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古人的職場壓力和局限性

閒話古人的職場壓力和侷限性

每個人在組織中的晉升,都會到達他能力極限的位置,然後再也上不去,就像達爾文的進化論一樣,這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那到達極限那一刻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呢?你又如何判斷那就是一個極限了呢?很多人在工作中掙扎,因為看不到前方是黑洞還是一條康莊大道。就像歷史一樣,在每個朝代更迭的時候,充滿了征服與反征服的鬥爭,反抗現存政府的總是有多股力量,但最後完成推翻和統一大業的只能是一家。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在談到一些著名的你死我活的戰役時,評論家們常說的一句話是,當時如果不這樣,那歷史就可能改寫。好像項羽如果鴻門宴殺了劉邦,就能稱霸。袁紹如果在曹操與劉備混戰時出兵偷襲曹操後方,那三國鼎立之勢就不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再有,洪秀全的天平天國如果不是互相猜忌,內訌嚴重,也不會最終慘烈收場。這樣所謂偶然的場景太多,但我堅信,歷史再重來一次,如果還是這些人物組合,場景背景,其實結果差不多。這就是每個人的侷限性。比如戊戌變法,如果當時不是袁世凱,康有為他們也可能找上另一個不靠譜的傢伙。

文人造反找錯合夥人的,歷史中並不少,說到底是文人的侷限性,缺乏社會經驗,讓人不甚唏噓。而正面例子如宋代的四朝丞相呂端,毛主席的閃亮評價‘乃是大事不糊塗’。他為我們所知的著名案例便是在太子繼位的危機中,機警把謀反者關進房裡,親自並迅速主持宋真宗登基大局,盡顯沉穩之風。儘管我只記住了呂端這一件事,不過可以想象,能在這樣天大的事件中臨危不懼,隨機應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能揮灑自如,進退有度。他不是在太子登基中,也必然會在其他重大歷史事件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古人的職場壓力,常常是生死的抉擇。他們的侷限性,常常也是性命攸關的。


當年太平盛世的秀才們赴考,或是亂世中的梟雄揭竿而起,恐怕沒那麼多功夫和機會看清自己的極限,或者說,他們也沒有資源和信息全面瞭解自己的對手。不然,哪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從這個角度講,現代企業中走到自己極限的代價已是足夠小,不是生與死的考驗,其實並不足懼。

大多數人都因為工作中的人和事而煩惱,反過來想想,最差的結果會是怎樣呢?又沒有性命之憂,甚至也未必會丟工作,更多隻是一種不舒服的消極感受罷了。感受,形勢都是暫時的, 變化的。講到這,更要想想古時的職場,朝廷。普天之下,皆是王土------跳槽都沒有可能。上朝常乾的事就是當庭彈劾,相互辯論,這種現場的輿論衝擊才是真正直抒胸臆,餘音繞樑的。所以官員們宦海沉浮,上上下下,和某些宿敵一輩子做同事,在古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放到現代企業,能忍受一次暫時降職的人恐怕都很罕見,到這一步基本都是一騎絕塵,頭也不回地辭職了。所以現代人的一輩子,遇到太多人都是做短期同事,互相不知根知底,心理壓力要小很多。

今人,古人一對比,就覺得很多事實不足慮。不過有一點,從古到今的職場壓力疏解方法都差不多,比如一個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除了家中親人,朋友,職場生態環境中的聯繫都很重要。彷彿古人的管仲和鮑叔牙,阮籍為首的竹林七君子,還有文徵明等四大才子。當然,師生關係,前輩同鄉提攜,也是從古到今幫助後輩直面職場挑戰以及晉升的重要支撐。泱泱中華,人才輩出,能彪炳史冊的,都是在職場久經考驗的能人志士。看過他們的大起大落,我們這些連歷史都寫不進的小人物,又有什麼理由要為當前的一些困境沮喪呢?再糟糕也不會被寫進歷史,讓十幾億後人代代相傳點評啊。

最後送一段古代著名職場人士之一,清朝唯一配享太廟之榮的漢人宰相張廷玉的一段話,在我看來,古今職場的奮鬥真諦都在其中了-------’我自任宰相以來,常見皇帝想用的人,或遭彈劾,或得病,或身故,結果沒有用;而皇帝不想用的人,或因有人推薦,或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竟然獲用了。所以人生的榮辱進退,不在君主,不在他人,自有定數。而人要以道義和使命自安,不可一味追求名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