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導語:說到我國封建王朝的政治鬥爭中心內容,一定離不開中央與地方的抗衡以及交鋒,也就是所謂的加強重要集權,削弱地方權力,達到鞏固統治,權力收歸中央,這是歷朝歷代所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不同時代的地方勢力也是不一樣的,漢朝建立之初主要是當時分封的各個異姓諸侯王,而之後便是數量眾多的劉姓諸侯王,這也是漢武帝時代推行刺詩制度的主要原因;到來漢末以及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崛起,很多都影響了整個朝堂的政治政策,因此當時的統治者一直在和各地的世家大族做著鬥爭;到來唐代,伴隨著科舉制的的推行,世家大族衰落,這一時期主要是各地勢力強大的藩鎮和節度使;而有了前朝的眾多歷史教訓。

到了宋元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地方勢力基本不再出現,所以在這一時期基本已經很少出現中央和地方爭權的現象了,尤其這一時期的基本是由文官在把持著主要的職權。可以說整個封建社會就是封建皇權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加強過程,而漢朝則是繼承了秦朝的相關政治制度之後所進行的首次中央集權。伴隨著劉邦和呂后對建國初期所封的異姓諸侯的清洗,中央對地方的加強有所加強,但是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勢力強大的同姓諸侯。

撿漏王劉啟

說到劉啟,也就漢朝的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可謂是繼他父親漢文帝劉恆之後的又一位幸運兒。劉恆的皇位就如同天下掉下來一樣,本來是個安安穩穩呢的代王,在自己的封地享受著榮華富貴,但是偏偏被平定呂氏家族之後的實權人物陳平和周勃相中了,硬要推舉他做皇帝,劉恆就這樣稀裡糊塗的來到了長安,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不過劉恆也是有著真正的能力以及氣魄,登基不久,便將內外勢力之間的矛盾處理的很好,權力得到鞏固,並且知人善用,政治清明,經過數十年的勵精圖治,打下了文景之治的基礎。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漢文帝劉恆

而劉啟,不僅僅也是一個幸運兒,也是一個撿漏王。劉啟是文帝劉恆在做代王是便生下的子嗣,是歷經三朝風雨的竇太后竇漪房的兒子。本來在劉恆做代王的時候,便早就娶了代王妃,同時代王妃也為劉恆生下了四個兒子,如果按照這樣的出生順序以及地位來看,劉啟不僅僅是庶出,而且還不是長子,哪怕是繼承代王的王位也輪不到劉啟。但是劉啟就是幸運的,代王妃體弱多病,生下第四個孩子之後不久便去世了,而似乎代王妃的四個孩子沒有繼承自己父親的英明神武相反卻保留了代王妃的體弱多病,不久也都相繼去世。而這個時候,劉啟這個庶出的兒子,自然就變成了長子。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劉啟

而劉啟似乎很好的繼承了自己父親的優良血脈。劉恆呢作為劉邦的第四子,但是卻從來沒有受到劉邦的寵愛,在長安時便是一個孝順乖巧的孩子,十分的順從。而到來自己的封地代地之後,也沒有肆意妄為,殘害百姓,反而處理政務井井有條,代地的人民安居樂業,非常喜歡這位代王,劉恆的聲望名聲很快便傳開了,這也是陳平等人迎接劉恆登基的重要原因。而劉啟恰恰也是這樣的一個人,雖然自己的四個哥哥死了,自己已經是名義上的嫡長子了,但是劉啟在對待朝中大臣甚至下人的時候都沒有顯現出非常桀驁的態度,因此贏得了不少大臣的好感。因此在決定立太子的時候,眾多大臣都推薦劉啟,而劉啟呢也順利的當上了太子,並且繼承了皇位。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李廣之墓

