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十四中教育集团 2020 届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亲爱的同学们,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特殊时期,特殊考试,请你注意时间,认真答题,祝你考出好成绩!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 分)

1.默写( 10 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4)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5)《 次 北 固 山下 》 描 写 江 水 浩 渺 、 视 野 开 阔 的 景 色 的 诗 句

是“ 。”

(6)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临危受命,接管中央军事工作,这和《出师表》中诸葛亮“

”的境况何其相似。

(7)郦 道 元 在 《 三 峡 》 中 , 用 江 船 的 日 行 千 里 侧 面 衬 托 江 流 之 急 的 句 子 是“ 。”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 分)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一直是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说实在的,我就是他的眼珠。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成书。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仔细察看野木、城镇、漂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

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

(1)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 。(2 分)

(2)“描摹”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2 分)

(3)请把画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2 分)

(4)这部小说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在世界文坛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小说中哪一点“独特的光芒”使你获取了成长的力量。(6 分)

3.学校准备开展以“抗击新型肺炎,礼赞白衣战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3分)

(1)下面是某同学有关“抗击新型肺炎”的感言,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 分)

每当看到电视上那些一身白色“戎装”,战斗在防疫第一线的白衣战士,我的内心就充满虔敬。他们视疫情为敌情,把医院当作战场,【甲】

在没有销烟的战斗中舍身求法,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光辉壮丽的人生赞歌。【乙】通过抗击“新型肺炎”,使中华民族又一次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①感言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 分)

②【甲】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2 分)

③【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 分)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 分)

有一种挺进叫逆行

有一种挺进,叫逆行

明知荆冠满天乱舞,病魔遍野流窜

你们毅然出征;

为了与战友握手会师,并肩狙击恶疫

你们远离至亲;

是谁,把手机屏上的新春贺词改成了一副古雅对联

——辛弃疾 霍去病

集结号已经吹响

①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与画线句子格式一致,使得上下句语意连贯(2 分)

②诗中加点的词“辛弃疾”“霍去病”有什么含义? (2 分)

(3)下面是某同学为“抗击新型肺炎”撰写的标语的上句,请你运用对偶的手法续写出下句。 (3 分)

疫情就是命令,

二、阅读(5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1 分) 水稻生长在村庄

晓寒

①一切好像是突如其来的。

②我一大清早醒来,发现水稻已经攻占了村庄最后一处空旷。它们早有预谋,没有刺探和迂回, 从四面八方直接完成了包抄。就像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等你发觉对方长驱直入,已经无力回天了。

③水稻统治村庄以后,取了个新名字,叫禾苗;一天之前,它们还是另一个名字,秧苗,一畦畦绿蒙蒙地浮在清水之中。此刻,它们刚刚换了地盘,矮塌塌的,叶子稀稀拉拉,背着阳光打开, 又窄又短,这一片和那一片之间预留着一截距离,水的光芒从那些缝隙里泛了出来,织就一条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的光带。风一趟一趟地撒野,依然看不到想象中的堆涌过来的波浪。它们始终捍卫着一种近乎颓丧的姿势,仿佛稍一动弹,便是不可饶恕的僭越。

④只有我知道,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水稻的骨子里是执拗的。它们争分夺秒地成长,十几天的时间,就像一把把雨伞砰砰地打开,彼此之间互相勾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浮起一蓬蓬绿烟,将田埂、土路、溪流悉数淹没。它们把农人赶到路上、家里,把牛和羊驱赶到山头、河洲的蔓草荒烟。农人乐于被如此驱赶,在土路上哼着粗俗的俚曲,狡黠在皱纹里蠕动;牛羊却不甘心自己的地盘被莫名其妙地占领,嚼着青草的间隙回头盯着水稻,长一声短一声地抗议着它们的暴行。

稻花一直在寻找时机,它们等待得太久了,直到夜色最浓时才一声不吭地打开,细小,琐碎,挂满一身的粉尘,样子很像柳絮,但不曾像柳絮一样满世界地宣告自己的到来。它们低着头,像犯了错的孩子,那一丝香气,也被牢牢地克制。

⑥小时候我从稻花身边经过,也不会看上一眼,因为它们实在没有吸引我看一眼的欲望。直到很久以后,我看到一张高像素拍摄放大后的稻花照片,一瞬间惊住了。洁白的花苞成串地坠着,像圆润的珠子沿着直线的轨道脆生生地移动,汇集了梅花的素雅,栀子花的饱满,这般的无懈可击。可是,包括我在内,

有多少人注意了这种安静之美?

