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導讀

四逆湯類是以四逆湯為代表的加減方類。它包括了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附子湯八個方劑。

本文為大家總結了劉渡舟老先生應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疾病的臨床經驗。

3分鐘讀完,你就能學會四逆湯的臨證加減經驗。

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的陰陽兩虛之證。

此證原為少陰寒證,因吐利交作不止,最後反體液大傷,而至吐無可吐而自止,下無可下而自斷,津液匱乏之情,已一目瞭然。

故單用通脈四逆湯,則達不到既扶陽而又滋液之目的。

仲景於此時,巧妙地在原方加上豬膽汁半合,於扶陽之中,而加入沃陰增液之品,妙在以有情之物,不假造作而直補人之體液,故能藥後即效,而遠非草木之藥所能及。

吳人駒說:“汗出而厥,陽微欲絕,而四肢拘急,全然不解,又兼無血以柔其筋,脈微欲絕,固為陽之慾亡,亦兼陰氣虧損,故用通脈四逆以回陽,而加豬膽汁以益陰,庶幾將絕之陰,不致為陽藥所劫奪也”。

吳氏之說,不但說出了“亡血”之治,又說出了“將絕之陰,不致為陽藥所劫奪”的兩層意義。

據友人談,程門雪先生治因食蟹為病而吐利交作,以致足脛筋脈拘急不伸者,先生每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

凡有豬膽汁者,則多可獲救,如一時無膽汁而服通脈四逆湯者,則療效很不理想。由此看來,豬膽汁這味藥是絕不能缺少的。如果沒有豬膽汁,亦可用羊膽汁代替。

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白通湯

白通湯治療少陰病下利,脈微而沉伏之證。此證乃是寒邪直中少陰,陰盛抑陽,以致陽氣既不能固其內,又不能通於脈,而處於既虛且抑的狀態,而比一般寒證為甚,故以白通湯扶陽破陰。

白通湯由蔥白、生附子、乾薑組成。方中乾薑、附子溫經回陽以散寒;蔥白辛滑性熱,能通陽氣破陰寒,用於溫陽劑中,可疏通被鬱之陽氣,故名日“白通湯”。

錢潢說:“蓋白通湯即四逆湯,而以蔥易甘草。甘草所以緩陰氣之急,和姜附而調護中州;蔥則辛滑行氣,可以通行陽氣,而解散寒邪,二者相較,一緩一速,故其治也頗有緩急之殊也”。

醫案一則

林某,60歲。

因食冷物病瀉,每日四五次,腹中冷痛幽幽,脈沉而伏,極不易辨,而手足亦厥冷。

先給四逆湯方,服後腹痛似少減,而脈仍如故,瀉亦未止。

因思仲景有“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之說,想正為此證而設。

處方:

附子15克,乾薑10克,蔥白5莖

服一劑,即脈起手溫,再服一劑,則瀉止而病癒。徐水縣某女,患“雷諾病”,十指青紫,冷痛如冰,前醫用當歸四逆湯等效不顯。切其脈極沉,而舌質亦淡。

處方:

附子10克,乾薑6克,蔥白4莖

服一劑而手指冷痛見緩,又服一劑而痛見止。

然咽喉因腫疼,因此不敢再用白通湯以指端冷痛,因而停藥。對該方遠期療效,尚待觀察。

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服白通湯後,不但未奏效,反見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等證。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陰寒太盛,對大熱之藥拒而不受,並更加激發寒邪而變本加厲;

另一方面也說明下利之後,不僅陽氣受傷,而且陰液也耗損。白通湯只能扶陽不能育陰,陰不復則脈不出,陰不斂陽,虛熱浮於上,故乾嘔而煩。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本證的治療就不是單純的溫熱回陽劑所能勝任,而應於白通湯中加入人尿和豬膽汁,扶陽中且育陰,用苦鹹寒反佐,使同氣相求,引陽藥直入陰中。

白通加豬膽汁湯,即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人尿(一般用童便)鹹寒益陰,豬膽汁苦寒滋液兼清虛熱

兩藥皆取之有情之品,既能續已竭之陰、滋將涸之液,又能借其性寒反佐,引陽藥直人陰分,使陰陽不發生格拒,這就是“甚者從之”治法的具體運用。

劉渡舟老先生:四逆湯類的加減證治(二),內附醫案1則

必須注意的是, 服白通加豬膽汁湯以後,若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說明正氣逐漸恢復,陰邪逐漸消退,為向愈之象,即“脈續者生”;

若脈暴然而出,或見浮散而大,或見急促無根,則是無根之陽暴脫的徵象,預後多不良,因而仲景說:“脈暴出者死”。

喻嘉言曾說:“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真陽,肌膚凍裂無汗,而喪神守,急用附子、乾薑,加蔥白以散寒,加豬膽汁引人陰分,然恐為藥力不勝,熨蔥灼艾,外內協攻,乃足破其堅凝,少緩須臾,必無及矣,此一難也。

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於內,必逼其陽亡於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用附子、乾薑、豬膽汁,即不可加蔥艾熨灼,恐助其散,令氣隨汗脫,而陽無由內返也。

宜撲止其汗,陡進前藥,隨加固護腠理,不爾,恐其陽復越,此二難也。

用附子、乾薑以勝陰復陽者,取飛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而爭趨,頃之複合耳。不知此義者,加增藥味,和合成湯,反牽制其雄入之勢,必至迂緩無功,此三難也”。

喻氏“溫補不可少緩”之說,頗能道出治陰寒病的關鍵,實有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