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為滿足“偷窺癖”,創建這個衛隊,卻導致眾叛親離

明太祖為滿足“偷窺癖”,創建這個衛隊,卻導致眾叛親離!

中國歷史遍及對隱私的曝曬。而最盛之時就是兩個“告密的黃金時代”,即武則天的大周與朱元璋的大明洪武時代。

洪武時期,朱元璋用“報告隱私法”,“懲處”了大批開國良才,還建立起一套監視制度。

誠意伯劉基的死,讓朱元璋下決心要將丞相胡惟庸的所有行跡打探清楚,充分掌握其圖謀不軌的證據,很多心腹檢校奉命完成這次偵察任務。

明太祖為滿足“偷窺癖”,創建這個衛隊,卻導致眾叛親離


儘管這支隊伍的偵察能力已經十分強大,但是用來偵察丞相卻還是顯得捉襟見肘。於是,朱元璋萌生了組建專門偵察機構的想法。

明朝初年,朱元璋實行衛所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明實錄》)。外邊由都司統轄,內邊由五軍都督府管理。除此以外,他還設置“上十二衛”,他們是皇帝私有軍隊,職責是保證皇帝人身安全,直接聽命皇帝,拱衛司也屬其中之一。

拱衛司為吳元年所設。從設立之日起,就在朱元璋身邊擔任著護衛、救駕等特殊任務,每個均為忠心不二的死士。朱元璋又在拱衛司中,挑選最為精英的主力干將組成儀鸞司。可以說,儀鸞司囊括內廷拱衛司的精英,離皇帝最近,傳遞情報最便捷;不但可以悄無聲息地完成監視任務,還能第一時間將情報傳遞到朱元璋手裡。

關於儀鸞司,《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三年六月乙酉,置親軍都尉府及儀鸞司。初設拱衛司,正七品,管領校尉,屬都督府。後改為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以拱衛司似前代衛尉寺,又改為都尉司。至是,乃定為親軍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設儀鸞司隸焉。”又吳元年(1367)十二月,中書省左相國李善長在呈進的即位禮儀中提及:“前期,侍儀司設表案于丹墀中……宿衛鎮撫二人位於東西陛下,護衛百戶二十四人位於宿衛鎮撫之南,稍後……其丹陛上,設殿前班指揮司官三員,侍立位於陛上之西,東向。宣徽院官三員侍立位於陛上之東,西向。儀鸞司官位於殿中門之左右,護衛千戶八人位於殿東、西門之左右,俱東西相向……。”

可見,在大明立國之前,儀鸞司已經存在,洪武三年僅為調整其隸屬關係。

儘管如此,拱衛司與儀鸞司的職能有時候還是不分彼此的。《實錄》中也提及拱衛司也是成立於朱元璋稱帝之前,載:“甲辰年十二月乙卯,置拱衛司,以統領校尉。屬大都督府,秩正七品。”從其隸屬大都督府來看,拱衛司應屬武官系統。不過,在即位大典時,拱衛司的職責與儀鸞司類似。“是日清晨,拱衛司陳設鹵簿,列甲士於午門外之東西,列旗仗於奉天門外之東西……皇帝袞冕,升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止,將軍捲簾,尚寶卿以寶置於案。拱衛司鳴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不僅如此,在拜將出師禮中,也有相關規定:“前期,拱衛司設大將軍次於午門外。兵部官備節鉞,陳於奉天殿內架上。內使監設御座於殿中,侍儀司設大將軍拜位於丹墀中道稍西,又設受節鉞位於御前,俱北向。”

明太祖為滿足“偷窺癖”,創建這個衛隊,卻導致眾叛親離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開出“免徭投”的優惠條件,從民間招募一千三百多名良家子弟進入儀鸞司,主要任務就是偵察。

朱元璋將監視丞相胡惟庸的任務交給毛驤,由他來進行統一指調度。毛驤不僅擅長偵察,還善於帶兵作戰。

儀鸞司隊伍兵強馬壯,初具規模,加上領頭之人也安排完畢,錦衣衛就呼之欲出,至少錐形己經在明太祖的腦海中形成。

就在朱元璋佈下天羅地網時,胡惟庸卻還矇在鼓裡。

當時,明太祖處罰了犯事的吉安侯陸仲亨與平涼侯費聚。事後,兩人都十分害怕,胡惟庸乘機暗中威逼利誘拉攏他們,很快二人甘為胡惟庸暗中在外招兵買馬。

為蒐集相關情報,毛驤多方主動靠近丞相胡惟庸,而胡惟庸也知道毛驤的地位,也開始拉攏他。據說,胡惟庸還暗地裡遊說李善長,派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尋求倭寇作為外援;同時,他還命元舊臣封績“上奏”北元,以臣子相稱,也請他們作為外應;他還把很多重要的文書扣壓下來,故意拖延報告朱元璋。

