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視角下的中美力量對比

全球化雖然覆蓋很多,但是基本上來講就三個層次。

第1個層次叫經濟基礎。

主要是以美國和西方為中心的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WTO以後,其實我們加入的就是這樣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基本就是美國跟西方國家處於中心地帶,他們提供金融、科技和主要的消費。

中國崛起以後,實際上對這一個體系的衝擊是很大的。一方面整個全球的價值鏈跟產業鏈,因為中國的整個產業分工特別細化,他進行了一個激烈的重組,其實像歐洲很多國家也原先是在製造業端的,最近陷入危機就是因為,製造業端因為中國的崛起,發生了激烈的重組。不管像意大利、希臘,甚至美國本身,他們的製造業空心化,跟這個都有關係。全球化視角下的中美力量對比

第2個是所謂的安全體系。

安全體系什麼意思?就是說你要為全球資本主義市場提供一個公共服務,航道安全、區域穩定、區域和平,要保護產權。像這套東西說起來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但它的核心、它的最基本的安全的服務,誰提供?是美國。

美國的霸權體系提供了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的主要安全的公共物品。那麼這個實際上在最近這幾年之所以會出現動盪,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孤立主義回潮,美國的國力覆蓋不了那麼大的地區,所以他對很多全球邊緣地帶的安全秩序他不感興趣了,他投入很虧,所以美國出現了收縮。

最典型的像索馬里,美國報復慾望那麼強烈的國家,為什麼黑鷹墜落、美國的部隊在索馬里吃了大虧,最後卻只撤軍沒有報復?為什麼美國現在特朗普千方百計的想從阿富汗撤軍?因為這些地方實際上是世界秩序的邊緣地帶。

但這種收縮,的確嚴重影響了帝國信譽。加上大量的地區大國、新興大國的崛起,其實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地位安全體系也構成了很大的衝擊!像最典型的:伊朗在伊拉克戰爭以後的復甦,俄羅斯的重新崛起,包括中國的強勢崛起,對於美國在東南亞、東北亞地區的所謂的安全霸權體系,都構成了很大的挑戰。

全球化視角下的中美力量對比

第3個就叫意識形態。

沒有意識形態的話,全球化推行統治成本就很貴,什麼叫意識形態?倒也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最典型的:契約精神、自由市場理論,像這些東西實際上都是伴隨著全球資本主義市場興起的。歐洲以前的重商主義、重農學派,它其實跟這個也是有距離的。逐漸隨著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形態不同,它伴隨以的意識形態也都會產生變化。

這樣一套所謂的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實際上在冷戰以後,就完全達到了巔峰。但它本身現在也面臨巨大的問題,主要它無法解決西方社會的這樣一種階層分化的問題。

他帶來了超富集團、精英集團跟普通勞動群眾分離的問題,因為超富集團是國際化的,是全球化,而普通老百姓他實際上仍然出不了國,這樣一種勞資關係,本來在民族資本主義這個框架裡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全球資本主義框架給它分離了,所以西方國家民粹主義興起,像特朗普這樣的政客上臺,跟這個有很大的關係,他解決不了這個事情。

就這三個層面而言,美國的確都陷入了一定程度、或者幾乎是全面的危機,但是中國在這三個層面上是不是能夠挑戰美國?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全球化視角下的中美力量對比

我個人跟大家說句實在話,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我們還要要積累很多。

第一個,經濟基礎這塊來講,這塊是我們最有希望挑戰美國的,對吧?因為我們的內需,我們的製造業都很強,但是美元結算也解決不了,是吧?基本的信用評級我們還是沒有什麼話語權。在創新高科技方面,我們的競爭力其實還是有待提高,在接近,但是不足以取代。

而在安全體系、公共安全的服務,地區和平的這樣一種支撐上,我們差得非常遠,我們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都是相對比較薄弱的,我們的一帶一路基本上還是依靠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並不提供一種所謂中心霸權的支撐。

那麼第3點,就是所謂的意識形態,中國必須得提供自己對於全球化的想象,對於全球化的一種道德支撐。我們現在講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有這方面的一點趨勢,但是實際上只是剛剛起步而已。所以我覺得說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已經完全取代美國、或者壓倒美國,這個說法過於樂觀。

如果大家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請多多留言,我們可以就這個主題把它講細一點,其實這裡面涉及的問題很多,我們可以一一來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