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關於京都的旅行,可聊的話題點實在太多;但談到京都必吃,基本都繞不開“京懷石”。在京都體驗一頓正宗的懷石料理,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價格不菲的京懷石。

為何取名“懷石料理”

懷石最早來自於禪道。為了在長久聽禪中抵制飢餓,僧人在懷中抱一塊溫熱過的石頭以緩解腹中空寂,故稱為“懷石”,後來就有了給聽禪僧人的茶點,再後來有了最負盛名的懷石料理。想不到這美食的名稱,在一開始,其實是不要進食。

與禪意結合,這也奠定了懷石料理的品質特徵:貼近自然,以食材為先,“鮮”為最高境界,製法樸素。尊崇“不以香氣誘人,更以神思為境”。

從環境到器皿,無不講究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環境的講究。店內環境也如何聽禪時的空靈,均是典型的日系木色裝修,綠植與偶有的幾多花枝做著點綴。沒有一點華麗之處,燈光也同樣低調到合適。

其次是器皿,各種裝盛工具都似陶製工藝品,樸素簡約。都呈現著粗笨卻溫和的弧線,端在手中,有厚重與踏實的感覺。

與環境相契合的,無論是客人還是店員,在行為舉止間,都迎合著這一股禪意。前來用餐的客人著裝講究。鄰桌的老夫婦穿著傳統的和服與西裝出席。

從氛圍的精緻程度來講,這真應算是頂級日料了。感言之,吃的並不是食材,不是烹飪手法,是藝術,是情懷。

京懷石初體驗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這是我們第一次感受正式的京懷石。用餐日期與時間是與餐廳提前溝通好的。懷石料理需要提前預訂,至於具體吃什麼,就由不得我們選了。主要是根據季節供應與餐廳選擇,採用最新鮮上等的食材。

我們按照預訂時間,輕輕推開餐廳的滑動的木門。屋內是溫暖和煦的色調,一名女服務員前來迎接我們並且問好,幫我們掛好外套。

餐廳里人不多,有幾個不同的隔間。女士多穿著日本傳統的和服,男士穿著西服。我和媽媽互相打量了下我們的休閒毛衣,有點不好意思。

迎接我們的女服務員也是我們今天專屬服務員,她負責向我們介紹每一道食材以及烹飪的方式,並向我們示意應該怎樣更好的品嚐。

用餐過程中,大家都是低聲、輕緩的交流,生怕打破了這一靜謐的環境。

起初我們見每一道的分量都如此少,還擔心我們可能不夠吃。沒想到十幾到餐食下肚,我們竟沒有吃完,還將主食打了包。

懷石料理到底有多少道菜

下面正式進入這一道道工藝品。晚餐約有11道,用時差不多2.5小時,大致包括先付、湯品料理、刺身、冷菜拼盤、煮物拼盤、季節特供、食事、甜品、水果、抹茶。

先付:即小酒菜,通常是海鮮搭配一些輔料。這裡是蛋清搭配了魚肝。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湯品料理

:這裡的湯品強調的是湯中食材,下面是蟹肉與蛋清調製的蟹羹。並不使用湯勺,待湯物吃完後捧碗而飲。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刺身:即生魚片,日料中的主要菜式。用料主要有金槍魚、鯛魚、偏口魚、鯖花魚、鱸魚、蝦、貝類等。一般配白蘿蔔絲、蘇子葉、蘇子花、菊花、辣根(日本芥末)。吃法上有的蘸醬油,有的在醬油裡放檸檬汁、菊花葉、帶酸口;也有蘸用清酒泡紅酸梅的汁,加上點辣根,甜、酸、麻辣,口感獨特。講究的蘸汁要根據魚的種類,比如以海鰻配爽口味濃的梅肉醬油,肉質肥嫩的魯魚切薄片配以蘿蔔泥、蔥絲、紫菜,蘸食酸醬油。下面分別提供了醬油與鹽粒。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冷菜拼盤:食材較為豐富,這裡包含了鴨肉、魚籽、蘿蔔卷、幹青魚籽、雞蛋糕等。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煮物拼盤:即燴煮料理。使用兩種以上的材料煮制,但要保持各自的味道。這裡是將鰤魚放在一種叫京西的味增裡醃漬後烤的。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季節特供:這是日本冬季愛吃的一種食物,燉制好的牛肉蓋上山藥泥,搭配一點點芥末。日本很喜歡把山藥磨成醬,倒在烏冬、蕎麵以及牛丼上食用。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食事:即主食,包括各種飯,麵條和壽司。這裡提供了黑豆核桃米飯。配有漬物,即醃漬的各種鹹菜。日本的鹹菜真是豐富得會看花眼。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最後是甜品、水果、抹茶。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動輒上千元的京懷石,到底吃了個啥?我在京都找到了答案

(餐廳為“和ごころ 泉”懷石料理)

作為一個成都人,相比平時吃火鍋時的大口吃肉,這頓京懷石可謂吃得相當拘謹與謹慎了。當然,這兩者無法比,前者是重油重鹽,後者則是盡力保持食材原味。這其中,能感受到烹飪者對食材、對自然的尊重,對客人的用心,以及製作時的匠心。我們也花了更多時間,細嚼慢嚥,靜靜體味那些太容易被我們的狼吞虎嚥所忽視的口味美好。

離開餐廳時,女服務員送我們到門口,鞠躬與我們道別。出於回禮,我們也鞠躬表示感謝。我們慢慢走遠,回頭想看看服務員是否已經進屋。沒想到她依然在門口目送我們離開,見我們回頭又鞠躬表示道別。我們回頭兩次,她都依然站在門口,微笑著鞠躬道別。搞得我們十分不好意思,直道走到巷口轉彎,猜她應該進屋了。

媽媽說,你別再回頭了,搞得人家鞠躬多累。當時的我,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在京都被深深感動一共兩次,一次是因這位目送我們離開的女服務員。另一次是在清水寺外見到了一位聲音洪亮的單人脫口秀演員,投入的講著故事,唯二的兩名觀眾,歡笑著鼓掌。

動輒上千元的懷石料理到底吃了個啥?我想應該也包含喚醒我們對自然的那份敬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