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不同的文化之間總是在不斷影響的,飲食文化亦然。

例如曾有人考證風靡西方的冰激凌的智慧實際上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某種奶製品;李鴻章訪問美國之時帶去了一股“雜碎”旋風,在《老友記》與《生活大爆炸》中多為美國人所喜愛;西方流行的分餐制飲食也逐漸出現在了中國人的餐桌之上。

在唐代,一種來自於西域胡地的飲食文化也逐漸滲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進而大大改變了唐人的飲食習慣。那麼究竟胡食風俗對唐代飲食有哪些影響呢?今日日航君就和各位去探究一下。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左宗棠雞與李鴻章雜碎吸引了無數外國人的光顧

一、飲食上的豪放風氣

漢人吃飯,一向都是比較精細的。孔子曾經主張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古人吃飯也多遵從這種原則,細嚼慢嚥,飲食斯文。偶然有一兩個人飲食豪放粗魯,例如樊噲在項羽面前大口飲酒、大啖生彘肩,便被司馬遷公引以為豪放英傑之人記錄在《史記》之中。

到了唐代,隨著胡食習俗的逐漸傳入,以往的儒雅飲食風氣被豪放飲食風氣所取代。唐代人的飲食也開始變得豪放大度,不拘小節。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已經成為了常態。

在唐代傳奇小說《虯髯客傳》中曾經有這樣一段傳神的描寫。唐名將李靖與紅拂女夜奔太原城,在一處旅店中進食,便是飲食豪放,頗有豪俠之氣,其中記載:

“飢。公出市胡餅。客抽腰間匕首,切肉共食。”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唐人拿著巨大的胡餅,用刀切割羊腿來吃的豪放場景。這等場景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樊噲以盾牌為菜板,以軍刀為菜刀切割豬腿而食的場景。從中可見在唐代飲食豪放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生啖豬腿的樊噲可以說是很豪放了

我小時候看過一些以唐代武將為主角的小說,例如說《隋唐演義》、《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等,裡面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點就是唐代的武將真的能吃,從程咬金到薛仁貴到薛葵等人,基本上都是大肚漢。由此可見人們在寫這些小說之時,對於唐人的印象也是飲食豪放。

唐代人也以能夠大口飲酒為贊,例如說詩仙李白以能喝善喝出名,可以說是“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典範人物了!善於飲酒的人往往會獲得人們的追捧與稱讚。

飲食豪放的風氣帶來的是各種食物的量大管飽。唐代有一種出名的胡食叫做“畢羅”。畢羅據記載其“形粗大,味鮮美”,可見是一種量大且美味的食物。唐人曾經用畢羅來進行犒軍活動,一個畢羅的重量在3兩左右,因為餡料充足,即便是大飯量的壯漢一頓也吃不了十個以上的畢羅。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畢羅

除了畢羅之外,唐代的胡餅也是大肚漢的喜愛。胡餅的長相類似於今天新疆的“饢”。唐代的胡餅的特點就是用量厚道。在唐代,一個胡餅的直徑為20釐米,用面可以達到半升(約0.6斤),並且其中多用酥油增加其口感,有的胡餅還會加上肉餡來調味。

唐代大將馬燧曾經被人追殺,在追殺途中蒙人贈食,飢腸轆轆的馬燧吃了一張胡餅就飽了,由此可見胡餅確實是非常紮實的一樣食物。

因此從以上記載來看,在唐代人們的飲食之風變得豪爽大氣,這種飲食之風帶動了唐代食物的量大管飽的特點,也培養了唐人的豪放大氣。唐代人多高大魁梧且以之為傲,我想與這種飲食風氣也是有著密切聯繫的。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胡餅

二、追求食物的鮮嫩之味

我們現代人飲食,有一種風氣就是喜歡吃“鮮”與“嫩”的口感。為了追求這種口感,西餐中往往會選擇三分熟的牛肉(有勇氣的人可以挑戰一下韃靼牛肉),日本料理中會有各式各樣的刺身。這些吃法在我們看來時髦,但是其實在唐代,人們已經開始為了追求食物的鮮嫩之感而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了。

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是孔子所極力反對的,孔子認為食用這類食物是對人體有害的。作為儒家人士的韓愈也反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但是隨著胡食習俗的傳入,很多唐人為了追求食物的滋味願意去嘗試這一類的食品。

在《唐語林》之中曾經記載了一種肉胡餅叫做“古樓子”,其吃法是這樣的:

“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中,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

從《唐語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見,唐代人所吃的“古樓子”實際上就是用胡餅夾著半生不熟的羊肉來食用,這樣吃的羊肉味道更加鮮美,也是唐代人所喜愛的一種飲食方式。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烤羊腿

