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为满足“偷窥癖”,创建这个卫队,却导致众叛亲离

明太祖为满足“偷窥癖”,创建这个卫队,却导致众叛亲离!

中国历史遍及对隐私的曝晒。而最盛之时就是两个“告密的黄金时代”,即武则天的大周与朱元璋的大明洪武时代。

洪武时期,朱元璋用“报告隐私法”,“惩处”了大批开国良才,还建立起一套监视制度。

诚意伯刘基的死,让朱元璋下决心要将丞相胡惟庸的所有行迹打探清楚,充分掌握其图谋不轨的证据,很多心腹检校奉命完成这次侦察任务。

明太祖为满足“偷窥癖”,创建这个卫队,却导致众叛亲离


尽管这支队伍的侦察能力已经十分强大,但是用来侦察丞相却还是显得捉襟见肘。于是,朱元璋萌生了组建专门侦察机构的想法。

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明实录》)。外边由都司统辖,内边由五军都督府管理。除此以外,他还设置“上十二卫”,他们是皇帝私有军队,职责是保证皇帝人身安全,直接听命皇帝,拱卫司也属其中之一。

拱卫司为吴元年所设。从设立之日起,就在朱元璋身边担任着护卫、救驾等特殊任务,每个均为忠心不二的死士。朱元璋又在拱卫司中,挑选最为精英的主力干将组成仪鸾司。可以说,仪鸾司囊括内廷拱卫司的精英,离皇帝最近,传递情报最便捷;不但可以悄无声息地完成监视任务,还能第一时间将情报传递到朱元璋手里。

关于仪鸾司,《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六月乙酉,置亲军都尉府及仪鸾司。初设拱卫司,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为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以拱卫司似前代卫尉寺,又改为都尉司。至是,乃定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设仪鸾司隶焉。”又吴元年(1367)十二月,中书省左相国李善长在呈进的即位礼仪中提及:“前期,侍仪司设表案于丹墀中……宿卫镇抚二人位于东西陛下,护卫百户二十四人位于宿卫镇抚之南,稍后……其丹陛上,设殿前班指挥司官三员,侍立位于陛上之西,东向。宣徽院官三员侍立位于陛上之东,西向。仪鸾司官位于殿中门之左右,护卫千户八人位于殿东、西门之左右,俱东西相向……。”

可见,在大明立国之前,仪鸾司已经存在,洪武三年仅为调整其隶属关系。

尽管如此,拱卫司与仪鸾司的职能有时候还是不分彼此的。《实录》中也提及拱卫司也是成立于朱元璋称帝之前,载:“甲辰年十二月乙卯,置拱卫司,以统领校尉。属大都督府,秩正七品。”从其隶属大都督府来看,拱卫司应属武官系统。不过,在即位大典时,拱卫司的职责与仪鸾司类似。“是日清晨,拱卫司陈设卤簿,列甲士于午门外之东西,列旗仗于奉天门外之东西……皇帝衮冕,升御座。大乐鼓吹振作。乐止,将军卷帘,尚宝卿以宝置于案。拱卫司鸣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不仅如此,在拜将出师礼中,也有相关规定:“前期,拱卫司设大将军次于午门外。兵部官备节钺,陈于奉天殿内架上。内使监设御座于殿中,侍仪司设大将军拜位于丹墀中道稍西,又设受节钺位于御前,俱北向。”

明太祖为满足“偷窥癖”,创建这个卫队,却导致众叛亲离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开出“免徭投”的优惠条件,从民间招募一千三百多名良家子弟进入仪鸾司,主要任务就是侦察。

朱元璋将监视丞相胡惟庸的任务交给毛骧,由他来进行统一指调度。毛骧不仅擅长侦察,还善于带兵作战。

仪鸾司队伍兵强马壮,初具规模,加上领头之人也安排完毕,锦衣卫就呼之欲出,至少锥形己经在明太祖的脑海中形成。

就在朱元璋布下天罗地网时,胡惟庸却还蒙在鼓里。

当时,明太祖处罚了犯事的吉安侯陆仲亨与平凉侯费聚。事后,两人都十分害怕,胡惟庸乘机暗中威逼利诱拉拢他们,很快二人甘为胡惟庸暗中在外招兵买马。

为搜集相关情报,毛骧多方主动靠近丞相胡惟庸,而胡惟庸也知道毛骧的地位,也开始拉拢他。据说,胡惟庸还暗地里游说李善长,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寻求倭寇作为外援;同时,他还命元旧臣封绩“上奏”北元,以臣子相称,也请他们作为外应;他还把很多重要的文书扣压下来,故意拖延报告朱元璋。

