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究竟為了誰?

前不久,據一家德國媒體報道,歐盟多國駐華大使通過發表一份聯合署名的報告而集體發聲,對中國所倡導並積極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提出警告,認為這些建設項目優先考慮了中國企業的利益,確保中國的原材料需求得以滿足,消減自身國內過剩產能,擴大自己新的出口市場,沒有遵守公開性原則,阻礙全球自由貿易,分化歐盟,把全球化打造成為對中國自己有利的全球化,等等。簡言之,中國之所以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一切都是為了中國自己。

“一帶一路”:究竟為了誰?

2018年5月29日,在德國漢堡,塔吊將一箇中歐班列集裝箱放置在一輛卡車上。

坦率地講,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這麼大的一個倡議,而且基於這個宏大倡議的許多建設項目都已經開工建設5年時間了,出現這樣那樣的說法,完全是正常的事。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要坦然面對;然後就是要認真研究和反思:這些是否就是事實的真相?我們應該積極參與討論,弄清事實真相,以便更好地凝聚共識。

“一帶一路”倡議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秋季提出以來,已有五年時間。這期間,中國在有些國家投資建設了一些重大項目,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公路、鐵路、港口、電站、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此外,中國也與有些國家合作共建了一批產業園區(經貿合作區),啟動了一批產能合作項目;為了從資金供給方面保障這些項目的順利實施,中國除了自己全資新建了絲路基金外,還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共同創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同時中國的國有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都大幅地增加了對這些建設項目的貸款;中國政府還主動地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府和聯合國系統的許多組織進行了大量的協商與溝通,並於2017年5月在北京召開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期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也主動地啟動了許多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化、旅遊、智庫交流等項目,努力增進中國與其他國家非政府部門以及民眾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了解。

“一帶一路”:究竟為了誰?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

五年過去了,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收集不同看法進而深刻反思的時候了,從而更好地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這項事業。

歸納而言,目前外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看法,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目前的現實情況,因此中國不僅不應該拒絕,反而應該很好地聽取這些看法,以便把這項建設事業做得更好;第二類看法,捕風捉影,歪曲事實;第三類看法,無中生有,別有用心,意在抹黑中國。

中國獨享?

對於第一類觀點,目前已經有不少說法了。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目前基本上都是中國企業在幹,其他國家的企業參與很少,是自己在“吃獨食”,這就類似於我們在上面提到的歐盟駐華大使所提出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目的並不僅僅只是為了使中國的企業得到利益,並不只是為了使中國獲得利益,如果是這樣的話,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最終中國和中國企業的利益也是沒有保障的,這是很顯然的道理。

但現實的情況確實給一些人造成了這樣的印象。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初期階段,建設的重點在於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資金需求量很大,建設週期也很長,不可預期的未來風險實際上也是很高的,中國也不是不想與其他國家政府或企業一起幹這些項目,但少有其他國家政府或其他國家的企業願意在這一階段積極進入、與中國共擔風險。因此,在這一建設階段,說中國和中國的企業就是為了“吃獨食”,就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中國企業和中國的利益,顯然是不確切的。實際情況是,在這個早期階段,中國和中國企業都是需要承擔很大的投資風險的,根本上就不願意去吃這個風險極高的“獨食”,但由於國外的企業都不願意早期進入,中國的一些國有企業就不得不以先吃這個高風險的“獨食”了。一旦一些骨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後,整個宏觀投資環境得以改善,風險也相對地比較小了,更多國家的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就會自由進入進來。中國是十分期待並積極促成這一局面的儘快出現的。

歐盟大使們的另一種說法,即保障中國對原材料需求的滿足。筆者認為這也是一個基本事實,但這是建立在國際市場公平交易基礎上的公平交易,而不是像以前有些國家那樣,通過殖民別國的方式攫取別國的原材料,因此中國的做法無可厚非。而且基於平等基礎上的公平市場交易,不僅對中國有好處,而且對其他原材料出口國也是有好處的,譬如說中國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進口石油、天然氣,從阿根廷進口玉米,從巴西、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等,對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很有好處的。至於擴大中國出口市場的說法,也是基本事實,但道理與上面所說的進口的情況是一樣的,也是在平等合作基礎上的公平交易,中國與相關國家都是基於世界通行的貿易規則在做生意,沒有強制性,無可非議。

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那就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來消減自己的過剩產能。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通過與一些工業化發展水平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後,中國的有些企業就將部分產能放在合作伙伴國家生產了,自然就減少了這些企業在中國繼續增加產能的可能性,同時也有利於促進合作伙伴國的工業化發展,一舉兩得,互利共贏。即便有些產能對於中國來說確實是過剩的,譬如說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但隨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修公路鐵路、架橋樑、建港口等都需要大量的鋼筋、水泥、玻璃等產品,因此對於這些國家而言,中國在有需求的國家合作生產這些產品,應該也是也是共同受益的好事。

阻礙自由貿易?

