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

清明時節雨紛紛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

清明是一個節氣


傳統習俗與活動


清明正值溫潤暮春,萬物復甦,因此從古至今都主張戶外活動。經歷數千年曆史,清明的習俗與活動與時俱進地傳承著:禁火、踢蹴鞠、打馬球等已逐漸少見,而掃墓、踏青仍在推崇。


掃墓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是清明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有此風俗。在溫潤的春日裡,既表達了對先人尊敬,也給繁忙的現代人一個放慢節奏、齊聚一堂的機會。


插柳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古時插柳更多為了紀念古人或辟邪祈福,而今插柳可謂既風雅又愉悅的活動。柳樹生命力強,在溫潤的暮春,隨性插入泥土就能插柳成蔭,確實是老少咸宜的假日好節目。


踏青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花海莫過於暮春不容錯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雅緻的玉蘭、山茶花,豔麗的牡丹、鬱金香,還有“親民”的油菜花,踏青遊園賞花,是情侶浪漫或親子時光的最佳選擇。


放風箏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當風箏飛上藍天后要剪斷牽線,任其隨風飄走寓意除病消災、迎來好運。清明放風箏,夜裡比白天更有意思:在風箏下掛上彩色的小燈籠,閃爍如繁星照亮漆黑夜空。

飲食習俗大不同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做法是用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現在店裡做青團,有的採用漿麥草,有的採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當作春遊小吃。

清明粄(bǎn)是清明節必備的傳統小食,就是一種由大米、糯米粉或者木薯粉等做成的一種小吃,類似於糕點。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麴草)粄”、“苧葉粄”等。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清明粄廣泛流行於江浙、客家、閩南及潮汕、廣府地區。各種粄的製作方法及相關習俗大同小異,主要有甜餡或鹹餡。江浙一帶通常包入豆沙餡或其他甜餡製成團狀;而客家人一般將艾粄壓成扁圓狀,甜味為主;江西地區喜歡裹肉餡並且捏成餃子形。

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於閩菜系。福建泰寧縣民間每年在傳統的"春社"這一天,農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暖菇包的皮,由暖菇摻和在普通粳米的米漿裡製作成。暖菇,學名叫鼠麴草,初春生長於田野,性味甘,早春採摘後洗淨曬乾,芳香撲鼻,有化痰止咳及強腎益筋之功效般有兩種,一種是菜餡,通常是由臘肉、春筍、香菇等混炒組成;另一種是甜餡,主要原料是紅米豆、紅糖。在形狀上,菜餡做成長形,甜餡的做成圓形,以便區分。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sǎn)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春秋戰國時期,為紀念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新中國成立後,寒食節逐步與清明節融合在一天,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饊子也繼續流傳下來。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是山西省清明節傳統美食。子推饃一個重約一斤,用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工具,以及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製出“子推饃”,裡面包著雞蛋或紅棗,上面捏製有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用旺火蒸出。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麵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清明吃雞蛋,源於古代的上祀節。昔日,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裡,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這其中也寄寓著人們對於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民間有一種說法,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墓上,象徵“脫殼”,預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能出人頭地。

有些地方還有“撞雞蛋”的習俗,是孩子們的最愛。大家拿著雞蛋逐一碰撞,看誰的雞蛋硬,圖個好彩頭。


清明飲食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清明時期飲食方面,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適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時節,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予以避免。"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慾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適度,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清明時節飲食宜溫,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清明時期還適合進食地瓜、白菜、蘿蔔、芋頭等食品溫胃祛溼,也適宜多吃。另外,清明節氣中,不宜進食筍、雞等,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


清明養生需注意"六不"


不靜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春季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升發,人體應順應這一自然特點而注重養陽。養陽的關鍵是“動”,切忌“靜”!建議大家在這個時節積極參與戶外活動,加強體育鍛煉,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春練不宜過早,應等太陽昇起後再外出鍛鍊,而且鍛鍊前最好喝些熱水、溫牛奶等熱飲,並儘量選擇舒緩柔和的運動形式,如太極拳等。


