們打個賭,怎麼樣?”神宗說:“隨你便”。火神爺說:“要是燒了怎麼辦?”神宗說:“要是將來定陵火燒,讓我現在就瞎一隻眼。”話音剛落,火神爺竟哈哈大笑而去,一轉眼就沒影了。神宗嚇了一跳,竟從夢中驚醒。他正想要睜開眼看看周圍,左眼忽然被眵目糊糊住。不久,一隻左眼竟真的瞎了。神宗回想夢中的情景,不禁神志迷亂,從此,一病不起,沒過幾天就死了。

神宗“駕崩”,入葬定陵。可是奇怪,神宗的那隻右眼睛始終睜著,下人怎麼擺弄也不能合上。等到神宗遺體安葬完畢,有人發現,定陵石碑背面的右上角立即出現了一個白圓形的東西。人們無不稱奇。更為奇怪的是,據當地群眾說,以後每逢陰曆的月底和月初,這個白圓形的東西就發亮,“定陵月亮碑”從此被叫了起來。據說這個白圓形的東西是神宗的右眼變的,因為他怕火神爺真的要來燒他的陵。儘管如此,定陵也未逃過火燒的劫難。那個“月亮”也不再發光了。

定陵大火燒

定陵,是埋葬明代第十三個皇帝神宗朱翊鈞的地方。歷史上,它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大火燒。今天,定陵宮內還遺留著幾次大火燒後的殘跡——祾恩門和祾恩殿只剩下一個個光禿禿的柱礎石,地面建築被燒得精光。

關於火燒定陵的事,這一帶的群眾交口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據說有這麼一天,定陵的石碑忽然放光了。不久,石碑上竟出現了一個月亮樣的東西。每到夜裡,它便光耀奪目,把定陵周圍照得如同白晝。隨後一個穿著破衣爛衫的人,來到村子裡要飯。窮人見了他,給他一些吃的東西。財主見了他,不僅不給吃的,反而還罵他一頓。

幾天以後,他又來了。這次他換了一身乾淨點的衣服,在村裡街上擺了個小攤兒,上面放著幾樣東西:筷子、紅棗、梨以及幾個大火燒。大夥見了,非常奇怪,他怎麼把吃的、用的、生的、熟的混在一塊賣?更為奇怪的是,這個老頭一個勁地喊:“筷,棗,梨,大火燒。筷,棗,梨,大火燒。”可是,誰想上前買他的東西,他卻不理你的茬,只是慢吞吞地拉著長聲喊:“筷——棗——梨——大火燒,筷——棗——梨——大火燒。”大夥兒只當他是個瘋老頭,也沒在意。一連三天,都是這樣。到第四天頭上,這個老頭不見了,而石碑上的“月亮”卻更亮了。大夥開始琢磨了:那個奇怪的老頭究竟是個什麼人呢?他所作的一切又是什麼意思呢?大夥把他說的和石碑上的“月亮”聯了起來,這恐怕是讓咱們“快早離(筷、棗、梨),說話就要大火燒了”的意思吧?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夥兒半信半疑地動了起來。又是三天過去了,村裡大部分人都到親戚家去了,只剩下幾戶財主按兵不動。一來,他們可能不知道老頭兒後來賣筷、棗、梨和大火燒的事;二來,即使知道了,他們的萬貫家財放在那兒也不放心,何況,這沒頭沒腦的傳言不見得就是真的。

第四天的五更時分,一場沖天大火,終於把定陵宮和定陵村燒得個乾乾淨淨,只剩下七零八落的一堆焦木頭疙瘩和燻黑的碎磚爛瓦。窮苦百姓幾乎全部脫險,而村裡的地主老財沒有一個逃脫的,全被燒死。

後來,這一帶的老百姓說,那個賣筷、棗、梨、大火燒的老頭是魯班爺。好多天前,他就算計到定陵要遭到一場大火燒。他想,我把瓦木工技術傳給了子孫後代,他們造出了這麼好的房屋,而今卻要被白白地燒光。他既心疼,又無奈。為了解救這一帶的窮苦百姓,他便施展法術,讓定陵村北的石碑放光,先給人們一個訊號。然後,他就打扮成叫花子和老頭的模樣,先是試探人心善惡,接著就做起那奇怪的“買賣”來。因為,他要是把這件事直接說穿,大夥很難相信他。現在這麼做,反到會引起大夥的注意,細心琢磨,以達到他救人的目的。

乾隆為一己私慾竟掀了明皇帝墓葬,且看明十三陵那些你不知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