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同哀3分钟后,我给女儿写了一份特殊的问卷

文 | 胖爸爸

早上,我们三个人不约而同设置了闹钟,唯恐睡到自然醒。起来后,简单吃了早餐(老家习俗不能空口祭祀),穿戴整齐,打开电视,等到十点,与全国人民一起,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三分钟。


仪式结束之后,我说,面朝老家的方向,再默哀三分钟吧!母亲去世多年,这是我第一次不能到墓地向她致敬。


人至中年,早已发现,仪式再隆重,也有时限。承载厚重情感的,其实是准备仪式的过程。仪式过后,既有情绪宣泄的快感,亦有载体消失的空洞。


拿什么填补这种空洞呢?


绚烂的生命。

举国同哀3分钟后,我给女儿写了一份特殊的问卷


为了避免仪式感之后的空洞感,今天,我做了点不一样的,给安安写了一份特殊的问卷,现在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问:今天是什么日子?

参考答案:清明节。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民族,因为我们是用阴阳合历纪年的。比如,我们的文化中,有二十四个节气,看上去农历属性很强,其实,这些节日又是依托于公历纪年的。比如清明节,通常在公历的4月4日-6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集体祭祀先人,是为家族之礼。小时候总听说,“谁谁家有好事,是祖坟冒青烟了”,长大后才知道,“青烟”不是无端来的。“祖坟冒青烟”,证明这是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家族,也是一个尚祖重礼的家族,这样的原生家族,又怎么会不事事顺遂英才辈出?

问:今年的清明和往年有什么不一样?

参考答案:全国哀悼。


今年的清明节,确实和往年都不一样。首先,我们没有回老家,祭祀先人,而是采取了在家中默哀的方式替代。更加不同的是,我们还和全国人民一同默哀了三分钟。


这都是因为这场人类史上并不多见的传染病——新冠肺炎。我们哀悼的那些人,在这场抗疫战争中不幸去世或者牺牲。我们虽然不在前线,却也不是战争的旁观者,所以这个小长假,需要留守北京。

问:为什么要下半旗?怎么下半旗?今天怎么降旗?

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志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四)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


下半旗,并不是将国旗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


《国旗法》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


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


问题:什么是志哀?和致哀有什么不同?

答案:《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志哀”的解释是:用某种方式表达哀悼。静默志哀,降半旗志哀。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致哀”的解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向死难烈士致哀。


有什么不同?核心内涵都是哀悼,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既然是两个不同的词语,那么肯定有所不同。


哀的意思是相同的,区别在于zhi这个字。


前者为志,从心,古汉语的“志”字,左边还有个言字旁。把这些信息结合起来理解,志的意思是,用包括言语文字等方式,把一些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记到哪里去呢?

记在心里。细细品味,这其实有一个号召的意味在里面,所以,通常这个词语,带有集体行动的意思。把哀伤记在心里,永远怀念。


后者为致,从至,有到达,送达之意,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的传递,侧重于这个行动,和致敬,致谢,大体意思差不多。


这样的咬文嚼字,既是语文学习的难题,当然也是汉语的魅力。


问题:为什么要哀悼不认识的人?

参考答案:共情。


那些逝去的同胞,虽然和我们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既然都生在种花家,同为中国人,彼此之间就都不是孤立的。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一个人的素养,也是使命。


那些牺牲的烈士,虽然不是直接为救治我们而牺牲,却直接的保护了我们。正是因为他们逆向而行,拼死抗争,才让主战区之外的我们,免于直面病魔的威胁。就像毛主席说的,他们是为了大多数人而死的,他们的死重于泰山。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不只是这一天,这一年,而是永远。


问题:烈士都有谁?为什么只听说过李文亮的名字?

参考答案:人心。


清明节前夕,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防疫一线烈士名单,共14名。既然是首批,就一定有后续。事实上,截止到目前,抗疫殉职的医护人员已经高达388名,这其中,就包括大人们前一段时间讨论过的李文亮医生。


因为李医生的逆声和逆行,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但是,古往今来,其实,有很多烈士和英雄,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不曾闻名于世,有很多人,甚至无名无姓。


这世界上,最无聊的事,就是为烈士和英雄排序。他们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不是姓名,而是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行动。


问题:默哀之后,还能做些什么?

这道题没有参考答案。


看上去,好像做不了什么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虽然那些牺牲英烈和去世同胞的家人,要用很长时间来消化亲人离世的悲痛,但是用不了多久,抖音中哈哈哈哈哈的魔性笑声,又将再度刷屏……


这是岁月的无情,也是人之常情。每一次祭奠,每一场仪式之后,都是为了更好的生。


但是,这一场全民哀悼,这一次抗疫战争,却注定不会悄然无声。


因为大难以后,哀悼之后,我们终将:


对自然多一份敬畏,

对职业多一份尊重,

对国家多一份信任,

对同胞多一份共情,

对说真话做实事多一份力量和坚定。


或许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举国同哀的三分钟。

或许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为国捐躯的英雄。

或许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历经磨难依然欣欣向荣。

或许这样,我们才能明了:

众生为我,我为众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