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川劇,是歷代川劇藝人在漫長的歷史中創作並傳承下來的具有四川地區濃郁特色的曲藝劇種,是四川省最重要的曲藝劇種,主要在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等地區流行,甚至一段時間在大江南北引起轟動,在相隔萬里的西方國家仍然可以看到川劇的影子,尤其是川劇變臉,更是在大江南北廣為流行,即使現在,仍有很多人慕名學習,川劇是寶貴的民間財富,因其表演生動活潑、複雜多變、種類豐富,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程度人的需要,因而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川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清代乾隆時,四川重慶地區流行著一種簡單的花燈戲,在流傳過程中,吸收融會江蘇、安徽、廣東、陝西、甘肅各地聲腔,並於本地的民間歌曲、曲調以及舞蹈相結合,在歷史中演變為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5種聲腔風格獨特的川劇。其中高腔是川劇的主要聲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旋律優美、曲調動人,川劇中甚至還保留了高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方式。其幫腔多采用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風格獨特,耐人尋味。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崑腔、高腔、胡琴腔、彈戲4種聲腔在本地流傳的過程中,為了吸引觀眾,逐漸吸收了本地區的民間歌舞和曲調,在言語上也採用本地方言並儘量口語化,演變為川劇中昆、高、胡、彈、燈5種主要聲腔。在5種聲腔中,除了燈調是本地區獨有的,其餘皆是由外地傳播而來。具有很強包容性的川劇,在音樂上博採眾長,兼收幷蓄,它吸收了五大聲腔中的豐富的營養,並在本地區聲韻、音樂以及曲調的影響下,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演變為形式多樣,劇目和曲牌豐富以及風格不一的地方曲藝劇種。伴奏樂器主要採用鑼鼓、吶曲牌以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其使用樂器共有二十多種,常用的可簡為小鼓等。川劇中最有特色的表演方式要屬變臉,在改變臉上的色彩中,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把原先抽象化的心理狀態或者情緒演變為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用不同的臉譜來表述表演中人物心理細微變化之處,很有創新性。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3種:抹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運氣變臉是其中較為難以操作的表演方式,對演員的要求很高。抹臉指的是在臉上塗上顏料,用手掌觸摸而變臉的形式;各種變臉手法之間大同小異,採用障眼法進行描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在行當上,川劇分為小生、旦角、生角、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之間有著很嚴格的界限,具有各自獨特的表演方式,和其他劇種一樣,川劇中的旦角表演算得上是川劇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川劇的表演能夠充分吸取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特點。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川劇藝人可謂是煞費苦心,創作了變臉、水袖、藏刀、吞火圈等絕技,舞臺效果非常火暴,具有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人們很喜歡這種粗獷中卻帶著細膩的表演方式,川劇很快地便傳遍全國,名揚天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在其他曲藝劇種的影響下,川劇本身的劇目也變得豐富多彩,各種題材都有,內容翔實。在民間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的說法,說明其數目之多。川劇最主要的是受高腔劇目的影響,很多劇目都是從高腔中改編或者移植過來的。傳統的劇目則有“五大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四大本頭”等說法,五大袍指的是《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指的是《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四大本頭則是指早年的《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這些劇目具有故事情節豐富、表演形式豐富多彩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後來經過整理和挖掘也創作出很多優秀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對豐富我國的曲藝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四川地區百姓的精神象徵,是人們文化娛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本身所凝注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