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平常人都會覺得哲學離我們的生活特別遙遠,是高大上卻不實用的理論。事實上,哲學和一日三餐一樣離我們很近,只是我們對它熟視無睹成習慣了。

王充《論衡》記載:“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萬物之生,含血之類,知飢知寒,見五穀可食,取而食之;見絲麻可衣,取而衣之。…………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東不為藏。陽氣自出;陰氣自起,物自成藏。”

天地間的靈氣不僅創造了人類,而且讓大地間的萬物欣欣向榮地生長,當人們餓了就會取能食用的東西來吃。我們與食物共同生長在這片天地,食物對人類至關重要,無論你是誰,你要活下去就要吃飯。

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是英國哲學家和作家,他寫的《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揭示了人類在吃這件事情上與天地萬物、他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這本書從採集、烹飪、自制、享用四個部分入手,通過對於飲食的思考,告訴我們怎麼“高尚”地去吃飯。

吃飯,拉近了不同層次的人之間的距離。人類與食物的關係,是情感的體現和承載。不論是孔子的“禮”,還是亞里士多德的“習慣”,都是通過實踐訓練自己,使舉止得體成為本能。好的關係,好的習慣,好的價值觀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美德一:做食慾的主人

食物本身對我們的身體是無害的,有害的是不良的飲食習慣。這些習慣可能是暴飲暴食、飢一餐飽一餐、吃太多快餐或零食……這些習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

我們吃什麼、怎麼吃,來自對自身的瞭解。看到好吃的食物,控制不住自己,非要吃到飽得打嗝才罷休是沒有自控力的表現。我們不能做味覺慾望的奴隸,而是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所需,適可而止。

掌控自己的胃口就是:既不能沉溺於美食,也不能像苦行僧一般拒絕所有的美味,而是要有所控制。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我們需要對自己有正確的判斷。

做食慾的主人,能夠掌控自己胃口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美德二:別依賴食譜,培養對食物的感覺

易傳.繫辭》記載:“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世上沒有東西是永恆不變的,同樣的食材有千百種做法。任何知識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觀察和判斷培養自己對食物的感覺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如果你碰到一個新食材,百度一下菜譜,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然後依葫蘆畫瓢。一旦你照著食譜一字一句的執行,就沒有了自己做決定的空間,照本宣科並不能讓你的烹飪技能有所提升。

這並不是說,不能看別人的食譜,而是在做任何食物時,要加入自己對食物的獨特理解,需要掌握好烹飪知識。

有些人一看到各種食材,天生就知道哪些食材放在一起做菜味道會更好。這些人就有對食物的敏感能力。這種對食物的感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慢慢培養自己。

食物帶給人們的樂趣,首先在於吃,其次在於製作,然後與人分享,最後就是對美食的感覺與思考。吃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是一件比食譜更有意義的事。

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美德三:別簡單地讓別人代替你思考

我們總是覺得只要出得起錢,就自然會有人處理我們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比如,我們吃肉,儘管豬不是我們殺的,但是,我們有責任去思考,豬是吃什麼長大的,進入我們口中的肉是健康的嗎?

我們嘗試區別購物,依靠的是口碑,或是一系列標籤和認證。我們真正為尋求真相和答案付出的努力很少。從某種意義上講,求知是一種社交與協作活動。

美德就是:不僅對知識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而且能採納別人的意見和觀點,以免自己陷入某種誤區而不自知。

我們需要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不加批判地吸收一切信息,也不能採用以往經驗去判斷。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思維繫統和思考模式,停下來審視一下事實再去行動。

標籤往往給人們一種虛假寬慰,實際上除非你清晰地知道認證計劃的標準,否則,相信標籤就是在簡單地讓別人在代替你的思考,不加批判的去相信就是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

我們要有一顆謙卑的心和敢於求知的心,勇於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勇於接受一些顛覆以往認知的東西。

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美德四:尊重食物的價值

《周易.節卦》記載:“節:享。苦節,不可貞。”

節約糧食是美德,節儉不是要把自己過得很苦,而是把自己與食物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

當孩子浪費食物時,我們會堅決要求孩子把飯菜吃乾淨,或者說讓孩子想想那些非洲還在捱餓的小孩。事實上,這樣的說教並不能讓孩子從心底去改變對食物的態度。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食物的價值是什麼?一個知道食物價值的人,是不會隨便扔掉食物的。這就好比,你不會輕易扔掉手中的一百元錢,除非,你跟錢有仇。

浪費食物不好,不是因為還有別的人可以吃,而是,因為食物帶給我們的營養與享受值得我們給予它相應的尊重,珍惜每一粒糧食就是這種尊重的表現方式。

凡是尊重金錢、懂得貧困滋味的人,都不會隨便去浪費食物。當我們理解了一樣東西真正的價值,就會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它。

我們尊重食物是因為食物對人類的貢獻,真正的尊重是承認你的尊重對象到底是什麼。認真對待盤中的食物,反思我們的習慣,我們會更加懂得欣賞生活裡的美好。

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美德五:對好的東西和喜歡的東西加以區分

我們不應該想著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做。人類豐衣足食依靠的是相互之間的依存,獨立不會讓我們更強大,通力合作才會。

物品之間的交互產生了貿易,使得人能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我們能通過交換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與交換隨之而來的是,豐富的物質世界讓好與壞有了明顯的界限。

對於食物而言,好與壞是相對而言的,沒有壞的食物,看你怎麼去吃。實際上,均衡飲食就是能夠承認對自己身體有益處的東西就是好東西,而無論自己主觀上是否喜歡它。

哲學上的中庸之道就是適度,也就是:無論你認為好的或者壞的,都別挑食,適度飲食是可以接受的。

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美德六:培養對季節的敏銳感悟力

現在,大家都對應季這個概念普遍比較模糊,大棚裡的蔬菜能讓你隨時隨地吃到想吃的蔬菜。時令,這個詞對現代人而言很陌生,與之對應的是:大家對季節的敏感度降低了許多。

菜園能讓你從星期、月份、年份的角度去思考生活,跟隨著自然的推移去感受植物的生長,感受時間的流逝,這種每一天都很相似,卻又大不相同的感覺,能讓你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植物就是這樣在生死中不斷循環,交替中度過它們短暫的一生。美好的東西不會因為你的喜愛而永遠停留,它們就是要經歷播種、生長、盛開、衰亡的過程,你只能期待下一個四季的到來。

萬物都有苦有樂,這種無常感,讓你體會到生死循環的必然性,同時對季節的敏銳度也會加強。這種感悟實際上是對於生命的感悟力。

餐桌上的美德:如何高尚地吃飯?

健康的飲食觀不是執著於某種美德,而是通過這種美德的指引讓我們的身心更健康,也讓更多人對吃的態度,從盲目無感轉化為有思考、有選擇的行動。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