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一個天生的政治家,看看他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說是北宋開國皇帝死後,弟弟宋太宗取代了哥哥做了皇帝,實現了歷史上的兄終弟及的規矩。這樣的事與北宋而言當然是一件好事。

宋太宗這人人品雖不咋樣,但做皇帝還是合格的,在位期間迫使吳越王錢俶和陳洪進於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算是對北宋有過大貢獻的人。可就這樣一個有大貢獻的皇帝,北宋上下似乎不太喜歡他。只想著他早些退位,好將這皇位還給自己的侄兒。在古代傳位這件事情事情上面,都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去繼承自己的位置,不想落到別人家的手裡,更何苦這是王權的爭奪更是不可馬虎,這不他正打著注意、想著辦法。

寇準:一個天生的政治家,看看他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對於這件事,宋太宗也心知肚明,但到手的肥肉這會兒再給讓回去,多少有些不情願。儘管那個人是他的侄兒, 但侄兒再好總也比不上兒子不是。所以退位的事情一拖再拖。這一年,大臣馮拯曾上疏請立皇儲,這就有點不識時務。宋太宗當然沒給好臉色看,當即就將馮拯貶到嶺南,你喜歡說, 去嶺南對著荔枝說個夠。有這麼一個榜樣在,議論這事兒的自然少。宋太宗很高興,以為這事兒就此萬事大吉。一個侄子、一個兒子,他更希望給兒子,可是在這些大臣這裡,也不好直接說出來,大臣們也是一一在問到底您立誰為太子啊,這是他就急了,心裡在想,我肯定是給我的兒子啊,他不好意思開口,便找了些理由把這些大臣給支走。

但天下總有那麼幾個不怕死的惦記這事兒。當時的寇準就不怕死的主兒,從青州回來就見了宋太宗,也不客氣,直接就與宋太宗商議立太子的人選。儘管宋太宗不情願,但架不住人家不要命。這事兒只能讓步,幾番討價還價最終是立了襄王趙恆為太子,自己的兒子。當時,宋太宗很高興家族的榮耀能在自己的手中得到延續,當天就帶著兒子去了一趟太廟,大概的意思就是對死去的大哥做個說明之類的。算是檢討自己這麼做的原因,回來的時候,京城的們擁擠在道路兩旁喜氣洋洋,爭著看皇太子。

寇準:一個天生的政治家,看看他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這時人群中有人喊了聲“少年天子”。宋太宗聽後很不高興,老子還沒死呢,就這麼不把我當人啊,我皇位來得不正不假,但我幹活還不錯啊,而且也沒拿工資,好歹也給我幾分面子不是。一肚子委屈的宋太宗也不好對百姓嚷嚷,只好對寇準說了一肚子的委屈話。一看皇帝哭的稀里嘩啦,寇準忙說:“皇上啊,百姓這是高興,你為國家選好了接班人,半分沒有嫌棄您老的意思。”這一番話說得宋太宗十分高興,給了臉不說,還趁機讚揚了一番。這樣的聰明人沒有不喜歡的道理。當夜賞寇準對飲,大醉而罷。很高興的樣子喝酒喝到醉,表揚了他,其實不是。

以至於後來,有人給宋太宗獻了個寶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了寇準。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姓寇的老頭其實挺會辦事,嘴巴也比較甜,好像沒什麼毛病。這只是表現,更深層次的缺點,得往下看。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上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建大功,賜以官職為姓。到了寇準這一輩,輝煌繼續在。老爹考中進士甲科,因能力出眾,被封為國公,死的時候,還被追尊至太師尚書令。在北宋那一畝三分地上,寇家絕對算是耀眼的家族。最讓人驚歎的這種耀眼的光芒還在繼續下去。

寇準:一個天生的政治家,看看他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寇準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十五歲開始延生《春秋》。據說當時的新聞媒體將他作為現象級人物,圍繞他的文章,新聞報道不亞於任何一個明星。這種局面隨著寇準長大而不斷增大。這一年,寇凖19歲,開始走入高考的考場。當時北宋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太年輕的人,不敢大用,所以暫時不錄取。一些朋友建議寇準虛報年紀。19歲的他,朝堂不敢用,年齡小時是一回事,最主要的是他經歷的少,怕他在一件事情上頂不住壓力。

寇準卻不答應,理由很簡單“我才剛加入社會你就讓我騙人,騙的還是皇上,這種騙人的勾當,我做不來。”堅決不幹騙人的勾當。當年,寇準高中,授官大理評事。並於當年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此後他的人生彷彿是開了掛一般,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他的官一路上前高歌猛烈,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寇準:一個天生的政治家,看看他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公元(1019年),丁謂主動邀請寇凖回朝再當宰相,此舉不用說也是看準了寇準內心隱隱的騷動。當時,寇準的門生讓他稱病不去為上策,而“再入中書”當宰相為下策。只可惜,寇準沒理會。重新回到權勢的寇準大有宏圖大展的意思,應該說寇準一直很想認認真真做些有利於國家的大事。但忽高忽低的情商葬送了這一切。只怪他的情商不高,如果高的話他還會是這樣嗎,有利有弊,這一切都在他的身上發生了,而且還不能挽回,已經晚了。

英雄、小人,似乎敗的總是英雄。因下一個繼承人的問題,寇準再次罷相,被逐出京城。對於英雄,小人從沒有放一馬的意思,昔日溜鬚拍馬的影響實在太過深刻。

春風得意的丁謂將寇準一貶再貶。比起蘇軾的豁達,黃庭堅的灑脫,王安石的從容,歐陽修的淡然,寇準的格局就要小了許多。儘管他在雷州傳授農業技術、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灌溉良田,修建真武堂,收徒習文學藝,傳播中原文化。但那一切不過是短暫的。當一切塵埃落定後,也就是他落幕的時候。

天聖元年 (1023年)九月,寇準病故於雷州竹榻之上,臨死前他回想了自己這一生,竟還是做了些事,唯獨沒有回家。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這是他年輕時留下的詩句,那時的他豪情萬丈,自是不會想到死時的落魄,但他後悔麼,我想應該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