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只用了30塊就撿到大漏,還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

他是西北大學博物館的考古專家,當年他憑藉一雙慧眼,只用30塊錢的價格,從西安的文物市場將一個價值連城的漢代珍寶請了回來。


他就是賈麥明,而他撿的“大漏”就是漢代銅器鎏金銅。


考古專家只用了30塊就撿到大漏,還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


這件小巧的器物可以說是漢代絲綢業和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徵和實物見證,歷經兩千年風雨,仍帶給我們關於絲綢之路的種種珍貴歷史信息。


1984年,一位農民在陝西省石泉縣前池河水中淘金時,意外發現了一條金光燦燦的金屬“蠶”,這件文物不僅異常珍貴,而且僅此一件。


漢代珍品文物鎏金銅蠶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這件孤品文物也讓世界矚目。

不過讓人興奮的是,這件珍品不再孤獨,它的同胞兄弟再次驚豔亮相。

在西北大學博物館裡,另外一件塵封了20年之久的鎏金銅蠶重見天日。


考古專家只用了30塊就撿到大漏,還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

撿到如此珍寶,賈老師說,有巧合,當然更有一種緣分。

因為在地攤上顯得很小,一般人不太重視,不太在意。

要有眼力有經驗,就這樣,就花了30元錢就買走這件寶貝。



考古專家只用了30塊就撿到大漏,還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


而最後這件寶貝在西安大學的博物館裡,安靜的待了二十多年。前段時間,在整理庫房的時候,才在發現了它。


經過仔細研究,這個鎏金銅蠶為漢代的陪葬文物,價值連城。

其實,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於金蠶的記載。


比如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所發現“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



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也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餘雙”;


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裡“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


考古專家只用了30塊就撿到大漏,還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

▲漢代 銅鎏金蠶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而這些史傳筆記中所提到的“金蠶”究竟長什麼樣子,一直到這些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才算有了實物佐證。



考古專家只用了30塊就撿到大漏,還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半個蠶繭


這些金蠶的出土點明瞭絲綢之路證據的起源,也表明絲綢之路承接者除了智慧的國人,另一個源頭則是一隻只功不可沒、不可小覷的小小的蠶。


考古專家只用了30塊就撿到大漏,還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

▲新石器時代 絲線浙江省湖州市錢山漾新石器遺址出土


考古專家只用了30塊就撿到大漏,還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

▲18~19世紀大量手工繪畫《桑蠶圖》觀復博物館藏



但誰能料想,就是這樣小小的一條蠶,成就了偉大的絲綢之路,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象徵。


玩收藏,撿漏一事充滿誘惑,令人神往。


談到收藏之道,收藏大家馬未都表示:“不要認為一個簡單的知識就可以判斷全部,細節在不知全局的情況下非常害人,大多數人上當都是隻瞭解部分細節。”


他奉勸有意收藏的人“不踩著雷就是幸福了,千萬別想撿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