⑦稻花凋谢以后,水稻进入最美的年华。安守内心,养精蓄锐,青涩,饱满,直到遍体黄透, 完成生命的点睛之笔。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忙着向阳光邀宠,在暧昧的阳光里搔首弄姿。唯有水稻,拒绝了阳光的威势和诱惑,低眉垂首,把自己交给了土地。

⑧村庄里一草一木皆是风景,但没有哪一种风景能胜过水稻。稻穗低垂,剑叶高举,如一阙唱入篱落的楚风,灵秀、质朴,是与生俱来的江南;苍凉、厚实,是对遥远中原的收罗与容纳。

⑨很多年后,我堕落成了村庄的过客,村庄却已进入现在时的村庄。水稻也变了,最先是从双季变成了单季,接着被蔬菜、花木、药材,还各种奇怪的厂房挤逼仄的空间。

⑩我很少做梦。有一个晚上,我做梦了,梦见水稻在村庄里彻底消失,村庄空空荡荡,沦为一片荒芜,只剩乱鸦穿空、枯叶随风。

(11)母亲在世时经常说,梦是反的。我认同母亲的话,我并不相信水稻有一天会在村庄里消失。这样一种农作物,几千年前存在于阡陌,几千年后也必定会存在于村庄。至少,它们将成为怀旧的标本,村庄的象征和救赎。

4.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水稻具有哪些特点?(4 分)


5.根据选文内容填空.(4 分)

(1)第④段中,加点的“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是指:

(2)第⑥段中,加点的”这种安静之美“是指:


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的画线句子。(4 分)


7.文章第③段不惜笔墨,描绘水稻“矮塌塌的,叶子稀稀拉拉”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 分)


8.请阅读文章最后三段,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二】(19 分)

材料一:

一米线:又称伸缩隔离带、栏杆座、警戒线、移动护栏杆,“一米线”主要用于大型排队秩序控制以及定向人流输导所必须的队列设施和科学的摆放规划。被广泛的应用于人流集中场所。银行等涉及金额等行业会在距营业柜台或窗口一米处划线,并在一旁挂牌,以提醒顾客在线后排队等候。心理学上也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原则,说是除了家人、恋人和挚友亲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好是一米,超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的心理就会觉得相对紧张,感觉到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这也是国际上所通用的“一米线”规定的由来。

材料二:

不能任由“一米线”形同虚设

在银行、医院、办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均设有“一米线”,目的是为起到保护个人隐私, 兼顾维护公用秩序、保持公众距离的作用。然而记者近日走访海南海口汽车西站、汽车东站、医院、办证中心发现,没有遵守站在“一米线”外排队的现象普遍存在,市民在“一米线”隔离区域内排队,有的服务窗口前围满了前来办业务的人,市民不自觉排队,有的“一米线”已经被踩踏褪色甚至没影了。

那么,在许多公共服务场所,“一米线”为何普遍形同虚设?

一方面,这么多年来,一些老百姓的隐私、规则、秩序意识还在原地踏步,他们意识不到随意盯着他人输密码、打开钱包等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即便自己被后面的人近距离偷窥也觉得不碍事。更有甚者,有些人不愿意遵守规则,不屑或不愿排队,随意插队成为习惯,“一米线”在这些人眼里就会视而不见。一旦规则失了守,在从众心理之下,人们对规则和公共秩序的破坏就更加肆无忌惮。

另一方面,一些公共服务场所在“一米线”失守时,没有主动承担起足够的责任。比如海口汽车西站售票大厅曾安排人员敦促旅客排队,提醒不要逾越“一米线”,“但现在,提醒也没人遵守, 所以也懒得提醒了”,“尤其是周五和周日客流量较大,我们忙不过来”。像这样懒得提醒或忙不过来的公共服务场所并不鲜见,有的甚至放任“一米线”被踩踏褪色或消失。如此不作为,是对公共秩序的“破罐子破摔”,甚至可以说,是“一米线”失守背后的又一推手,顾客迟早会用脚投票。

事实上,“一米线”不只事关隐私、规则与秩序,还关乎公众的生命安全。

据报道,上海一地铁站曾发生一起坠亡惨案,一女士在等地铁时,擅自越过站台前的“一米线”,结果被其他不遵守“一米线”者挤下站台,被地铁轧死,教训惨痛。

材料三:

让“一米线”成为文明线

车站售票窗口前人挤人,医院取药窗口并排站着陌生人,办证中心柜台被多人包围……人们对柜台前的“一米线”视而不见,这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幕。

“一米线”是个人隐私保护线、公共秩序维系线,也是一条文明线。文明养成见诸点滴小事, 也依赖对规则的共同呵护。无论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还是公交设立老弱病残孕专座,都离不开这种规则意识。如果缺少对规则的敬畏和捍卫,公共秩序就会大打折扣,文明氛围也难以形成。

文明素养需要个人自律和他律,也需要社会治理的共同发力。从发展的角度看,“一米线”是丈量文明的界线,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尺。近年来,各地行政服务中心推行网络预约,疏解了人群扎堆的现象;有的地方增加窗口服务供给,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总之,把服务的功能强起来,把规则的要求落下去,把管理的水准提上来,才能化解“一米线”的尴尬,让秩序和文明成为美丽风景。

9.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 )(3 分)

A.心理学上认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是一米。

B.在规则失守的情况下,从众心理会使规则和公共秩序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C.一些公共服务场所的“不作为”是导致“一米线”形同虚设的原因之一。

