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同一歷史時期的兩大鼎盛帝國,假如相逢,孰能勝出?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網上有很多關於當年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後如果繼續往東,來到秦國遭遇秦軍後的戰爭假設,有說亞歷山大將像以往戰績一樣會碾壓秦軍的,也有說不敵秦軍的,可謂是眾說紛紜。

但筆者認為很多文章從分析的角度上都沒說到關鍵上,個人認為在這場假設的戰役,決勝的關鍵點不在很多文章指出的糧草後勤或是軍隊體制等等,而是軍陣裝備。

馬其頓方陣

先簡單說下亞歷山大大帝,2000多年前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吞併了戰國七雄領土的秦國。亞歷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時間裡征服了包括波斯帝國的幾乎半個世界,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

這樣的成功離不開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下面簡單介紹下: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其軍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完全完全領先整個歐洲大陸。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常備軍

圖中手持長矛的是數量較多的常備兵,主要用於抵抗敵軍的騎兵以及和騎兵協同作戰。

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則是將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這樣可以增強正面對敵軍的殺傷。方陣中士兵們手中的盾牌在保護自身左側的同時也掩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騎兵

騎兵是馬其頓方陣中裝備最精良的部隊(遠遠好於秦軍),機動性強,亞歷山大善於用騎兵攻擊敵軍的側翼,以至於衝散敵軍陣型。他們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等待作戰時,往往將長矛擱在肩上,矛頭稍向下。衝鋒時,長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個敵人後,往往讓長矛留在他的身體裡不再拔出,然後,再用刀劍繼續進行戰鬥。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輔助兵和遊擊步兵

輔助兵他們裝甲很輕甚至無甲,以標槍,弓箭和投石器為主要兵器,遊擊步兵配有近戰兵刃。這裡面有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弓箭手和僱傭兵也有很多平民和戰俘,他們部署軍陣的側翼在,抵擋數量眾多的來襲之敵,以及進攻時協同作戰。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一般採用機動性強的騎兵從某一側包圍敵人,尋找突破點斜擊敵軍側翼,在此同時,長矛方陣也會領軍進攻。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騎兵發起衝擊的同時會和步兵產生距離的間隙,敵軍很可能利用這個間隙也發起對軍隊的進攻,但是長矛方陣本身就具有強大的防禦敵軍進攻和騎兵衝擊的能力,可謂是攻守兼備,也是決勝的關鍵之一。

秦軍

歷史同期的秦國還沒有統一華夏大陸,在當時還只是一個諸侯國,但這不影響秦軍的實力,否則日後秦軍也無法完成統一中國的壯舉。但是在中國的史料古籍之中沒有任何關於秦軍軍陣的記載。

這裡筆者想先說一場史書上語焉不詳的戰役來介紹秦軍軍陣,戲水之戰!

秦二世元年九月,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戰爭中的將領周文,率軍從陳縣出發,以勢如破竹之勢一路過關斬將,在極快的時間內直接殺到了距咸陽僅百里的戲水,秦廷極大震恐。

當時周文的軍隊已有十萬大軍,戰車千乘。此時,咸陽兵力空虛,但周文軍沒有繼續進攻,使秦廷獲得喘息和組織反攻的時間。

這裡為什麼周文會停軍,和著名的敦刻爾克同樣是未解之謎,史書上也沒有記載。按理說,周文也位一流軍事將領,早年跟隨過項羽的叔叔項粱,也是身經百戰見過大世面的,這種時候不可能犯耽誤戰機的錯。

一直到了1974年,兵馬俑出土,這個謎底才得以解開!同時,秦軍的軍陣首次出現在後世人的眼前。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跟以往周文見到秦軍不同的是,這次他看到的是一支森嚴有序,滴水不漏的軍陣,此時的周文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即使兵力有著絕對的優勢,憑藉他的判斷不可貿然進軍。

