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皇帝御駕親征的寇準卻只收獲了澶淵之盟

引言

北宋王朝在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手裡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而引起的天下紛爭,但為了避免出現隋唐時期地方武裝割據,以及武將的影響力過大,宋朝開始極力打壓武將。這就造成了宋朝一直都不是一個強勢的王朝,重文抑武也使得宋朝的文化達到了歷史的高點。

宋朝武裝力量的薄弱,對於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北宋時面臨著西夏和遼國兩大遊牧民族的虎視眈眈,宋太祖時期還處於剛剛武力建國時期,武裝比較強勢,到了宋太宗開始重用一批庸將,宋朝的武力值開始走下坡路,到了第三任皇帝宋真宗時期,則一直都是被北方的遼國吊著打,這個時期的宋朝的避戰派則佔據了朝廷的上風。

逼迫皇帝御駕親征的寇準卻只收獲了澶淵之盟

北宋疆土,面臨著西夏和遼國兩大遊牧國家


寇準“請”宋真宗御駕親征

宋史中的寇準出生在書香門第,小時候就很聰穎,十九歲中進士,然後開始到地方為官,在各地為官時處理政務能力較強,被調回中央任官。在中央當官,寇準是出了名的敢說,經常把宋太宗頂的說不出話來,但因為其才能出眾,提出問題後往往能夠給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非常受宋太宗的欣賞以及信任。信任到什麼地步呢,立太子這種大事都是最後諮詢寇準後做的。所以說宋真宗能夠當皇帝,還是要承寇準的情。

寇準在太宗時期就已經在地方為官攢足了資歷,在中央的吏部,兵部,工部,刑部以及管錢糧的三司史都待過,寇準在宋太宗時期就已經做到了參知政事,相當於是副宰相,到了真宗時期當宰相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寇準是出了名的有主見,敢於頂撞皇帝,宋真宗擔心讓寇準做了宰相自己日子不好過,就任命畢士安做宰相,寇準做副相。

逼迫皇帝御駕親征的寇準卻只收獲了澶淵之盟

寇準在巴東的雕像,巴東是寇準仕途的起點


剛做宰相的寇準就受到了大挑戰,遼國蕭太后帶著兒皇帝出動二十萬兵進犯宋朝,一路打,一路劫掠。攻得下的城池就攻,攻不下就繞過去,就這樣一直打到了澶州。澶州就是現在的濮陽,離開封已經很近了。當時黃河還沒有改道,所以到了澶州就相當於攻到了黃河邊,黃河就成了都城開封的最後一道防禦,這可就嚇壞了宋真宗以及當時的文臣,但寇準例外。宋史記載,

是冬,契丹果大入。急書一夕凡五至,準不發,飲笑自如。 宋史

看到沒,寇準其實在契丹大舉入侵宋朝前就已經預測到了,前線的急書一天能發出來五份,也可見前線情況的危急,但寇準還在淡定的喝酒談笑,將這些前線急書留中不發。

其實,寇準從契丹冬季就開始頻繁的發動入寇大宋就已經覺察到契丹可能有大動作,提前就讓前線精選驍勇守備好北方的要地。契丹雖然攻得快,看似無往不利,其實早已經陷入了寇準的圈套,寇準計劃就是讓契丹大軍深入,拖的他們兵馬疲敝,再加上糧草供應緊張,然後出動提前已經組織好的各地民兵以及驍勇就可以一舉消滅契丹的有生力量,這樣就有機會一舉收復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沒有收復的燕雲十六州。所以全宋朝除了寇準,其他人都不淡定了。

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 宋史

當時朝中掀起了遷都避禍的風潮,有主張遷都到金陵的,有主張遷都的成都的,這些官員基本都是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只有寇準堅決支持迎戰契丹,並請求皇帝御駕親征,鼓舞士氣。

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天下可復保邪?遂請帝幸澶州。 宋史

宋真宗其實怕的要死,但為了不將祖宗都丟了,不得不去前線鼓舞士氣,就這樣宋真宗被請到了澶州御駕親征。

宋真宗避戰在大好形勢下籤訂了澶淵之盟

宋真宗就是一百個不情願,但也不想讓大宋的江山到了自己手裡就折了一半。雖然擔驚受怕,但在寇準的鼓勵下還是去了澶州。當時的澶州被黃河一分為二,黃河南岸是南城,黃河北岸是北城。宋真宗到了南城說什麼也不願意過河去北城,寇準怎麼也說不動了,就請前線的統帥高瓊前來一同說服。

寇準再次來到皇帝跟前說:“皇上已經到了澶州南城,下面的士兵都知道了,如果皇上不去北城,都會以為皇上您懼怕北方那些蠻子,不僅沒有起到御駕親征增加士氣的作用,反而讓咱們士氣衰落,漲了敵人的威風。”宋真宗問高瓊是不是這樣,高瓊說是。然後皇帝同意過河,高瓊見機立馬下令讓近衛隊簇擁皇帝的輦去了北城,不給任何後悔的機會。

準曰:"機不可失,宜趣駕。"瓊即麾衛士進輦,帝遂渡河,御北城門樓,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 宋史

宋真宗到了北門城樓,遠近的士兵都看到了象徵皇帝的三蓋,都十分激動,大呼皇上萬歲,大宋必勝,聲音都傳到了契丹陣營,嚇得契丹兵馬都亂了起來。當真是天子一呼,王霸之氣震懾敵軍。看到皇帝,士兵士氣大振,皇帝也對寇準愈發信任,就將前線的一切事物都交給了寇準,自己回到南城行宮。十多天後,敵軍統兵大將蕭撻覽為了找回點顏面,親自到北城下叫陣,結果被宋軍張瑰一個床弩給射掉了腦袋,契丹的士氣更加低靡,相反大宋的士氣更加高漲。

逼迫皇帝御駕親征的寇準卻只收獲了澶淵之盟

宋遼兩國締結澶淵之盟


眼看形勢一片大好,寇準即將要發起反攻,這時遼國這邊派使臣送來了請求結盟的請求,寇準極力反對,但害怕極了的宋真宗厭煩了戰爭,加上求和使者相當的情真意切,寇準勉強答應,但要求契丹向大宋稱臣,並將遼國統御下的幽州之地歸還大宋。宋真宗為了快速的結束這場戰爭,加上有人說寇準擁兵自重,寇準沒法自辨,畢竟這種事情越描越黑,就無奈了同意了。

剛開始宋真宗說只要不割地,遼國要什麼都可以答應,就是每年要一百萬的錢絹也可以答應。去遼國商討和談的是小官曹利用,寇準知道後就跟曹利用說,雖然皇上給你說一百萬都可以,但是你要是給我談的超過三十萬,我就斬了你。曹利用害怕寇準,最後就真的談到了三十萬,這樣兩方罷兵,締結了澶淵之盟。

結語

封建皇權集全國的權利於皇帝一身,皇帝聖明,則整個國家跟著昌盛,皇帝昏庸,則整個國家也跟著受苦。即使是再厲害的臣子,沒有一個好的君主,也很難有大的作為。寇準就是典型的能力出眾的臣子,但是宋真宗卻不是一個開拓進取的皇帝,寇準雖然創造了大宋建國以來收復燕雲十六州最好的機會,但是宋真宗卻沒有那個魄力去抓住,這就讓大好的機會白白浪費。

而歷史的發展也往往就是這樣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澶淵之盟雖然阻止了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但也給了宋朝休養生息的機會,讓宋朝此後將近百年沒有大的戰事,使宋朝的經濟快速的發展,也間接的讓遼國失去了遊牧民族的優勢而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