D.“一米线”既是一条文明线,又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尺。

10.材料二中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1.材料三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人们对柜台前的“一米线”视而不见,这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幕。


12.阅读材料三,说说怎样做才能让“一米线”成为文明线。(4 分)


13.在写作课上,徐坤同学打算围绕“一米线与文明”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他搜集到了以上三则材料,请你结合材料,说说应该如何安排文章的行文结构。并阐明原因。(6 分)


【三】(15 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 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多年生草木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

15.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余幼时即

(2)每借于藏书之家

(3)弗之

(4)欧阳公四岁而

(5)因而抄录

16.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

17.用原文语句填空,【甲】段文字中“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

;【乙】段文字中欧阳修“昼夜忘寝食”的目的是: 。(2 分)

18.两段文字中人物幼年时的人生经历相似,其中有哪两个主要的共同点?请简要概括。(4 分)

三、写作(55 分)

19.背起行囊走四方时,会告别亲人和朋友;毕业季来临时,会告别老师和同学;历经挫折时,会告别懦弱;一岁一岁长大时,会告别稚嫩……人在生活,就会遭遇告别;人在成长,也会牵手告别。请以“告别 ”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提示与要求】

(1)请你自行选取一个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 600 字。

安庆十四中九年级语文模拟测试卷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赢得生前身后名

(2)大漠孤烟直

(3)铜雀春深锁二乔

(4)天接云涛连晓雾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请运用课外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目。(12分)

(1)《简•爱》,夏洛蒂•勃朗特(2 分)

(2)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2分)

(3)我这样照料他难道不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吗?(2分)

(4)示例:①小说塑造的勇敢坚强、纯洁坦荡、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简•爱这个人物形象,给了我成长路上克服困难,勇敢向上的积极力量。②主人公简•爱在维多利亚时代等级森严,男权、神权至上的背景下敢于反抗,主张男女平等、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使我认识到时“做自己”的艰难和重要,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③从盖茨海德府受到舅妈家的侮辱到时洛伍德学校的恶劣生活环境,简•爱有机会就会读书学习, 她在逆境中从未放弃自己,这使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根据小说故事情节来谈)(6 分)

3.(13 分)

(1)(6 分)

①销烟 硝烟(2 分,每空 1 分)

②舍身求法 舍生忘死(2 分)

③删去“通过”或删去“使(2 分)

(2)(4 分)

①示例:有一种告别,叫重逢(2分,意思对即可)

②远离疾病(2 分)

(3)(3 分 )示例:防控即为责任(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55 分)

【一】(21 分)

4.(4 分)(1)生命力强(执拗);(2)安静(安守内心,不邀宠);(3)灵秀、质朴;(4)苍凉、厚实 。(每点 1 分,共 4 分)

5.(4 分)(1)水稻始终捍卫着一种近乎颓丧的姿势(2 分)(2)洁白的花苞成串地坠着,素雅饱满。(2 分)

6.(4 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以“寻找时机”“一声不吭”等词语赋予水稻人的动作情态(1 分);突出了稻花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张扬的品质,使描写内容生动传神。(2 分)

7(3 分)欲扬先抑(1 分);与第④段写水稻骨子里的执拗形成对比,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2 分)

8. (6 分)①为水稻被挤进逼仄的空间而忧虑。②因乡村生活正被现代城市文明吞噬而失落,引发对未来乡村发展的深思。③对乡村生活的怀念。(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19 分)

9.(3 分)A

10.(3 分)举例论证(1 分)。列举海口汽车西站售票大厅工作人员因“懒得提醒”和“忙不过来”成果放任“一米线”形同虚设的事例(1 分),有力地论证了“一些公共服务场所在‘一米线’失守时,没有主动承担起足够的责任”是“一米线”形同虚设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 分)

11.(3 分)不能(1 分)。“经常”指“常常,时常 ”,强调公共场所中人们对 “一米线”视而不见的现象普遍存在,突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1分)。如果删去,表达的意思就变了。加点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分)

12.(4 分)①从个人角度说,要从小事做起,共同呵护规则,敬畏和捍卫规则;② 从社会治理角度说,要强化服务功能 ,落实规则要求,提高管理水准。(每点2分)

13. (6 分)

示例:首先从材料一中筛选信息阐述什么是“一米线”,并从材料二中提取出日常生活中与“一米线”有关的不文明现象(1分);然后从材料二中提取相关信息阐述与“一米线”有关的不文明现象的形成原因(1分)。

原因:这样行文符合人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认知规律(2分),而且这种层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能使论证有理有据,更容易被读者接受(2分)。

【三】(15 分)

14.(5 分)(1)爱好 (2)借 (3)懈怠 (4)幼年丧父 (5)有时

15.(4 分)(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2)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16.(2 分)人多以书假余;惟读书是务

17.(4 分)家境贫寒;刻苦读书。

三.写作(55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