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00

前兩天以光緒帝瑾妃的視角寫了小說(永和宮夜涼 #小說01),覺得還有東西可以再寫寫,沒想到昨天打開手機上的Daysmatter,偶然翻了一下“歷史上的今天”,111年前的11月14日竟是光緒皇帝的駕崩之日,那麼11月15日就是慈禧去世的日子。

這個巧合真是嚇到我了,大概冥冥之中有天意吧。

這篇是一些零散的歷史邊角,也算簡單紀念一下那個末世王朝的悲情天子、他的一後二妃,還有爭議頗多卻實實在在給晚清續命半個多世紀的垂簾太后。


相關推薦:《宮女談往錄》、《回憶我的姑母——瑾妃、珍妃》、《清光緒帝死因鑑證》、《蒼穹之昴》


01 光緒之死

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用砒霜。

光緒和慈禧駕崩相隔僅有一天,一百多年來一直有各種猜測。

2003年央視清史紀錄片攝製組到清西陵採訪,得知1980年對光緒帝的陵墓進行重新封閉時,有一部分頭髮被移至棺外於管理處庫房保存,在多方協調和批准後,將兩小縷頭髮被送至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進行測試。

後來成立了“清光緒帝死因”研究課題組,所有結論匯成書《清光緒帝死因鑑證》,是一本名字非常嚴肅,但讀起來很引人入勝的書,很像懸疑推理小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光緒帝死前掙扎了四天。



下毒時間是1908年11月10日傍晚5點鐘左右。

中毒當晚,皇帝向內務府發出了兩道緊急召醫的手諭,但是內務府帶來的醫生當晚被阻攔在中南海宮門外,未能進入瀛臺為皇帝帝診治。

次日早晨西醫屈桂庭進入瀛臺,發現光緒帝腹痛難忍在床上打滾,且“面黑,舌黃黑”,並斷言此症狀“與前病絕少關係”。

但是屈桂庭也未對此時中毒垂危的光緒帝進行任何救治,僅僅進言“以暖水熨敷腹部”便匆匆退出。

此後,雖有其他御醫進入瀛臺為光緒帝診治,但是所開方藥無一味對症。1908年11月14日晚6時33分左右,光緒帝去世。

在光緒帝喝下毒藥,尚未發作時,慈禧太后已經命人將皇帝梓宮停在乾清宮,預備發喪。

慈禧曾經估算光緒帝當晚即死,但沒有想到他在中毒後仍然堅持了四天。

而對比另一條光緒小時候的記載,是慈禧的口述,很令人唏噓:“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從孃家算,又是我親妹妹之子,我豈有不愛憐之理!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溼不幹,我每日親與塗拭,晝間常臥我寢榻,看著天氣寒暖,親自為他加減衣衿,節其飲食。”(瞿鴻禨《聖德記略》)

他們的母子情分終結在戊戌變法時,光緒下令捕殺慈禧於頤和園。

就像現在流傳很廣那句話:父母等一句道謝,孩子等一句道歉。




02 珍妃到底長什麼樣?


珍妃當年有不少照片,但在死後都被銷燬了,目前流傳最廣的是1960年故宮博物院展出的“貞貴妃肖像”,這張意外發現的底片經當時兩位擔任故宮顧問的前清太監指認。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但是由於沒有其他例證,照片一直被質疑不斷。比如珍妃在照片中所梳的“滿天星”劉海在當時滿族貴族婦女中很少見,直到1900年以後才流行起來,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張流傳甚廣的照片是偽照。

但是最近發現意外發現的國外舊明信片中,有一張標有“中國皇后(Empress of China)”的照片。哈爾濱師範大學的隋麗娟老師認為,這張照片上的女子和故宮博物院1960年公佈的那張照片,是同一人,這就間接佐證了珍妃的真實相貌。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相比較來說,我覺得第一張的珍妃更好看。十幾歲的小姑娘,帶一點嬰兒肥,也有過最好的年華和心愛的人。

不理解嬪妃制度的外國人誤用的“皇后”一詞,卻真實地道出了她在光緒帝心目中的地位。


03 珍妃之死

就像之前寫過的秋瑾(民國舊影 / 一場被遺忘的訣別),對於珍妃的形象和死因,一直有兩種極端的說法在爭論。

一種是來源於曾經的革命和宣傳需要,民國來珍妃被認為是戊戌變法的犧牲者,書籍和影視劇都一直在渲染她的大義、勇敢和犧牲。

而隨著時代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戊戌變法在思潮意義之外的幼稚和不切實際,以及慈禧在政治上的貢獻,對珍妃有了一些相反的看法。

比如有人認為珍妃其實是因為賣官在戊戌變法前就被打入冷宮,並不是因為參與了變法,死前也並非大家所熟知的那樣大義凜然,她其實只是一個比較作且受寵的妃子而已。

結合我自己看到的材料,我還是傾向於珍妃的正面形象,只是沒有那麼誇張。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首先珍妃肯定參與了戊戌變法,在她的侄子寫的《回憶我的姑母——瑾妃、珍妃》一文中明確回憶了變法時家裡主要靠珍妃和皇帝進行聯絡,而從已有的清史檔案中也能清楚看到珍妃的哥哥志銳在變法時的頻繁活動。

