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溼–女性的大敵


說起「溼熱」,大家耳熟能詳。而其實現代人,為寒溼所困的比例更多,尤其是女性。


寒溼–女性的大敵


寒溼困於上焦,容易有肩頸重墜痠痛,頭目昏重;困於中焦,可出現胃脹,胃氣多,甚至反胃,易有胃腩,大便溏薄;困於下焦,則會有痛經,白帶量多,陰癢,也是引起不孕和流產的重要元兇。


那麼,寒溼從何而來?


外環境上,香港各處的冷氣強勁,如果穿衣單薄,尤其是露背裝、露臍裝、短裙、短褲,極其容易受寒邪入侵。內環境上,生冷凍飲、雪糕、涼茶、菜湯瓜湯、過量的水果,損傷脾陽,以致體內水溼內盛。寒與溼相結,膠著、粘滯,纏綿難去。需要有元氣去驅趕,更需要有溫通的力量去化解。


元氣來源於飲食,五穀為本,米氣是提供元氣的主要原材料,否則即使服用補益藥材也難奏效。現代女性,不少視「米飯」為肥胖的來源,殊不知肥胖的罪魁禍首是「寒溼內困」,需要有一定的「米氣」帶來元氣,才可有能量驅趕寒溼,瘦身輕盈。


寒溼為陰邪,需要溫通的力量來化解。而陽光是最直接,療效最好、見效最快的免費助陽藥。現代人早出晚歸,難見陽光。女性尤其怕曬出現面斑、怕曬黑;其實可找面部背光之處或戴帽遮面,背部充分曬到即可。或是製作簡單藥包外敷腹部,對驅除中下焦寒溼亦有良效------用粗鹽1斤,加入花椒及生薑各1兩,於鐵鍋內炒熱後用布袋包住,睡前隔內層衣服外敷腹部,20分鐘左右,次日可倒出內容物,再次炒熱,重複使用。亦可置於頸肩部驅散上焦寒溼。


艾灸亦是驅散寒溼的好方法。可以根據寒溼侵襲的部位選擇相應的穴位:上焦的寒溼可選用大椎穴;中焦的寒溼選用中脘穴或神闕穴(即肚臍位);下焦的寒溼選用關元穴及命門穴。每個穴位每次艾灸30分鐘左右。晝為陽夜為陰,艾灸為助陽的措施,宜日間操作。艾灸後注意避風避寒,間隔兩小時後方可沖涼。


若能在生活中注意飲食均衡,五穀為本,避免過於寒涼清熱之品,衣著上注意頸部、腹腰部及下肢的保暖,多接觸陽光,輕者藉助中藥包外敷,堅持一段時間,有望減輕體內寒溼,令身體爽利輕鬆。若症狀纏綿反覆,則需要服用相關中藥以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