經過巧妙的佈置,朱元璋早已掌握了胡惟庸的一點一滴行動,可見毛驤的偵察工作十分高效。

就在胡丞相春風得意之時,他的兒子因在鬧市區“飆馬車”,意外墜車身亡。胡惟庸隨即下令殺死駕車的車伕。

得知此消息後,朱元璋大怒,讓其償命。胡惟庸企圖用鉅額錢財補償車伕家人,被朱元璋嚴詞駁斥。

走投無路的胡惟庸,隨即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密謀準備起事,還密告四方,讓那些自己精心培植的力量提前準備。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進貢,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卻很晚才獲知。他勃然大怒,下令徹查。胡惟庸、汪廣洋二人把一切罪責推給禮部,禮部則推給於中書省。朱元璋更加怒不可歇,下令把所有與之有關的臣僚都關押並追責。不久,汪廣洋被賜死,其小妾陳氏陪死。朱元璋偶然獲知陳氏是陳知縣之女,大怒:“被沒入官的婦女,只能給功家。文臣怎麼可以得到?”

於是,再命法司調查,最終查出眾多違紀官員,矛頭直指胡惟庸。朱元璋認為,胡惟庸和六部官員都有罪。

次年正月,塗節告發丞相胡惟庸謀反,被貶為中書省吏的御史中丞商皓也告發胡惟庸謀反。

朱元璋下令調查後,迅速以“枉法誣賢”“蠢害政治”等罪名處死將胡惟庸。朝中大臣說:“塗節本來也參與陰謀,見事不成才檢舉告發,不可不殺。”

明太祖為滿足“偷窺癖”,創建這個衛隊,卻導致眾叛親離


於是,朱元璋也順便砍了陳寧和塗節二頭的頭顱。

處死丞相胡惟庸後,朱元璋撤銷相位、中書省,還不允許子孫以任何藉口重設,極大地穩固了皇權。

自此,朱元璋變得更加多疑起來,更加喜歡“隱私揭露戰”,而最老實的人才也未能倖免於難。

如中規中矩的宋濂,朱元璋也沒有放過。

據說,一天宋濂在家裡請幾個朋友喝酒。次日上朝,朱元璋問他昨天喝過酒沒有,請了哪些客人,備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朱元璋笑著說:“你沒欺騙我!”

原來,那天宋濂家請客時,朱元璋已暗中派人前往監視了。在這種嚴密監視下生活起居,就是宋濂這樣唯唯諾諾的人才,也活得戰戰兢兢,還談什麼為國效力。

早年的宋濂,婉拒元順帝邀請,專心創作,但被朱元璋“選才用才心誠意篤”所感動,出山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從布衣而登大僚。

但是,宋濂畢竟有“受招元朝”的汙點,儘管當初朱元璋曾表示“不以前過為過”,誰知日後的行徑卻判若兩人?

投明後的宋濂躊躇滿志,大明重要文告,基本都出於其手筆,號稱“開國文臣之首”。

然而,朱元璋成為開國皇帝后,總擔心懷疑別人奪位,因此心胸變得不再寬廣。

晚年的宋濂,早已灰頭土臉噤若寒蟬,連吃什麼飯都要如實彙報給皇帝。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再此掀起“隱私揭露戰”,這一次宋濂也被“挖”了出來,被人“舉報”為胡黨餘孽。朱元璋派儀鸞司侍衛捉拿宋,七十多歲的宋濂,由於驚嚇過度,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明太祖為滿足“偷窺癖”,創建這個衛隊,卻導致眾叛親離


1382年,朱元璋撤銷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設置“錦衣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錦衣衛制度正式產生。《明實錄》載:“洪武十五年四月,改儀鸞司為錦衣衛,秩從三品”。錦衣衛由“錦衣衛都指揮使”負責管理,由皇帝任命其信任的人擔任,下設十七所、南鎮撫司和北鎮撫司,以後二者最重要,其中“南理本衛刑名及軍匠,而北專治詔獄”。即南司負責管理刑名和軍籍,北司職責專管詔獄,因此北司權勢要比南司大。1387年,朱元璋認為錦衣衛存在隨意任用手中權力的弊端,將它暫時廢除。

在建立大明前,朱元璋以少見的寬宏大量、從善如流網羅了天下英才;但是,做了皇帝后,他用“零隱私”政策,又將這些開國元勳毀掉,最終導致建文一朝人才凋零,青黃不接,終被藩王朱棣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