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佛教兴衰研究】

【龙啸天鉴藏】(学术研究 欢迎交流)

中国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历史上去除胡人文化根深蒂固,佛教经历了无数次兴衰交替,在唐末、五代时期,佛教险些两次毁灭浩劫。到了宋代时期,同样佛教去胡人文化而经历兴衰起伏,此时佛造像汉化程度已经达到成熟期,基本延续唐代遗风,大量吸收东方文化的特点,创造出的汉传佛像更加庄重典雅、更加符合东方人文审美。随着宋代理学思想的崛起,道家也想借此机会兼并佛教,理学的思想在宋代社会上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而佛教的圆融很好的把佛家禅宗思想、道家无为治国思想和儒家中庸之道思想进行包容与大融合,对哲学、文学、音律、雕塑、绘画等各门类艺术形式影响深远。【龙啸天鉴藏】(学术研究 欢迎交流)


在宋朝开国时期,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并于建隆元年(960年)重新修缮后周废除未损毁的寺院,剃度僧尼8000余人,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敕命内官张从信前往益州雕刻大藏经版《开宝藏》,耗时长达12年,共13万块雕版,是我国第一部佛教总集。并且宋太祖还派遣157人前往印度学习佛法大力弘扬佛教文化;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设立译经院开始,宋太宗亲撰《新译三藏圣教序》、《妙觉集》;中间历经宋真宗时期,真宗皇帝也亲著《崇释论》、《御制释典法音集》、《御注四十二章经》、《御注遗教经》撰写文章赞颂佛教,可以看出皇家对佛教文化推广的重要性。宋真宗时期,天禧五年(1021年),宋朝寺院兴建就达近4万座,僧尼近46万人,为北宋时期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直至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的半个世纪,这是宋代译经最辉煌的时期,期间译出大小乘佛典243部574卷。直到宋徽宗时期,虽然“尊崇道教,贬斥佛教”,但是仍然陆续有少量佛典译出。到了南宋孝宗皇帝也亲自撰写的《原道论》和《圆觉经》等,宋代皇帝亲自译经是促进佛教兴盛发展的最有力的证明。在北宋时期,不少佛教高僧远到高丽、日本传授佛法经典;到了南宋,中日交通骤繁,日本僧人来宋朝进行回访、研习佛法变得非常频繁,历史上留名的僧人就达百人。【龙啸天鉴藏】(学术研究 欢迎交流)


到了宋徽宗时期,曾发生过短期内尊崇道教贬斥佛教的事件,在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听信道士林灵素编造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称:佛教属于“胡教”,“虽不可废,而犹为中国礼义之害,故不可不革”。可见宋徽宗并不想完全毁灭佛教;宣和元年(1116年),宋徽宗甚至正式下诏废除佛教寺庙,并由道教兼并管理,皇帝用权势把佛转化为道教大觉真仙,菩萨转化为大士或仙人,僧人改成道教称谓德士、尼姑称女德士,并且改变服饰习惯,把寺院改为道观,这可以看成佛教寺庙文化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护延续,试图整编成为道教支脉的形式,这可以称之为佛、道文化的大融合时期,也是在最坏的时期得到皇家最好的保护;后林灵素骗局败露被赐死(道教接管寺庙管理前后历经四年时间)。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先后两次下诏恢复佛教寺庙、恢复僧侣称谓,佛教得到新的复苏发展机遇。到了南宋孝宗时期,皇帝亲自撰写的《原道论》和《圆觉经》等,都可说明皇家对于佛教的发展与支持。宋代佛教传承中,禅宗盛行可说是宋代佛教的一大特色,另外佛教天台宗、净土宗也是生生不息,此时佛教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唐代时期。【龙啸天鉴藏】(学术研究 欢迎交流)


北宋末期国家战略物资紧缺,除了铸造货币,铜成为禁忌使用的物资。佛像、礼器、祭器、赏器大量采用瓷器代替。宋代造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菩萨像、罗汉像等,尤其是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最为流行。(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龙啸天鉴藏】(学术研究 欢迎交流)


【北宋时期全国著名寺院】

宋朝皇家四大寺院以相国寺、开宝寺、天清寺、太平兴国寺著称。除了太平兴国寺坐落于浚县大山外,其他三座佛寺都位于开封。全国著名寺院為:開寶寺、相國寺 、太平興國寺、天清寺、景德寺、顯寧寺、顯淨寺、顯聖寺、報恩寺、啟聖院、定力院、實相院、觀音院、天壽院、皇建院、普淨院、洪福院、普安院、等覺院、奉先資福院、鴻禧院、長廌院、護國院、廣福院、光教院、乾明寺、崇夏寺、崇真資聖院、妙覺院、龍華院、英惠院、南法濟院、西報恩寺、香積院、智度院、莫壽院、禪惠院、永寧院、廣濟院、淨福院、壽寧院、東普濟院、惠聖院、惠濟院、積慶院、福聖院、延祥院、靈芝院、惠安院、報恩院、興教院、福田院、崇福院、受釐院、仁和院、多慶院、崇因院、廣慧院、妙法院、衛王公主院、惠民院、開聖院、淨惠院、旌孝院、報國院、承天院、龍華院、英惠院、南法濟院、普濟院、廣濟。许多寺院的奢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官府。不少僧人游走高丽、日本,送去真经弘扬佛法;同时日本僧人来宋朝“取经”的也很多人,现在可以考证的就达百人。【龙啸天鉴藏】(学术研究 欢迎交流)

【北宋权贵佛教教信徒考证】

宋代佛教信徒位高权重的众多,官至宰辅有富弼、张方平、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吕惠卿、苏辙、张商英、吴居厚、张浚、徐俯、李纲、李邴、钱端礼等人。北宋后期文坛泰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参禅悟道、吟诗作赋,为后世留下许多关于佛教经典故事,被传为佳话;连理学家朱熹也说:“释氏之教,其盛如此,其势如何拗得他转?吾人家守得一世再世,不崇尚他者,已自难得。三世之后,亦必被他转了。”北宋神宗年间文人曾纡的《南游说旧》中记载宰相王安石嫁女将锦帐献给汴京名刹开宝寺,用作佛胜阁佛帐装饰的典故;宋神宗年间,状元黄裳已在《含清院佛殿记》这么说道:“佛之性,其体也圆,其用也光,惟其所感宫殿楼阁户牗阶砌,严丽广博。宝华妆校,翠影妙香不可穷,既然,而佛之荣华侈靡岂资于物哉!”,从文化传承的脉络来看,宋代的佛教还是得到有序的传承,并在特定的时期得到很好发展和延续,这都取决于佛教的大智慧。【龙啸天鉴藏】(学术研究 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