孟子曾經主張“君子遠庖廚”。有人將其解釋為君子內心善良,因此應當遠離廚房等殺生做飯的地方。由此看在儒家觀念之中,認為殺生烹飪是一種比較罪惡的方式。

但是到了唐代,胡食觀念的傳入讓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食用美味的食物採用了比較殘忍的生鮮烹飪的方式。 例如說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喜歡吃炙雞、炙鵝,其做法便頗為殘忍,據《朝野僉載》中記載:

“為大鐵籠,置鵝鴨於其內,當中燒炭火,銅盆置五味汁,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旋轉,表裡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

據說張易之的這種做法做出來的炙鵝炙鴨味道極其鮮美,但是這種殘忍的吃法是不可取的。我們從中也能一窺唐人為了追求鮮美滋味進行的生鮮烹飪。

除此之外,隋唐時期人們也有吃刺身的習慣,例如說隋唐時期有一道名菜叫做“鏤金龍鳳蟹”,其做法類似於我們現在所吃的醉蟹。就是將螃蟹放入酒中,浸泡酒漿,然後食用,在蟹殼上還要進行一些雕刻加工,例如說刻上金龍、鳳凰等,讓其看起來更加美觀,因此得名“鏤金龍鳳蟹。說來有趣的是,浸泡了酒漿的醉蟹反而有一種能夠使人恢復清醒的作用。正如《醉蟹贊》中所說:

“汝之醉,蘇我之醒。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從以上記載來看,隨著胡食習俗的傳入,在飲食之上人們不再追求純粹的熟食,而是為了保持食物的本味與追求食物的鮮嫩而大量食用一些半生不熟的食物,頗有幾分我們今天食用“三分熟”、“五分熟”牛排的感覺,這是唐代人追求食物鮮嫩之味的體現。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醉蟹

三、奶品、乳品的大量食用

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都會說自己的腸胃是“乳糖不耐受性”,說白了就是空腹喝奶容易拉肚子。在唐代之前的南北朝時期,南人貴族會主動去接觸奶製品,但是後來發現自己會腹瀉,因此就很少接觸奶製品了,奶製品也很不盛行。

例如說曾經有一個南人叫做王肅,後來投靠了北魏,在北魏之時王肅就吃不慣奶酪等物,因此就是吃米飯和魚羹,喝茶葉,數年不吃北食。我想除了吃不慣的原因之外,應該還有著自身體質無法接受過多的乳製品的原因。

此後到了唐代,隨著胡食風俗的傳入,唐代人開始廣泛接觸並且使用奶製品。在唐代洛陽城中,奶製品的數量可真不少。有一種比較著名的唐代奶製品叫做“李環餳”,這種奶製品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奶糖。這種食物是由唐代武將李環的家廚所製作而成的。李環曾經出使突厥,品嚐了這一美食,此後便告訴了自己家廚,後來李環的家廚經過研究做出了這一美食。

李環餳最初只在洛陽城中販賣,此後隨著名聲大作開始廣泛普及到全國各地,在唐文宗時期,唐代蒲州、奉天縣等地均出現了李環餳的分鋪,但是論其味道還是東都洛陽中的李環餳最為正宗好吃。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李環餳類似於我們今天吃的奶糖

白居易曾經寫詩:

“稻飯紅似花,調沃新酪漿。佐以脯醢味,間之椒薤芳。”

其中便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唐代人的一頓飯,其中包括主食米飯,飲品酪漿,配菜肉醬以及調味品韭芳。可見在胡食的影響之下,普通民眾的日常飲食之中也包含了奶酪、奶漿等食物。

有一些嗜好吃乳製品的唐代人甚至對於乳製品已經到了一種瘋狂喜愛的地步,例如說唐代大臣穆寧有四子,穆寧便用自己愛吃的乳製品為四子命名外號,分別為:長子穆贊為“酪”,次子穆質為“酥”,三子穆員為“醍醐”,四子穆賞為“乳腐”,這也是頗為有趣的了。

我們現在看唐代人的畫像,唐代人往往男子身體高大健壯,女子體態豐腴柔美,就其體型來看絲毫不遜色於喝牛奶、吃牛排長大的外國人,由此可見這類乳製品對於唐代人的身體健康與發育確實是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的。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唐人畫像

四、總結

因此綜上來說,胡食的傳入對於唐代飲食確實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飲食上的豪放風氣、追求食物的鮮嫩之味、喜歡食用奶製品等。這些都與之前的傳統的漢人飲食習慣有了非常大的改變,體現了兼容並收的大唐氣象。

這種飲食上的改變對於唐代人的身體素質也有了非常大的影響,我們看唐代人基本上都是“以胖為美”,在這種飲食的影響下,只有健康強壯的身體才是唐代人所追捧的對象。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創新性的飲食之風:兼容並收的大唐飲食與胡食風氣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