很明顯周文的判斷是準確的,一路大捷的周文之後在戲水大敗,渡過戲水的軍隊幾乎無一生還。

而這支秦軍,正是秦軍精銳中的精銳,保護皇城的中尉軍。兵馬俑的出土,忠實再現了帝國秦軍的原貌。

秦軍每個方陣由右方陣左曲陣中方陣指揮所構成。

右方陣呈長方形縱深排列(兵馬俑第一圖)。方陣最前端三排是弩兵橫隊,軍士不裝鎧甲,如果有臨陣脫逃的士兵便於後排直接擊殺,有進無退。前鋒之後是兵車和步兵相間的縱隊。車兵身穿鎧甲,持長兵器。步兵輕重裝甲結合,分別持有不同的長短兵器。右方陣的兩翼和後側還布有一列弩兵,防止襲擊。整個右方陣佈局,依據長兵在前,短兵在後的陣法,攻守兼備,滴水不漏。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左曲陣(拍於兵馬俑博物館)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左曲陣圖解

左曲陣是一個由四個分陣組成的曲尺型陣型。由大量的弩兵以及步兵、車兵、騎兵混合編成。弩兵陣在最前端,陣心是跪射弩兵,四面是立射弩兵,配合起來可以進行不間斷的“萬箭齊發”。弩兵陣的後外側是騎兵陣,戰車在前導,騎兵跟隨在後。弩兵陣的後內側是混成陣,是由車兵步兵、騎兵混合編成,前鋒又與向右方陣看齊。整個左曲相當複雜,形成所謂大陣套小陣,陣中有陣的佈局,組合和變化自如,可謂前所未見。

中方陣在左曲陣後方,中方陣與右方陣相似,是整個軍團的支援部隊。軍團指揮部、戰車帷幕、儀仗鼓旗在左方陣和右方陣的縱深部,整個軍團的後方。

秦軍大營,整個軍團後面,儀仗鮮明,警衛森嚴,金鼓旗幟變化有序,指揮各軍團作戰,如影隨形。

兩軍對壘

戰爭,是這個世界上最變幻莫測的,能影響最終勝負的因素太多太多,戰況往往瞬息萬變。我們做假設,只能儘量相對的客觀。我們排除糧草後勤,兵力數量差距(亞歷山大東征只有5萬人),地形天氣等等等所有外在因素,讓所有戰前條件相對公平的前提下,兩軍面對面的對陣。

其實看完前面兩軍簡單介紹,勝負還是比較明顯的,我想先說結論:秦軍完勝。

而決勝的關鍵非常簡單,就在秦軍的左曲陣中,弩兵。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網上有專家說秦弩的射程只有60到70米,不客氣地說,這說法簡直是妖言惑眾。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秦弩可以說是當時最尖端科的武器,其弩機的青銅機關在2000多年的冷兵器時代簡直等於開掛。這也使弩不到2分鐘就學會使用,不用像弓箭要很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弩的簡單易上手,讓弩兵軍隊不必非常專業,所以關於秦軍編制沒有亞歷山大軍的專業化,這點的差距顯得無關痛癢。

假如大秦帝國對陣亞歷山大大帝

而關於射程,根據有關“勁弩”的記載,和出土的弩機青銅機看,勁弩的拉開需要非常大的拉力,弩兵需要手腳並用才可拉開,這樣強大的拉力,保守的射程也有500米。而馬其頓方陣的遠程兵種所用的弓箭,標槍、投擲石器在秦弩面前顯得就像玩具。秦軍的弩兵一旦一齊發動進攻,電影《英雄》裡的箭雨並不是虛構。

回到兩軍對壘中,當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和秦軍相遇時,無論是壓力山大的騎兵先出擊還是和長矛方陣一齊進攻,一旦進入秦軍弩兵的射程範圍,他們將遭遇第一輪的鋪天蓋地的箭雨。立射弩兵射擊完畢,開始裝填的同時,跪射弩兵馬上補射,基本上做到不間斷的攻擊輸出。

而亞歷山大軍則鞭長莫及,不撤退的話,冒著槍林彈雨突進,死傷比例應該是恐怖的。即使裝備最精良的騎兵,能衝到秦軍軍陣面前的,也只是漏網之魚,因為顯而易見的是,戰馬用跑的,弩箭用飛的。而長矛兵和騎兵的待遇相比,也就是移動靶和固定靶的區別而已。

即使馬其頓騎兵衝到了秦軍軍陣前,同樣具有很強突擊能力的秦軍車兵、摩拳擦掌的抬著長兵器的騎兵和步兵也在嚴陣以待。

這場戰爭,最可能也是最慘烈的結果就是,亞歷山大軍連靠近秦軍的可能都沒有就敗北了,幾乎毫無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