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还是 OKR

近年来有许多文章讨论「KPI究竟是良方还是毒药」、或是寻找替代KPI的工具,而OKR则是最常被提到的另一种管理方式。有些人相信,KPI和OKR并没有孰优孰劣,重点在于如何分别运用;但笔者怀疑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不管你是创业或是就业,每年都要烦恼一次的事情就是绩效考核。不管是考核别人、或是被考核,总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去准备和执行;然而,考核的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坊间有许多聚焦在绩效管理、或是绩效考核上的管理书籍;每次我阅读这些管理书籍时就头痛万分。

因为我往往必须花许多精神仔细了解每个字、每句话、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些理论还夹杂著许多学术性的专有名词,不仅仅让我无法聚焦思考,甚至还会读到昏昏欲睡。

我在辅导新创团队的时候,也有许多团队提出关于如何管理绩效、如何做绩效考核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自找麻烦。

创业初期,团队要找的成员应该是「不需要管理」的;新创公司要找的,是由内部动机来驱动、能够自主独立工作的成员。

但是,随着我辅导对象的多元化,我也开始辅导中小型企业和中大型传统产业;因此,对于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问题,就没有办法回避了。

索尼的故事

前阵子,索尼公司(Sony,旧称「索尼」)前任常务董事天外伺朗(编按:此为笔名,本名为土井利忠)所撰写的《績效主义毁灭索尼》一文,曾经在网路上流传一时。

他在文中指出,索尼公司过去的成就,应当归功于企业文化;他以「激情集团」来形容索尼的企业文化,而所谓「激情集团」,指的是企业中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开发的团队成员。

自1995年开始,索尼公司开始实行绩效主义、制订详细的考核标准,根据每个人的考核结果来决定报酬。

除了以各种关键绩效指标(KPI)详细制订各项评核标准之外,更进一步成立了专责部门,对个人进行绩效考核,以确定各部门与个人在公司中的价值。

为了准确衡量工作绩效,索尼开始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工作项目量化、数字化,但也使得简单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在结果导向的评核制度下,一些细致及扎实的工作开始被忽略;短期内无法展现绩效的工作,变得没人想做。所以,天外伺朗如此写道:

因为实行绩效主义,使得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在公司蔓延开来。

天外伺朗认为,绩效主义让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勾;员工为了得到更多报酬,而更加努力工作。

但外在的动机增强之后,却相对减弱了内在自发性的动机,使得「以工作为乐趣」的这种内在意识受到了抑制。

绩效主义的实施,让员工逐渐失去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情;而更大的弊病,则是破坏了公司的气氛、与员工的内部团结,让「激情集团」逐渐消失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则是一连串重大的失误及巨额赔偿事件。

KPI,或是 OKR?

近年来,网络上有许多文章谈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以及KPI对企业经营究竟是良方还是毒药;也开始有人呼吁,要找到替代KPI的管理工具。

而 OKR(Objectives&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则是最常被提到的另一种管理方式。在《OKR:源自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这本书当中,提供了KPI与OKR比较容易理解的定义。

  • KPI

KPI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细分拆解为各级部门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落实到各级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

KPI的使用目的,是以企业的「战略」和「控制」为中心。公司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项目繁多,且针对职位而设置,主要着眼于考核当年的工作绩效。

KPI在可控部分具有可衡量性,而使用KPI也将更有效的控制个人行为。在本质上,KPI的目的是确保企业层面的目标,能够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同时也是一种工具,能对每个员工的目标完成的状况,进行明确的考核。

KPI的缺点,在于抑制了员工的创造力;与员工绩效评估的高关联性,也可能引发偏差取巧的行为、甚至扭曲了公司的长期目标。

  • OKR

OKR是透过设定目标(Objectives)与关键成果(Key Results),来回答「我们想去哪里」、「如何透过调整我们正在做的事,来确保前进的方向正确」两个最根本的问题。

KPI,还是 OKR

OKR 发展史(图片来源:tita.com)

前Intel总裁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根据「目标管理」的精神,发展出这个在Intel实行的绩效构架;之后被John Doerr引进Google,在这家当时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公司使用。

后来随着Oracle、LinkedIn、Twitter等高科技公司纷纷采用,OKR逐步流传开来;现在则被IT、风险投资、游戏、创意等处于快速成长或转型期的企业广泛采用。

OKR与KPI的核心差异,在于OKR不是以考核为导向,而只是一个引导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醒所有人从企业的战略角度,来观察自己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由于OKR把「目标管理」和「员工绩效考核」分开,因而可以确保员工不会因为考虑到自身绩效达标与否,使得日常工作受到局限,进而愿意挑战更高的目标。

