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大布江拼布繡走進清華“教學-體驗 1+1”創新課堂

近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教學-體驗1+1”創新課堂,邀請湖南永興大布江拼布繡省級傳承人何娟,為該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二年級染織班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材料知識+非遺技藝+再生利用”課程教學,體驗湖南非遺項目——大布江拼布繡之美。

永興大布江拼布繡走進清華“教學-體驗 1+1”創新課堂

湖南永興縣大布江拼布繡藝術起源於漢朝,祖輩們通過拼貼再運用各種針法的刺繡將看似無用的邊角廢料、廢舊碎布拼合連綴成完整的具有可用性和裝飾性的作品。大布江拼布繡在20世紀70年代前曾廣泛流行於民間,於2012年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2015年榮獲首批湖南“最美珍稀老手藝”稱號和湖南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傳統技藝項目”之一。

大布江拼布繡的製作過程大致分為繪製圖型、裁剪紙模、搭配布料、碎布塊包邊、碎布塊拼制、圖型拼刺繡六個步驟。在拼布繡的過程中,製作者可盡情發揮自身想象力,令布料、色彩、繡線構成不同風格畫面的立體圖案。

永興大布江拼布繡走進清華“教學-體驗 1+1”創新課堂

創新課堂上,何娟為學生們詳細介紹了大布江拼布繡的歷史發展、傳承故事及工藝技法、風格特點等。從材料準備、畫稿設計到剪貼、拼布、刺繡……在何娟的示範指導下,學生們紛紛利用手頭的邊角布料和舊衣服,根據材料特點進行全過程的拼布繡體驗實踐。整個過程充滿著非遺之美、布藝之趣。

永興大布江拼布繡走進清華“教學-體驗 1+1”創新課堂

據瞭解,“非遺進清華 拼布繡進課堂”的“教學-體驗 1+1”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將紡織材料與傳統技藝相結合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探索與嘗試。通過運用課堂學習的材料知識結合拼布繡進行具體的拼布設計及工藝呈現,讓學生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又能掌握傳統非遺技藝,是非遺文化融入課堂的實際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