但是謙遜、順從,並不代表劉啟是個無能之輩,相反劉啟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大事,尤其是平定七國之亂加強重要集權,將當初勢力強大的地方諸侯國不僅僅領土削弱同時還收奪了眾多的權力。同時在對外上,任用了一大批才能卓越的將軍來抵禦外敵人,例如飛將軍李廣,同時打開邊界,與匈奴之間進行商業貿易,從而減少了戰爭的爆發,穩定了邊疆。而且在為期間依舊施行的是黃老無為的治國理念,經濟得到了快速恢復,為之後的漢武盛世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可以說,漢景帝的皇位來之不易,但是他的才幹卻也不凡,擔當的其身為帝王的大任,而且並未窮奢極欲,大肆修建寢宮等,這是後世眾多皇帝所達不到的。

諸侯之禍源

說到諸侯問題,一直是漢朝自立國以來的一塊心頭病,從劉邦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都在想辦法解決諸侯影響中央權力的問題。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分封了一大批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例如韓信、彭越、英布、趙耳等共八人。雖然在分封之初劉邦的本意是好的,當初有難同當,現在那也是有福同享。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異性諸侯逐漸開始使得劉邦變得忌憚,因為這些人不僅僅聲望高、影響大,一旦振臂一呼,必然會有眾多人跟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好多人手裡還握有兵權,像韓信、彭越等人,在軍中受到擁戴。而且晚年的劉邦神志不清,經常受到呂后的蠱惑,逐漸開始動了除掉這些異姓王的念頭。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韓信

這些異姓王除了趙王趙耳是在封地病死的,其他的人如韓信先是被收回楚王的爵位,隨後囚禁長安,但是這樣依舊沒有躲開被殘殺的結果,最終被呂后在宮中殺死;英布反叛失敗被殺,被人割下頭顱送到長安領賞;韓王信攜帶家眷狼狽外逃至匈奴地區;其他的幾人,要麼被剝奪原來的爵位,一再降爵,毫無實權,要麼被人告發謀反,株連九族。可以說劉邦以及呂后對待這些功臣是殘忍的,在權力面前早就忘卻了當初的情誼。同時劉邦也立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規定,因此之後便開始大封劉氏的人為諸侯王。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彭越

但是到來呂后執掌權力的時候,他怕那些劉氏諸侯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同時甚至想分封自己的族人為諸侯,因此便開始竭盡所能打壓那些地方上權力大的諸侯,輕則削權、削兵,重則收回王位,降為庶民,使得當時的劉氏諸侯王各個謹小慎微,不敢多言,乃至之後平定呂氏叛亂都需要陳平周勃等人,而劉氏族人的影子卻沒看到。可以說如果按照這個形式來看,這些諸侯王成不了大器,以後也不會在構成什麼威脅了。但是偏偏劉啟他爹劉恆是個寬宏大量的皇帝,上位之後,為了鞏固皇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便對那些被呂后迫害降職的人平凡,又是賞賜又是加官進爵,原本像霜打了的茄子的諸侯王們瞬間又抬起頭來了,各個囂張的不行。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西漢疆域

雖然說劉恆因為對這些諸侯王進行賞賜受到了他們的支持,但是卻給劉啟留下了一堆禍根。可以說,漢朝自開國中央和地方諸侯的矛盾就一直不斷,但是由於劉恆之前或者說劉恆這一代諸侯大多是劉邦的子侄等人,所以對劉邦還是言聽計從的。但是到來劉恆一帶,大家都是同輩,憑什麼你當上了皇帝,我們沒有,就開始有人不服嗎,但都還留些情面,沒有撕破臉皮。但是到來劉啟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有的諸侯王是劉啟的叔叔輩,有的是新繼位的諸侯,這些人和劉啟的關係可不咋地,因此在劉啟決定削藩的時候,這些諸侯王便決定起來反叛,造成了之後的七國之亂,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劉啟的能力,因此在不到三個月中便將叛亂平定了。

家族內鬥

如果說劉恆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很老實,是看在劉恆對他們不錯的面子上,但是到來劉啟的時候可就沒人願意打理他了,而且劉啟自己也是造成諸侯反叛的原因。而這還要從劉啟小時候說起,當時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來長安城陪劉啟玩耍,實際是劉濞送到長安的質子。但是劉賢這個孩子因為從小生活在吳國這種民風彪悍的地方,因此從小便非常頑劣,即便劉啟是皇子也照打不誤,因此在爭奪中,被劉啟給打死了。這就使得劉恆很尷尬了,只得悻悻的將劉賢的屍體送回去了,向劉濞賠了不是,而劉濞因為劉恆的原因並沒有說什麼,但是非常厭惡劉啟,這就直接影響了之後的七國之亂。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晁錯

