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30年,年近60,為城市奉獻一生,第一代農民工靠誰養老?

隨著改革開放大潮,30多年前他們帶著鋪蓋行李離開農村,進城謀生求發展。如今,這些60、70後農民工已經慢慢老去,繼續待在城裡,已經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回到農村,也幹不動農活了;何處何從,第一代農民工站在“城鄉結合地”徘徊。

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聯產承包到戶給了農民無限的熱情,他們先是精心侍弄土地,很快家家戶戶能夠吃飽穿暖了,每個人的臉上盪漾著燦爛的笑容。人總是向上向前的,短暫幸福後農民就渴望日子過得更好,於是他們穿著解放球鞋走出了農村,在城市裡打拼。

打工30年,年近60,為城市奉獻一生,第一代農民工靠誰養老?

陌生地方給這些遠道而來的農民是和莊稼地一樣的建築工地,是和農村一樣要肩挑背扛的碼頭,稍微好一點的也就是作坊一樣的工廠,他們一樣得靠辛苦勞作換來血汗錢,只不過相對於農村,這些收入對他們而言,相對“豐厚”罷了。

開始,他們還會兩邊兼顧,農忙時趕回農村割谷收麥,農閒再告別家鄉;後來,感覺這樣不划算,往返成本比種糧的收入還要高,於是他們就很少回農村了,一心撲在異鄉打拼。

打工30年,年近60,為城市奉獻一生,第一代農民工靠誰養老?

30年過去了,由於文化程度不高,這些農民工中極少一部分在他鄉置房置業,大多依然是靠打工為生,還是租住在貧民窟裡,過著儉樸的生活,只不過荷包比以往暖和了許多。雖然農村老家別墅一樣的小洋樓也有了,但要不就是住著留守的父母和孩子,要不就是平時鎖門,過年才回鄉“探親”幾天。

如今,這些第一代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準確地說已經不是農民了;但面對城市高昂的房價和極高的日常消費,他們又不是市民;他們當中大多由於歷史機遇問題沒有交夠15年的社會保險,老來的生活怎樣安排,心中沒有底。

打工30年,年近60,為城市奉獻一生,第一代農民工靠誰養老?

回到農村,多年不種田種地,估計已經無法承受那份辛勞了,再說在農村這也賺不了錢,種地能夠供自己口糧也剩不了多少;而城裡,高齡行業都是專業性的白領才吃香,一個靠苦力掙錢的老農民工要找一份穩定工作不容易;沒有保障的現實狀態又讓他們不得不永不退休地繼續工作。

有家的地方養不了老,奮鬥的異鄉也容不了身,慢慢老去的第一代農民工的歸宿到底在哪裡?何處何從,這是他們難以抉擇的選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