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說從明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了

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涂澤民上書明穆宗,"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私販指走私商,公販指合法商人),明穆宗順水推舟,開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處口岸,史稱"隆慶開關"。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再次迅速興起。但是這項政策只開放了一處口岸,而且只允許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對外貿易,並且仍禁止對日貿易。

不要再說從明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了

作為開放海禁之地,月港便於明朝官吏設卡盤驗和管理,其最終期望達到"有漢之威遠而師餉不內耗,有唐宋之通貨而情況不外洩"的目的。

月港開放是妥協的產物,此舉也是明政府對原來月港海上走私貿易的被迫承認。

從1530年月港由海防機構安邊館管理,到1551年明政府在月港建立靖海館,再到1563年譚綸將靖海館改為海防館,儘管海防機構不斷升級,海防力量逐漸增強,但月港的走私活動並未減弱。

1567年,明朝用開放和置縣兩手,加碼對月港走私的防治。從此時到明朝滅亡,月港都是明朝唯一存在的合法的民間出海通商港口。

中國大陸學者王裕巽經過分析認為,從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的七十多年間,海外流入大

不要再說從明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了

明國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並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隆慶開關使得歐洲人在美洲開採到的"廉價"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這一方面使白銀成為中國的流通貨幣,另一方面使中國不必再因擔心貴金屬外流而限制對外貿易,但也為明朝覆亡埋下了隱患。當白銀過量流入中國致使物貴銀賤(通貨膨脹)後,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動力開始下降,1630年以後出現了白銀流入不足的問題,導致中國迅速跌入通貨緊縮。這一問題產生了兩個災難性後果:一是百姓折成白銀的納稅負擔驟然加重,二是政府折成白銀的稅收大幅減少,前者引發農民暴動,後者削弱了政府採取軍事行動的財力,最終導致明朝在內憂外患中滅亡。

隆慶開關之後,海外大量的珍貴原材料,比如黃花梨、紫檀、象牙、犀牛角等進口到中國來,引發中國社會士大夫階層古玩雜件收藏熱。當時,部分中小型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流行用硬木代替晉唐宋元的石材製成底座,把奇石"供"起來欣賞之後,"供石"之名稱也漸漸約定俗成。

不要再說從明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了

隆慶開關是明代繼鄭和下西洋之後對外關係中又一重大事件,標誌著明朝的對外交往從官府層面轉向民間層面。曾經為官方獨佔的海外貿易逐步讓位與與之相比遠遠更具活力和發展前途的民間海外貿易。但也為明朝覆亡埋下了隱患。

有學者認為此舉使民間的走私貿易正當化,活絡的國際貿易也使中國進入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亦有學者認為,隆慶開關被認為只是一次有限的開放,目的是為了通過有限地開放,更好地貫徹海禁政策,以及穩定東南沿海的社會秩序。儘管只是在關閉的大門上開了一條小縫,民間海外貿易仍然勃興。東林黨政治人物周起元曾描述萬曆年間月港對外貿易的繁盛情景:"我穆廟(明穆宗)時除販夷之律,於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由於明代長期的閉關政策,故一旦條件允許,即使是偏僻的小港也可以成為"天子之南庫",與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興起的澳門異曲同工,一方面,海外貿易有廣闊的市場和需求;另一方面,整個明代除了朝廷指定的專門接待朝貢貿易的口岸和後期開放的唯一出洋口岸——月港,全國其他港口基本上一直保持關閉狀態。全國對外貿易的通道仍十分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