而在變法的政治參與中,肯定少不了對親信之人的提拔選用,所以這很可能就是“賣官”一說的由來。

第二,珍妃死前應該和慈禧有過沖突和爭執。主要是依據1987年《宮女談往錄》中慈禧的貼身宮女何榮兒轉述的太監崔玉貴的描述,和1930年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故宮週刊·珍妃專號》中對太監唐德卿的採訪。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雖然兩者有一些細節出入,但是總體描述可以對得上,且兩份記錄相隔久遠、敘述者並不相互認識,不存在互為偽證的可能。

小說中我就是轉述了《宮女談往錄》中對珍妃之死的描寫。

而光緒也該為珍妃的死負責,他自以為是天子可以掌握一切,給予她不加掩飾的寵愛,卻又無法進行足夠的保護。

我覺得在電視劇《蒼穹之昴》中對於珍妃的演繹可能最貼近真實。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這是個初入宮時活潑燦爛的小姑娘,她聰明、開朗、愛穿男裝,不在乎禮法與規矩,給了一直生活在陰霾中的光緒帝少有的陽光。但皇帝的寵愛、她的幼稚與天真也給了自己和姐姐很多磨難。

在戊戌變法中,她可能並沒有後人所想像的那樣大義凜然,她只是全力支持自己的愛人與家庭,而最終落敗。


但她也是勇敢而堅定的,在死前一直堅守自己的立場,將慈禧反駁的啞口無言。

死亡是殘酷的,但也給了她光輝。

04 瑾妃


歷史上關於瑾妃的記載少之又少,她就像沉默的剪影,模糊了面目與姓名。而看了她的侄子寫的回憶文章,最終讓我決定為她寫點什麼。

她沉默隱忍的五十年,同妹妹的悲壯死亡一樣令人感慨。

《永和宮夜涼》中除了小宮女和侍寢的情節是虛構的外,其他都有據可依。

真實的歷史比小說的虛構遠遠精彩和感嘆。

比如選秀被選中後,親人並不是興高采烈,相反地,母親一邊流淚一邊扇女兒耳光。

比如珍妃和瑾妃入宮後,哪怕是在私下裡家中也沒有人再敢喊她們的閨名,於是她們的侄子也不知道姑姑叫什麼。


比如生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瑾妃,卻一生難和家人團圓。為了和母親多相見,在宮外為家裡買了房子,母女用望遠鏡日日相望。

而在《宮女談往錄》中講到,光緒很厭惡瑾妃,認為瑾妃向著太后和皇后,在珍妃多次受罰中都在順著太后的心意幫腔。但在得知妹妹去世後,她冒著被杖責的風險,一個人在井邊燒香祭奠,這件事家人也是多年後才知道。

我無法想象她的那些年是如何度過的。於是故事裡我假借她的口吻這樣說:“她沒什麼怨言,她也恨自己,只是她得活下去,她的阿瑪太太還有兄弟得活下去。”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左一為瑾妃,右一為隆裕皇后




05 隆裕皇后


光緒的後宮雖然只有一後二妃,但是這個後宮真是幾乎濃縮了宮斗的精華元素。

兩個妃子,一個是真愛、受寵、活潑卻英年早逝,一個是不受寵、默默無聞卻得以善終,以及一個幾乎必備的、太后安排、家世顯赫卻和皇帝不合,最終反目成仇的皇后。

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光緒的表姐。在當年的選秀中經慈禧的強制要求,光緒才將她選為皇后。

而她本人和慈禧的關係也並不很好,《宮女談往錄》中講到,她和慈禧是姑侄,但生疏到一月才見一次,慈禧也並不是非常喜歡這個長相一般、不太聰明的侄女。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對於隆裕皇后的性格有兩種不同記載,一種多見於德齡和外國公使夫人的回憶錄,她們講到隆裕優雅、沉默、溫柔;而在《宮女談往錄》和珍妃瑾妃後人的回憶中,隆裕很像她的母親,狹隘、嫉妒、能鬧騰,經常汙衊和懲罰珍妃,與光緒不合,甚至在光緒臨死前仍去監視和激怒他。


我覺得這兩種近乎相反的記載是完全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的,尤其這個人是當時的皇后。

而相比於前者類似瑾妃的沉默隱忍,我甚至更希望隆裕展現更多的是後者。因為那樣,她才有鮮活而生動的靈魂,而不是被深宮吞沒了感情與喜怒的木偶。


以前一直不太愛看晚清史,覺得那是屈辱而難受的,但是漸漸深入以後卻發覺那段歷史更是值得我們銘記和挖掘的。

故紙堆中有著幽微複雜卻至今相通的人性,而千瘡百孔的歷史裡有這個民族艱難跋涉的百年。


— END —


悲情天子,一後二妃,垂簾太后,沒想到111年前的他們先後駕崩...


三秋的背後是兩個95後姑娘,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倫敦。三是喜歡書寫經濟和數學羅曼史的自由作家;秋是商業傳媒與品牌營銷的文藝探索者。


歡迎關注三秋Autumn

,分享求職,留學,成長,旅行,看到更多可能性,和我們一起打怪升級,開啟自我探索之旅。


民國舊影 / 一場被遺忘的訣別

永和宮夜涼 #小說01

影評 / 《如懿傳》背後的後宮劇:紫禁紅牆裡的靈魂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