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宰相呂端的政治智慧

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毛澤東曾詩贈葉劍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裡面所提到的呂端,是北宋有名的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士大夫歷來瞧不起考不上進士而靠祖上的蔭德入仕者。呂端靠父親的關係當上小官,步步高昇,領導滿朝狀元、進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不拘小節大智若愚

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據宋代僧人文瑩《玉壺清話》記載,趙光義決意任呂端為宰相之前,曾在一次宮中宴會上,特作《釣魚詩》贈呂端,詩中有“欲餌金鉤深未到,磻溪須問釣魚人”之句,把呂端比作周文王身邊的姜子牙,暗示將拜他為相,可見趙光義對他的倚重和信任。然而,呂端卻和詩道:“愚臣鉤直難堪用,宜問濠梁結網人”,以釣魚無術來比喻自己不堪宰相重任,請求趙光義另訪賢達。後來,當趙光義把這個想法對近臣說出來時,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趙光義卻斬釘截鐵地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至道元年(995年),趙光義最終拍板,提拔呂端為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算是正式拜他當了宰相。

呂端的“糊塗”主要是不和人計較。有一年,樞密使李惟清被趙光義從掌管全國軍事的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於是,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上朝,找機會告了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後,他既沒有對皇帝訴苦,也沒有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麼風言風語呢?”

對於呂端,趙光義比別人看得更準——不拘小節,大智若愚,是一個可以放權、放手、放心的能臣。他任副宰相後,比他年輕20多歲的寇準隨後也被任命為副宰相。呂端欽佩寇準的能力,不講資歷,請求排位時居寇準之下。呂端升任宰相,寇準仍為副宰相,他又請求趙光義下詔,讓寇準和他輪流掌印,一同處理國家大事。趙光義雖然採納了呂端的這一建議,但規定凡大事都先由呂端定奪、再上奏,實際上是再一次明確了呂端的最高權力。而呂端又總是謙讓,許多大事均與寇準有商有量,從來不專橫獨斷。

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穩妥處理改朝換代的大事

最能體現呂端過人之處的,還是在他牽頭處理改朝換代這一驚心動魄的大事上。趙光義選擇皇位繼承人,因長子趙元佐既瘋,次子趙元僖既逝,便選擇了三子趙恆,這為宮廷鬥爭埋下了伏筆。趙光義一過世,因為趙元佐依然在世,朝廷大臣便開始各為其主針鋒相對,甚至磨刀霍霍了。太監王繼恩牽頭,組織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一班實力派,決定擁立已經被趙光義貶為庶人的趙元佐,理由是他是趙光義長子,廢幼立長,名正言順。

眼看就要兵戎相見,趙光義的皇后李氏趕緊安排王繼恩快步流星去請呂端來拿主意。這裡,李皇后使了個小計謀,沒安排其他太監去請呂端,單單安排“造反頭子”王繼恩親自去請,其用意不言自明。呂端一聽趙光義去世,李後有請,知道情況有變,當機立斷,讓身邊人趕緊把王繼恩扣押,專人看管,同時跑步入宮。

到達後,皇后對呂端說,如今皇帝剛剛駕崩,大臣們要立長子,你說如何是好?呂端鎮定自若地說,當時皇帝確定壽王(趙恆)為太子,就是為了今天能繼承大統,如今先帝屍骨未寒,怎麼能違揹他老人家的遺願呢?他一邊耐心說服其他大臣,一邊讓人把太子趙恆侍奉到趙光義的棺材前,明確其為皇位繼承人,是為宋真宗。

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趙恆登基後,第一次坐殿召見諸位大臣時,因為垂著簾子,呂端擔心宦官們以趙元佐冒充趙恆,便站在殿下不拜,請求皇帝捲簾。趙恆捲簾後,呂端走上前去仔細辨認,確認是趙恆後,才走下臺階,率領群臣跪拜新皇帝。隨後,趙恆與呂端商量,對陰謀另立趙元佐為皇帝的幾位大臣,一一做了處置。繼位之爭,終於沒有釀成同室操戈的苦果,就此來說,呂端功莫大焉。

趙恆接見大臣時,對呂端都是恭恭敬敬,而且從不直呼其名。因為宮前臺階高,呂端體胖身高,行動不便,他還命人制作較矮的木階梯,給予呂端特別的優待和照顧。在官位上,繼續任呂端為相,不斷為他加官晉爵。直到呂端退休後,趙恆還時時派人問候賞賜。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因病去世,享年66歲。呂端實現了高位善終,得到了一個做大臣的最高禮遇。

(摘自《公務員文萃》2014年第七期)

精彩回顧

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读史|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