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同哀3分鐘後,我給女兒寫了一份特殊的問卷

文 | 胖爸爸

早上,我們三個人不約而同設置了鬧鐘,唯恐睡到自然醒。起來後,簡單吃了早餐(老家習俗不能空口祭祀),穿戴整齊,打開電視,等到十點,與全國人民一起,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三分鐘。


儀式結束之後,我說,面朝老家的方向,再默哀三分鐘吧!母親去世多年,這是我第一次不能到墓地向她致敬。


人至中年,早已發現,儀式再隆重,也有時限。承載厚重情感的,其實是準備儀式的過程。儀式過後,既有情緒宣洩的快感,亦有載體消失的空洞。


拿什麼填補這種空洞呢?


絢爛的生命。

舉國同哀3分鐘後,我給女兒寫了一份特殊的問卷


為了避免儀式感之後的空洞感,今天,我做了點不一樣的,給安安寫了一份特殊的問卷,現在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問:今天是什麼日子?

參考答案:清明節。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智慧的民族,因為我們是用陰陽合曆紀年的。比如,我們的文化中,有二十四個節氣,看上去農曆屬性很強,其實,這些節日又是依託於公曆紀年的。比如清明節,通常在公曆的4月4日-6日之間。


這一天,人們通常會集體祭祀先人,是為家族之禮。小時候總聽說,“誰誰家有好事,是祖墳冒青煙了”,長大後才知道,“青煙”不是無端來的。“祖墳冒青煙”,證明這是一個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家族,也是一個尚祖重禮的家族,這樣的原生家族,又怎麼會不事事順遂英才輩出?

問:今年的清明和往年有什麼不一樣?

參考答案:全國哀悼。


今年的清明節,確實和往年都不一樣。首先,我們沒有回老家,祭祀先人,而是採取了在家中默哀的方式替代。更加不同的是,我們還和全國人民一同默哀了三分鐘。


這都是因為這場人類史上並不多見的傳染病——新冠肺炎。我們哀悼的那些人,在這場抗疫戰爭中不幸去世或者犧牲。我們雖然不在前線,卻也不是戰爭的旁觀者,所以這個小長假,需要留守北京。

問:為什麼要下半旗?怎麼下半旗?今天怎麼降旗?

參考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四條規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誌哀: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四)對世界和平或者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發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誌哀。


下半旗,並不是將國旗降至旗杆的一半處,也不是直接把國旗升至旗杆的一半處。


《國旗法》規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杆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


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再降下。


問題:什麼是誌哀?和致哀有什麼不同?

答案:《現代漢語詞典》。


《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誌哀”的解釋是:用某種方式表達哀悼。靜默誌哀,降半旗誌哀。


《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致哀”的解釋是:對死者表示哀悼,向死難烈士致哀。


有什麼不同?核心內涵都是哀悼,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既然是兩個不同的詞語,那麼肯定有所不同。


哀的意思是相同的,區別在於zhi這個字。


前者為志,從心,古漢語的“志”字,左邊還有個言字旁。把這些信息結合起來理解,志的意思是,用包括言語文字等方式,把一些重要的內容記錄下來,記到哪裡去呢?

記在心裡。細細品味,這其實有一個號召的意味在裡面,所以,通常這個詞語,帶有集體行動的意思。把哀傷記在心裡,永遠懷念。


後者為致,從至,有到達,送達之意,可以理解為一種情感的傳遞,側重於這個行動,和致敬,致謝,大體意思差不多。


這樣的咬文嚼字,既是語文學習的難題,當然也是漢語的魅力。


問題:為什麼要哀悼不認識的人?

參考答案:共情。


那些逝去的同胞,雖然和我們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是,既然都生在種花家,同為中國人,彼此之間就都不是孤立的。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是一個人的素養,也是使命。


那些犧牲的烈士,雖然不是直接為救治我們而犧牲,卻直接的保護了我們。正是因為他們逆向而行,拼死抗爭,才讓主戰區之外的我們,免於直面病魔的威脅。就像毛主席說的,他們是為了大多數人而死的,他們的死重於泰山。我們要向他們致敬,不只是這一天,這一年,而是永遠。


問題:烈士都有誰?為什麼只聽說過李文亮的名字?

參考答案:人心。


清明節前夕,國務院公佈了首批防疫一線烈士名單,共14名。既然是首批,就一定有後續。事實上,截止到目前,抗疫殉職的醫護人員已經高達388名,這其中,就包括大人們前一段時間討論過的李文亮醫生。


因為李醫生的逆聲和逆行,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但是,古往今來,其實,有很多烈士和英雄,做出了巨大貢獻,卻不曾聞名於世,有很多人,甚至無名無姓。


這世界上,最無聊的事,就是為烈士和英雄排序。他們存在於我們心中的,不是姓名,而是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行動。


問題:默哀之後,還能做些什麼?

這道題沒有參考答案。


看上去,好像做不了什麼了。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雖然那些犧牲英烈和去世同胞的家人,要用很長時間來消化親人離世的悲痛,但是用不了多久,抖音中哈哈哈哈哈的魔性笑聲,又將再度刷屏……


這是歲月的無情,也是人之常情。每一次祭奠,每一場儀式之後,都是為了更好的生。


但是,這一場全民哀悼,這一次抗疫戰爭,卻註定不會悄然無聲。


因為大難以後,哀悼之後,我們終將:


對自然多一份敬畏,

對職業多一份尊重,

對國家多一份信任,

對同胞多一份共情,

對說真話做實事多一份力量和堅定。


或許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舉國同哀的三分鐘。

或許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為國捐軀的英雄。

或許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歷經磨難依然欣欣向榮。

或許這樣,我們才能明瞭:

眾生為我,我為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