對於第二類觀點,我們認為是一些捕風捉影,歪曲事實的觀點。譬如說歐盟大使們所謂的中國通過建設“一帶一路”而阻礙自由貿易的說法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因為這一說法不僅與基本事實嚴重地不相符,而且是嚴重地歪曲了事實。正好相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通過加強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電信、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更加便利、更加自由的國際貿易創造基礎條件。目前,全球貨物貿易超過70%是通過海運完成的,大約20%左右是通過陸上運輸完成,5%左右由航空運輸完成。因此,中國把建設好全球更好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正是為了促進全球自由貿易,何來阻礙自由貿易之說呢?至於中國也倡導建設電信基礎設施網絡,是考慮到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的未來趨勢所提議的,以便提早佈局,贏得主動。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說法,就是說中國推行“一帶一路”建設,是在搞所謂的“債權帝國主義”。這是由印度學者布拉馬·切拉尼提出的。他認為,中國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大量的低息貸款,人為地製造“債務陷阱”,然後迫使一些無法償債的國家被動地出賣本國的優質資產,藉此牟利。這一說法也得到了部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媒體的追捧。

很明顯,這也是一個捕風捉影、歪曲事實的說法。大家都知道,許多“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融資大多出自中國的金融機構,有不少國家確實因此而從中國金融機構借錢,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中國就是想製造“債務陷阱”而從中漁利呢?這就缺乏事實依據了,甚至完全是憑空捏造的。因為中國在實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時,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既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也不做凌駕於人之上的強買強賣生意,還不謀求輸出中國模式,更沒有顛覆任何國家政府的想法。因此完全沒有強制性,都是自願合作的平等選擇。

“一帶一路”:究竟為了誰?

2015年12月2日上午, 中國—老撾鐵路奠基儀式在老撾隆重舉行。

此外,中國與合作伙伴國在開展項目合作前,都會共同對項目所涉及到的債務可持續性、經濟效應、社會發展等進行精細的評估,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大的風險。而且,中國往往是針對不同的國家提出不同的應對方案,努力降低合作國的債務負擔。以中(國)老(撾)鐵路項目為例,該項目預計總投資70億美元,中老兩國按照70%和30%的股份比例合資建設,這就意味著老撾必須出資21億美元。老撾沒有能力拿出這部分資金,於是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了30年期低息貸款,最後計算下來,老撾每年也只需要還款不到一億美元。雙方論證後的結論是可行的。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老撾還是沒有能力償還的話,那就通過向中國提供鉀鹼來償還。很顯然,對於老撾和中國而言,鉀鹼都不是什麼特別珍貴的物質,而且是在雙方平等互利基礎上達成的合作意向,不存在誰強迫誰的問題。

分化歐盟?

第三類觀點,就更是離譜了。完全是無中生有,別有用心。譬如說,歐盟大使們提到的關於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來分化歐盟的觀點和把全球化打造成為僅僅只是對中國自己有利的全球化的觀點,都屬於這一類。

大家知道,中國一直都十分堅定地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在這一過程中,基於中國加強與歐洲之間建立更加密切的經貿合作的強烈需求,中國和有的歐洲國家需要在港口和鐵路建設方面加強合作,共同建設,這有利於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當然這也有利於推進歐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是互利共贏的大好事。怎麼能說這是分化歐盟呢?這樣的說法是很不負責任的!

至於中國積極推進全球化的目的性問題,筆者的看法是,既是為了中國發展得更好,也是為了世界發展得更好,尤其是為了儘快地幫助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儘快地啟動發展進程。

為了避免與其他國家產生矛盾和衝突,中國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提出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二是明確地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裡當然包括了中國,但也包括了其他國家。三是努力多做增量,力爭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譬如說,與其他國家合力新建了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供給;中國還建立了國際發展知識中心,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經驗。

還有人認為,中國目前積極地推進全球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一種威脅,因此應大力地抵制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有一半是對的,那就是中國積極推進全球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擴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但是積極的影響力,不是消極的影響力。積極的影響力主要包括促進世界經濟進一步的可持續增長,致力於建設一個沒有絕對貧困的世界,努力推進目前不太好的全球化轉型升級到一個更好的全球化,改善目前不太好的全球治理體系,維護世界合作,最終促進全球的共同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發揮以上積極影響力,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那些說中國的影響力擴大後就會是一種威脅的說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