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陪讀、買學區房,農民花錢又出力,農村孩子咋變成了嬌寶寶

一年一度的開學季又到了,農村也開始了新的學年。讓我感到驚奇的是,農村現在也出現了陪讀,也有了學區房,農村的孩子已經和城裡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了。

現在農村的村級小學消失殆盡,一個鄉鎮也就幾個中心小學,偏遠鄉村的孩子就必須有人專門接送,或者在學校周邊買所謂的學區房或租房子住。一大早農村小學門口,摩托車、汽車送孩子上學的場景跟城市基本一樣,只是多了一些農用車;而租戶在附近的孩子,則多是爺爺奶奶陪讀,照顧孩子衣食起居。

鄉鎮陪讀、買學區房,農民花錢又出力,農村孩子咋變成了嬌寶寶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們兒時的情景。我們那時每個村都有小學,早中晚都是自己徒步上學;到了初中在鄉里上,集體寄宿,每週回家一次,七八里山路也都是靠步行,洗衣服這些也都是自己完成。

說這些,並不是要求現在的農村孩子要跟我們過去一樣,畢竟時代和環境不同,農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個事情讓我還是有兩點自己的看法。

鄉鎮陪讀、買學區房,農民花錢又出力,農村孩子咋變成了嬌寶寶

農村村級小學的規模撤併,無形增加了農民的負擔,給農民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原本可以在家安心種田種地,現在要不接送,要不陪讀,讓農民變得不像農民了,田地也沒辦法安心種了,很多陪讀農民家裡的田地基本都荒廢了。

農村孩子吃苦、自立能力正在逐漸萎縮,失去了農村孩子特有的優秀品質。這倒不是說農村孩子就該吃苦,只是覺得當我們都長大後才明白這些苦吃了是一種幸福、一種重大收穫和寶貴財富。作為農村孩子,這樣的苦,不吃是一種浪費;這樣的苦,不吃以後會後悔。

鄉鎮陪讀、買學區房,農民花錢又出力,農村孩子咋變成了嬌寶寶

作為過來人,我始終感激和慶幸自己的農村生活。那時自己做飯、洗衣服,上山砍柴、放牛,農忙割谷、插秧,這些鍛鍊了我的身體,磨練了我的意志,也讓我知道感恩和敬重。農村的吃苦經歷,也能讓自己不斷進取,這些只有當你到了中年才會知道,但如果年少時就沒有了,你的鄉村生活將會留下一段空白和遺憾。

是的,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村必須還是農村,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特色,比如農民品質、農業本質和農村文明,這些既要與時俱進,也要有沉澱和積累;否則,再過一二十年就看不到真正的農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