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于谦,为何没有劝阻明景帝:不要慢待土木之变回归的英宗

前言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阴历七月,大明王朝经历了一场大的劫难,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元朝残余势力后裔--瓦剌,历经“土木之变”兵败被擒,举国震惊,大明王朝摇摇欲坠。监国的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与留守群臣廷议的第一步计划是赎人。未果后,第二步是由孙太后下诏: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明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样做一是可以摆脱瓦剌的挟制,使瓦剌不能再漫天要价,以利于再次赎人的谈判;二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国家危难之际更需要有人来掌舵,以免群龙无首、自乱阵脚,将会使局势更加不可控制。这两步应对应该说是相当高明,转眼间即稳住了局势,由被动转为主动。之后在时任兵部尚书(兵部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于谦、都督同知(从一品,偏将)石亨带领下,成功化解了京师之围,后瓦剌主动求和,明英宗也得以迎回京师。两任皇帝聚到京师了,是上任皇帝复位呢?还是现任皇帝继续执政,到下一任皇帝再转回长房这一支呢?

明朝名臣于谦,为何没有劝阻明景帝:不要慢待土木之变回归的英宗

土木之变

关于迎请英宗回国

明景帝朱祁钰在做郕王时,十分贪玩,厌烦处理政务这些烦心事。初登皇位时,也是心不甘情不愿,迫于当时的严峻的对敌战争形势、被孙太后和诸位大臣硬生生扶上皇位,一心只想等处理完瓦剌叛乱后,到大哥还朝的那一天,把皇位还给大哥朱祁镇,自己还做自己逍遥快活的王爷。可真正等到这一天真的到来了,朱祁钰的心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我有这么出色的管理天下的本事(成功逼退瓦剌,瓦剌被迫求和,尽管事实并非如此),当皇帝一呼百应的感觉真的很好,加上后宫的诸多美色等等,这感觉比当王爷好太多了;另一方面,也觉得大哥朱祁镇不是当皇帝的材料,没什么出色的政绩,反倒是被瓦剌俘虏,回来再当皇帝恐怕反倒会耽误大明的江山社稷。所以在瓦剌主动提出议和之初,朱祁钰是不愿议和的,他对皇位已经有了贪念,对吏部尚书王直等大臣的奏请议和一推再推(“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寇绝”)。直到王直劝诫朱祁钰:“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乞必遣使;勿使他日悔”(太上皇受难,应该迎请回国,且必须派遣使者;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日后不要后悔)。

明朝名臣于谦,为何没有劝阻明景帝:不要慢待土木之变回归的英宗

朱祁钰

朱祁钰把王直话中的“迎复”理解成“迎请复位”了,脸上自然是非常不痛快。其实他是误会王直了,因为王直在以前奏请议和时,曾提到上皇应“不复事天临民”。这时候,还是兵部尚书于谦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出班奏道:“大位已定,孰敢他议?”,朱祁钰这才转怒为喜:“从汝,从汝!”(听于谦的),于是派使者迎请英宗回京师。

关于英宗回国后的安置

按理说,英宗回国后,景帝朱祁钰应该按照对待“太上皇”的礼节隆重迎接、妥善安置,待自己退位之时,由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继位,把皇位再还回去长房朱祁镇了这一支,这也将成为被后人称颂的一段佳话。廷议此事时,四位内阁大臣陈循、高谷、王文、萧镃、商辂也都认为:“奉迎上皇,礼不宜薄”;吏部尚书王直也建议:“陛下但当尽崇奉之礼,庶天伦厚而天眷益隆”;主管礼仪的礼部尚书胡濙也早已拟好了隆重迎请上皇还朝的礼仪安排:首先由礼部派人到居庸关外的龙虎台迎接太上皇,之后由掌管銮仪的锦衣卫在居庸关备好法驾(车驾仪仗)迎候,到京师后文官在京师外城门外迎候,武将在教场门迎候,太上皇从北面东首的安定门入大城,由东面北首的东安门进皇城,在东上北门南面安坐,由景帝朱祁钰率文武百官拜见,然后入住南城。明朝的京师分为大城、皇城、宫城,皇城以内都是宫禁,只有朝官(能上朝的高级官员)才能进入,将英宗安排入住南城是比较合理的。

明朝名臣于谦,为何没有劝阻明景帝:不要慢待土木之变回归的英宗

明英宗 朱祁镇

但此时的朱祁钰太贪恋这个皇位了,被“猪油蒙了心”,做出了一系列愚蠢的决定。景帝对礼部的安排做了如此批示:“以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易法驾,余如奏”。皇帝的出行仪仗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明朝法驾的大致情况是:御辇由28人抬,御座旁放置拂尘、金炉、香盒各2个;沐盆、唾盂、大小金瓶、金椅、金杌各2个;手执大刀的、手执弓矢的、手执豹尾枪的,各30人;手执荷殳戟的各4人;侍殿前执曲柄黄盖的1人;执净鞭者4四人;在华盖之间,除10匹仪仗的马匹外,骑马卫士也有近千人,总人数估计约1800人。

从朱祁钰的批示中不难看出,他很担心在京师外迎接仪式隆重的话,百姓必定会夹道欢迎太上皇还朝,不了解内情的百姓如果有请太上皇复位的呼声,响应吧内心不情愿,不响应又怕失掉民心,索性不如轻车简从,悄悄迎接入京,入安定门后再依礼而行,可以少生事端。但如此简单的安排,自然引起了群臣的争议。礼部尚书胡濙、给事中(言官)刘福的“礼太薄”的奏请先后被景帝驳回,甚至有位低级武官“千户”龚遂荣也心中不平,投书朝官建议景帝应仿效唐肃总收复两京后,迎还太上皇(唐明皇)时,脱掉黄袍换上紫袍,以皇位相让(后唐明皇坚辞不受,唐肃宗这才坐回皇位)。这些建议非常正确,景帝如能如此做,依英宗当时的境遇及个性,断然不会接受皇位,景帝则可名正言顺地当他的皇帝。可当时的情况是,要求景帝尊礼,没问题,但是景帝担心因尊礼导致自己丢掉皇位,他太在乎皇位了,贪念彻底蒙蔽了景帝的智慧。

之后,事情的进展是这样的:朱祁钰废掉了英宗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见济后遭害死(一说夭折),朱祁钰以后再无子嗣。公元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复皇帝位,朱见深又被还立为太子(即明宪宗),大明天下又回到了朱祁镇这一支手中。可谓天道轮回,朱祁钰冤枉地做了一回小人,想得到的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留下的只有违背人伦的恶名,成为自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位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于谦为何没有劝阻景帝

明朝名臣于谦,为何没有劝阻明景帝:不要慢待土木之变回归的英宗

于谦

笔者分析认为,当时的于谦时任兵部尚书,主要职责是守卫国土、对外征战等,而迎复英宗纯属礼仪事宜,应该由礼部负责,再扩大范围应是阁臣、辅臣、言官(给事中),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兵部说话,依于谦极重本分的性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景帝不去征求他的意见的话,他绝不会参与此事,而景帝更不会节外生枝、多此一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