经过巧妙的布置,朱元璋早已掌握了胡惟庸的一点一滴行动,可见毛骧的侦察工作十分高效。

就在胡丞相春风得意之时,他的儿子因在闹市区“飙马车”,意外坠车身亡。胡惟庸随即下令杀死驾车的车夫。

得知此消息后,朱元璋大怒,让其偿命。胡惟庸企图用巨额钱财补偿车夫家人,被朱元璋严词驳斥。

走投无路的胡惟庸,随即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密谋准备起事,还密告四方,让那些自己精心培植的力量提前准备。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进贡,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却很晚才获知。他勃然大怒,下令彻查。胡惟庸、汪广洋二人把一切罪责推给礼部,礼部则推给于中书省。朱元璋更加怒不可歇,下令把所有与之有关的臣僚都关押并追责。不久,汪广洋被赐死,其小妾陈氏陪死。朱元璋偶然获知陈氏是陈知县之女,大怒:“被没入官的妇女,只能给功家。文臣怎么可以得到?”

于是,再命法司调查,最终查出众多违纪官员,矛头直指胡惟庸。朱元璋认为,胡惟庸和六部官员都有罪。

次年正月,涂节告发丞相胡惟庸谋反,被贬为中书省吏的御史中丞商皓也告发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下令调查后,迅速以“枉法诬贤”“蠢害政治”等罪名处死将胡惟庸。朝中大臣说:“涂节本来也参与阴谋,见事不成才检举告发,不可不杀。”

明太祖为满足“偷窥癖”,创建这个卫队,却导致众叛亲离


于是,朱元璋也顺便砍了陈宁和涂节二头的头颅。

处死丞相胡惟庸后,朱元璋撤销相位、中书省,还不允许子孙以任何借口重设,极大地稳固了皇权。

自此,朱元璋变得更加多疑起来,更加喜欢“隐私揭露战”,而最老实的人才也未能幸免于难。

如中规中矩的宋濂,朱元璋也没有放过。

据说,一天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次日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你没欺骗我!”

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时,朱元璋已暗中派人前往监视了。在这种严密监视下生活起居,就是宋濂这样唯唯诺诺的人才,也活得战战兢兢,还谈什么为国效力。

早年的宋濂,婉拒元顺帝邀请,专心创作,但被朱元璋“选才用才心诚意笃”所感动,出山帮助朱元璋打天下,从布衣而登大僚。

但是,宋濂毕竟有“受招元朝”的污点,尽管当初朱元璋曾表示“不以前过为过”,谁知日后的行径却判若两人?

投明后的宋濂踌躇满志,大明重要文告,基本都出于其手笔,号称“开国文臣之首”。

然而,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总担心怀疑别人夺位,因此心胸变得不再宽广。

晚年的宋濂,早已灰头土脸噤若寒蝉,连吃什么饭都要如实汇报给皇帝。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再此掀起“隐私揭露战”,这一次宋濂也被“挖”了出来,被人“举报”为胡党余孽。朱元璋派仪鸾司侍卫捉拿宋,七十多岁的宋濂,由于惊吓过度,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明太祖为满足“偷窥癖”,创建这个卫队,却导致众叛亲离


1382年,朱元璋撤销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设置“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锦衣卫制度正式产生。《明实录》载:“洪武十五年四月,改仪鸾司为锦衣卫,秩从三品”。锦衣卫由“锦衣卫都指挥使”负责管理,由皇帝任命其信任的人担任,下设十七所、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以后二者最重要,其中“南理本卫刑名及军匠,而北专治诏狱”。即南司负责管理刑名和军籍,北司职责专管诏狱,因此北司权势要比南司大。1387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存在随意任用手中权力的弊端,将它暂时废除。

在建立大明前,朱元璋以少见的宽宏大量、从善如流网罗了天下英才;但是,做了皇帝后,他用“零隐私”政策,又将这些开国元勋毁掉,最终导致建文一朝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终被藩王朱棣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