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

人生恰似馬拉松賽跑一樣,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稱為勝利者。

——(日)池田大作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

努力攀登,無限風光在險峰

網上流行著一句話“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夢才有方向,但天下不會掉餡餅,每個夢想的實現都不容易,只有堅定信念,不懈行動,才能有所收穫。有夢是起點,追夢是過程,圓夢是信念。

屠呦呦,一位年屆九旬的老人,原先在國內幾乎寂寂無聞,2015年6月,作為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得主,她的名字傳遍全球。看上去很突然,實際上,屠呦呦成功的背後,是源於她的科研團隊“再堅持一下”的理念。

1967年5月23日,針對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產生抗性,全世界100多個國家2億多瘧疾患者面臨無藥可治、死亡率急劇增高的情況,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的大項目——“523項目”正式啟動。

1969年,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開始了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她和同事們通過翻閱中醫藥典籍、尋訪民間醫生,蒐集了包括青蒿在內的600多種可能對瘧疾治療有效果的中藥藥方,對其中200多種中草藥380多種提取物進行篩查,用老鼠做試驗,但沒有發現有效結果。為什麼在實驗室裡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瘧疾?屠呦呦日思夜想,上下求索,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從葛洪的經典醫籍《肘後備急方》中獲得靈感,並堅持實驗了191次,才真正發現了有效成分,推開了緊鎖青蒿素奧秘的大門,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當屠呦呦面對實驗的艱辛時,當一次次的失敗迎面撲來時,她毅然選擇了堅持,那最終握在手中的榮譽就是最好的證明。試想,如果屠呦呦面對著190次失敗的結果,卻沒有堅持去做第191次的嘗試,也許夢想早就和她擦肩而過了。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

屠呦呦獲諾貝爾科學獎

美國電影巨星史泰龍曾經十分落魄,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但他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他立志當演員,於是,他來到紐約,找明星,找導演,找製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但都因相貌平平、咬字不清而遭到拒絕。

當紐約所有電影公司都拒絕他之後,他寫下了劇本《洛基》,並拿著劇本四處推銷,結果仍然被嘲笑奚落,他一共被拒絕了1855次。但堅持到底的史泰龍最後終於成為聞名世界的超級巨星。真是蒼天不負苦心人,沒有堅持,就沒有史泰龍的輝煌人生。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

史泰龍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1943年約翰遜創辦了《黑人文摘》,但前景並不被看好。為了擴大發行量,他決定請白人們來一個“角色置換”,寫出《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他想,如果能請到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利諾來寫這樣一篇文章,不管是對雜誌的發行量還是對黑人問題來說都是非常有號召力的。於是,他誠懇地致信羅斯福總統夫人,請她寫這樣一篇文章。羅斯福夫人回信說實在太忙,沒有時間寫。但約翰遜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一個月後,他又給總統夫人寫了一封信,回信說還是太忙。以後,每隔一個月,約翰遜就寫一封信,言辭也更加懇切。約翰遜始終認為:“她沒有說不願寫,就說明還有一線希望,所以如果我繼續寫信求她,總有一天她會有時間的。”後來,羅斯福夫人因公事來到約翰遜所在的芝加哥市,會在該市逗留兩天。約翰遜得到這個消息以後,立即給她發了一份電報,請她在芝加哥期間抽空給《黑人文摘》寫篇文章。羅斯福夫人被約翰遜的鍥而不捨所打動,親自到雜誌社,認真地為《黑人文摘》寫下了一篇文章。令人驚歎的是,《黑人文摘》的發行量在一個月之內很快由5萬份猛增到15萬份。堅持了,熬過了,約翰遜的夢想果然實現了。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誰沒有過半途而廢的悔恨呢?誰沒有那隻差臨門一腳的痛惜呢?誰沒有置身十字路口的迷茫呢?所有的成功,幾乎都是堅持的結果。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無論怎樣,認定了目標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勇敢地堅持。往往,再多一點努力和堅持便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成功。以前做出的種種努力,付出的艱辛便不會白費。正如樂聖貝多芬所言:“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捨的滴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