「人」的绩效系统

因此有些人相信,KPI和OKR之间或许并没有孰优孰劣、或是彼此替代的关系,重点在于企业如何分别运用。

同时他们也认为,KPI仍然可以担任类似「仪表板」的角色,呈现组织经营当时的状态;而OKR则可以用来引导组织成员,进行对组织策略目标有效益的行动。

但是,我怀疑上述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最近人工智慧和机器学习大为流行,而就在大家关注电脑如何胜过人脑的时候,反而忽略了「人」的本身,就是一种可以透过学习来改变行为和绩效的「系统」。

当企业大量投资在人工智慧和机器学习上,反而可能降低了在员工身上的投资。或许有一天,科技会进步到人工智慧取代人的地步;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企业还是要依靠员工。因为:

谁知道企业能不能活到那一天呢?

所以,我们还是务实的来看一看「人」的绩效系统,如下图所示(来自笔者的演讲简报)。


KPI,还是 OKR

企业拥有的资源(Resources)包含:工具/设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信息等等;而企业员工(Person)拥有技能、能力、知识、态度,但也不可避免的有着本性、弱点、以及种种个性上的问题。

企业提供了资源给员工,就产生了成果(Response);成果则包含了行为(Behavior)与绩效(Performance)。

如果企业对于员工的成果不予以考核评价,并给予包含奖励、惩处、指导等相对应的后果(Consequence),那么这个绩效系统只有三个步骤,没有办法形成一个闭环回馈系统(Close Loop Feedback System)。

只有「后果」才能够回馈给员工,然后借以调整行为、改善绩效。

员工的行为与绩效必须和后果相结合,而且必须是公平公正的,才能够让员工心服口服;因此,事前订定明确、可衡量的「目标」,事后给予公平公正的「考核」,才能够给予员工合情合理的「后果」。

在这样一个绩效系统中,我看不出怎么样可以将目标(OKR)和考核(KPI)区分开来。

历史永远在重复

我在2016年8月31日发表的〈从「大历史观」看企业管理的思维与药方〉一文中,提到了西方企业管理思维的演进过程;这篇文章也收录在我的第一本书《程天纵的经营学》中,请读者们参考阅读。

惠普公司在1940年代开始实施的「目标管理」,搭配「走动式管理」与「门户开放」,成为矽谷科技公司学习的对象。

「目标管理」一词由Peter Drucker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务》(Management: 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一书中所提出,从此蔚为风潮。

之后则有「全面品质管理」、「价值链」等观念;1992年则由哈佛商学院的柯普朗(Robert Kaplan)与诺朗诺顿研究所(Nolan Norton Institute)所长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平衡计分卡系统是一种策略管理工具,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以均衡评价组织的绩效;并连接目的、评量、目标及行动,以转化成可执行的方案。

上述的两位管理大师,至今已发表了包括《平衡计分卡》、《策略核心组织》、《策略地图》及《策略校准》等四本专业书籍。

但坦白说,企业管理或绩效考核走到了这个地步,实在是复杂到令人不敢再去创业了。

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应该要看企业正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采取最适合的来用;而商学院或MBA教授们的研究,都聚集在金字塔顶端的跨国大企业,因此理论和模型才会越搞越复杂。

企业管理和绩效考核到了「平衡计分卡」阶段,竟然可以写出四本书;这复杂到令人不禁怀疑,最后要怎么结尾?

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从「目标管理」开始,顺着「节外生枝」的模式,一路蔓延到「平衡计分卡」。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结局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另起炉灶」,因此诞生了「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的理论;利用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把传统的商业和管理模式打掉再造。

另外一种结局就是「历史不断重复,然后再回到原点」,也就是「目标管理」;但专家们给了它一个非常性感、而且学术味比较浓的新名词,就叫做「OKR」。

结论

对于正在创业、或是想要创业的读者们,我一再强调,在新创公司阶段不需要管理;创业家的宝贵时间和资源,应该用在新创公司的战略和定位上。

中小企业的老板、主管、员工们,请不要把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做得太复杂;因为,越简单的东西越不会出错。

至于大企业的经营层,与其把大量资源投资在遥不可及的人工智慧上面,还不如投资在员工身上。

今天的专家们,都还在摸索人工智慧和机器学习系统;但是「人的绩效系统」自古以来就没有改变过。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知道:提供员工足够的资源、加强员工的学习、让员工成功,才是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正道。

回头来看,到底索尼是被「绩效主义」毁掉的,还是被商学院教授和MBA管理大师们毁掉的?

KPI,还是 OKR

免费指南:如何在公司成功实施OKR,点击更多,访问OKR官方网站,即可获取解决方案:场景方案、企业案例、最佳实践及注意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