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的思维有方向


在日常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的思维有方向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问这问那:“妈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妈妈总会耐心的讲解:这是小汽车,那是花朵。就这样,孩子慢慢的认识着这个世界。

随着孩子长大,这类的问话仍会继续。这时,家长们应该如何去回答呢?当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家长们不妨这样回答孩子:这是小汽车,我们可以坐小汽车出去玩,爸爸常开着它去上班。那是XX花朵,可以装饰我们的房子,让房子漂漂亮亮的。

前面的回答,只是告诉了孩子是什么,后面的回答则不仅回答了是什么,还告诉孩子有什么作用。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家长们要引导孩子去思考事物的作用,思考自己行为的作用。我要去做什么?我这样做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放在哪里?

去思考行为的方向,事物的作用等,就是让思维有了方向。有了方向的思维,会让孩子更理智,行为表现会更好。

如:家长让孩子把一个凳子搬过来的时候,有孩子就会问,妈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妈妈说:那个柜子太高,妈妈要站在凳子上找衣服。于是孩子把凳子放在了柜子的下面。孩子知道了行为的作用,他就会做的更好。

思维的方向也是一种思维的习惯,需要家长们在日常中不断的引导孩子去这样的思考。日积月累,就会形成。

让思维有了方向,孩子对小的事情会做的更好,同样,随着孩子的长大,对较为复杂的事情同样会处理的更好。因为,做事情,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措施得当,才有可能做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