不溼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居室每天中午都應該開窗通風,被褥和衣服要保持乾燥透氣。春季應儘量穿著純棉的寬鬆衣服,可避免發生溼疹。另外,不要在潮溼的場地進行鍛鍊,運動出汗後一定要及時擦乾。

記得開窗通風噢~


不凍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春季氣候忽冷忽熱,大家應遵循“春捂”之說,不宜馬上脫下厚的外套,換裝時也應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先把上衣減掉一些,褲子可晚一些減,下身寧熱勿冷,以助養陽氣。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老年人及有痛經史的年輕女性,初春時要儘量保持身體“不凍不寒”。


不酸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春季在飲食方面應“省酸增甘”,因為春天本來就容易肝陽上亢,如果再吃酸性食物,則容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而肝旺容易損傷脾胃,所以,春季飲食忌酸,應儘量少吃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酸性食物,多食用甘溫補脾之品,如山藥、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


不怒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春季是肝陽亢盛之時,情緒容易急躁,因此應儘量做到心胸開闊,身心和諧。情志抑鬱會導致肝氣鬱滯,也使機體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保持好心情哦~


不妄

二十四節氣養生 | 清明

老年人本來陽氣就相對不足,而春天正是養陽的大好時機,如情慾妄動而房事較頻,則會傷精耗氣,進一步損傷陽氣,因此建議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在春天應適當節制。


清明起居當


“夜臥早起,以使志生”

人們總認為春分一過就正式進入春天了,故民間常有“俏春寒”之說。其實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看,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一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平均值)高於10℃,才表示進入春天。每年清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都會上升到12℃以上。可以這麼說,清明到了,春天才真正來了。

關於春季養生,《黃帝內經·素問》的“四氣調神大論”中曾說: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髮的規律,人們應當晚睡一點、早起一些,並舒緩形體,以使神志隨著春氣而舒暢怡然,這是養生的自然法則,違背了就會傷肝。當然,這裡說的晚睡,並不是讓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雞早”,而是相對於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適當地晚睡早起更能讓人神清氣爽。此外,早上7點到9點是辰時,胃經最旺,可以在此時起床並進食。


清明艾灸


清明是養生的重要節氣,一方面氣溫漸升,需要適當減少衣物;另一方面,在祭祀的環境之下,要注意消極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清明的灸療宜陰陽平調,清明養生在清明之際體內肝氣最旺盛,如果肝氣過旺,則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時還會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而這段時間是高血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需要大家對其重視起來。

若這時出現乏累困頓,說明體內陽氣不足,無法與自然統一,此時天地間乃陰陽轉換的關鍵時刻,我們要疏通調整肝膽經助陽升發,保證體內陽氣充足不被邪氣所傷,清明節為鬼節,這時多灸艾灸,已驅陰氣而扶正氣,選擇助陽升發之要穴譬如:期門、足三里、肝膽俞、會陰穴等,多吃種子類食物,能發芽的食物以應春氣萬物生髮之性。

“節氣灸”是在特定的時令節氣,選擇具有強壯作用的腧穴進行艾灸,以溫壯元陽,激發經氣,調動機體潛能,提高機體抗病與應變能力。

春季多雨,不僅空氣溼度大,人體內的溼氣也很大,如果身體內溼氣淤積,就會誘發風溼、關節炎、腸胃病、皮膚問題等各類疾病。市民在節氣時根據各人體質採用隔姜灸、附子餅灸、隔鹽灸、懸灸等“節氣灸”可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節氣灸”是根據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在特定的時令節氣,選擇具有強壯作用的腧穴進行艾灸,以溫壯元陽,激發經氣,調動機體潛能,提高機體抗病與應變能力,有助於防病保健。風為春天的主氣,風邪可以引發感冒、蕁麻疹等多種疾病,艾灸膈俞、曲池、合谷則可預防感冒、皮膚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