而到了劉啟即位之後,劉啟決定開始對諸侯王們動手了,但是一時拿不定決定,一直在猶豫。但是有一個人站了出來,那就是御史大夫晁錯,如果說一位臣子想要最快的升官發財,那就是要最大程度的猜測聖意,瞭解統治者所思所想。而晁錯恰恰是一個聰明人,在劉啟舉棋不定的時候,晁錯提出了要削藩的建議,恰恰抓住了劉啟的心頭刺,因此迅速要求晁錯制定策略,準備削藩。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

劉啟首先決定從吳王劉濞開刀,這一下就吧劉濞給惹毛了,當初劉濞因為劉賢的死已經很生氣了,但是礙於劉恆的面子沒有說什麼,但是一直都對劉啟懷恨在心。因此當劉啟決定開始先從劉濞開始的時候,劉濞便決定先動手了,當時劉濞在吳國經營許久,自認為兵強馬壯,可以和劉啟抗衡,而且還聯合了楚王、濟南王、淄川王等共七個諸侯王起兵反叛。但是在起兵之初這些諸侯王首先對當初提出削藩的晁錯發難,他們大的旗號是為了誅殺皇帝身邊的小人,維護國家安定。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周亞夫

因此這個時候劉啟還想採用和平的方式來平叛,因此接受了大臣的建議,殺了晁錯,來平息這些諸侯的怒氣,但是劉啟並沒有認識到這些諸侯王真正的目的是他,因此雖然晁錯被殺,但是劉濞等人並沒有退兵,相反卻繼續西進直逼長安。這樣的情況才使劉啟幡然醒悟,對待這些蓄謀已久的諸侯,只有一擊斃命才可以不要妄想他們可以和談,安心接受削藩,而且劉濞還自立為帝,成立朝堂,這使得劉啟大為震怒。因此劉啟很快便組織起平叛大軍,由當時周亞夫、竇嬰等三十六位將軍帶兵,前往平叛。

漢初撿漏皇帝景帝劉啟失手所引發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

看似如同虎狼之師的叛軍實則不堪一擊,因為在經歷了文帝劉恆的治理下,當時漢朝的國立已經恢復很多,軍隊戰鬥力極強,加上眾多名將的統率,平叛的軍隊迅速直撲劉濞的叛軍。而劉濞雖然當上了皇帝,成立了所謂的朝廷,實則當時的各個諸侯國之間相互不滿,互相猜忌,加上劉啟派人前去離間各個諸侯,不久便分崩離析,被平叛軍隊各個擊破,僅僅三個月,戰亂便被平定。雖然這次削藩並不徹底,但是當時勢力較大的諸侯國都已經被打敗,而剩下的一些則已經不足為懼。

總結:可以說,漢朝自漢初以來便開始與地方諸侯展開各種權力爭奪伴隨著劉啟平定七國之亂之後逐漸告一段落了,在景帝劉啟之前,各地諸侯國的權力很高,有時候甚至不去遵從中央下達的政令。但是在劉啟平定七國之亂後,各地諸侯國的領土被收回很多,而且之前的各地諸侯國所具有的製鹽、冶鐵的權力也全部收歸中央接手,因此這極大的削弱了地方的經濟乃至軍事實力。

雖然不徹底,但是來自地方的威脅也減少了,這為之後漢武帝繼續削藩、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同時內憂的接觸,也使得國家可以拿出更多的兵力來抵禦外地,這也是為什麼漢武帝上位之後可以對匈奴大舉用兵的重要原因。同時這也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中央集權,一直被各個時代的帝王重視,這也是整個封建時代的主旋律,那就是專制皇權的加強,中央集權的統一,最終國家同意安定,而一旦做不到這兩點,最終便會導致國家動盪甚至改朝換代。

《漢書》

《史記》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