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國始於董卓終於賈詡你怎麼看?

西廂奇談


關西第一諸侯董卓,最終導致了三國亂世的到來?

三國起始於董卓亂政,是有失偏頗的,漢末亂世到來的原因多種多樣,小四今天帶您一起分析一下。

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東漢末年諸侯並起的先決條件:兵馬。靈帝后期,天下風雲突變,大賢良師張角舉兵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黃巾波及大漢十三州,漢室朝廷無力平定,制定了影響整個漢末時代的制度:州牧制。與此同時,為應對黃巾之亂靈帝亦下詔:合行州郡可自行募兵。這位諸侯兵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當黃巾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時,漢朝已經走上了滅亡之路。

黃巾之亂上初現崢嶸的英雄豪傑,也佔據了後來的半壁江山。琢郡劉備劉玄德,漢昭烈帝;東郡曹操曹孟德,魏武帝;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益州牧劉焉;太師董卓等等皆是從這裡開始,一步一步走上爭奪天下的道路。

如果說黃巾之路是一大誘因,那麼不得不提的就是後來促進漢末亂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董卓亂政。閹黨外戚爭權,引得董卓進京,獨攬大權。面對禍亂朝政的董卓,在當時仍然忠君愛國的曹操走上了討打董卓之路,而群雄討董的失敗,也大大加深了諸侯們傭兵自重的想法。漢室威嚴不在,各地藩鎮割據,相互攻伐。

所以說,董卓亂政只是漢室衰王的原因之一,王朝的更迭不僅僅是因為一兩個原因促成的。靈帝賣官鬻爵,寵信閹黨,迫害黨人;百姓紛紛起義北地張純,西北韓遂等等,從桓帝時便起義不斷,國家疲於應付。漢室滅亡實為歷史更迭的必然,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各位看官有何指教,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原創聲明:本文系小四帶您看趣事原創文章,關注我,發現更多你不曾瞭解的歷史。


小四帶您看趣事


對於三國始於董卓一說,筆者能夠理解且認同,但是說三國終於賈詡,這個筆者不能苟同,說漢室終於賈詡還能接受。

三國始於董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陽,廢少帝劉辨,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

權傾朝野,倒行逆施,胡作非為,天怒人怨。

於是,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聯軍推舉袁紹為盟主,領車騎將軍,討伐董卓。

此戰的主要參與者有十三人,分別是:

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長沙太守孫堅、奮武將軍曹操;

這些人中袁紹、袁術、孔伷、韓馥、劉岱、張邈等人的官職都是董卓獨攬朝政後封賞的,董卓本意是拉攏這些名士為己所用,沒想到事與願違。

後來董卓被孫堅打敗,逃回了長安,討董之戰結束。

諸侯討董路中各路諸侯雖然名義上是聯合作戰,但實際上都是心懷鬼胎。董卓輕易廢立皇帝,東漢皇室的威嚴蕩然無存,漢室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亂世即將到來,如何在亂世中謀取更大的利益才是這些人最關心的。

他們參與此戰,並不是真的要消滅董卓。而是要了解未來逐鹿天下的競爭對手,尋找日後的盟友,消耗未來對手的實力,挑起彼此的紛爭,保存自身的實力,這些才是諸侯會盟的目的。而曹操和孫堅由於地位低下,所以才會格格不入,與各諸侯的行徑大相徑庭。

此戰後,各諸侯之間矛盾激化,到處都是割據勢力,而由於朝廷被董卓控制,諸侯混戰無人約束,東漢末年進入群雄逐鹿的時期,直至曹、劉、孫最終勝出,建立三國。

所以說三國始於董卓,就是因為,董卓幾乎摧毀了漢室的權威,自他之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朝廷政令無人遵從,東漢王朝進入無政府狀態,名存實亡。

三國終於賈詡

賈詡作為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由於個人能力的出色確實對很多歷史事件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但是說他終結了三國時代,就有點言重了。

賈詡死於公元223年,此時是曹丕為帝,三國時代才剛剛開始,距離三國時代結束還有50多年的時間,而且此時三國實力相對平衡,孫劉聯盟,共抗曹魏,此時的曹魏並沒有實力消滅蜀、吳,一統天下。

筆者認為,賈詡不是終結了三國,而是開啟了三國時代。

曹操晚年因為繼承人的問題,舉棋不定。曹丕為此曾經向賈詡請教,賈詡教他戒驕戒躁,孝字為先,勤勉學習,踏實工作即可。曹操也曾問詢賈詡關於立嗣的看法,賈詡只說了袁紹和劉表兩個名字(此二人都是廢長立幼,導致政權瓦解),曹操瞬間醒悟,當年就立曹丕為繼承人。後來曹丕繼位後,對賈詡感恩戴德,封賞無數。

曹丕繼位後不久,就逼迫漢獻帝禪讓,建立魏國,之後劉備、孫權相繼稱帝,三國時代開啟。

綜上所述,曹丕是在賈詡的幫助下,得以執掌曹魏大權,而曹丕又是漢室的終結者和三國時代的開創者,所以可以說是賈詡促成了這一切。

至於三國的終結者是誰,那當然非司馬懿及其兩個寶貝兒子莫屬。是他們父子三人徹底摧毀了曹魏的統治,消滅了蜀國,並促成了西晉的建立和東吳的覆滅。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這些人物也頗受爭議,東漢末年這個人一個建議,開啟了三國曆史!古代和現代人對於他的評價很不同。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說起三國的謀士,很多朋友能夠想起很多名字,比如諸葛亮、賈詡、郭嘉、程昱、荀彧、魯肅等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在三國第一謀士這個稱號的歸屬上,很多朋友的意見可能不一致,畢竟每個人的喜好和評價標註不一,儘管如此,很多人對於賈詡的智謀還是非常認可的。

image.png

  《三國演義》中有個印象深刻的情節,那就是劉備在跟關羽、張飛認識的時候,曾哭著說自己一把年紀了還一事無成,而劉備出道的時候已經27歲了,在現代也是有些晚的,更不要說在當時了,而賈詡出道的時候已經45歲了,如果按照劉備的感嘆,賈詡豈不是不用活了,都已經不惑之年了才出道,不過賈詡並沒有氣餒,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

  賈詡的角色總是在C位

  賈詡最初出山的時候跟隨的是董卓,對於董卓這個人,賈詡應該是沒有什麼好印象的,因此賈詡縱有天才,他也韜光養晦,並沒有讓求賢若渴的董卓發現,在追隨董卓期間,賈詡並未獻上任何一個計策。

  有朋友說,你這個說法不對,董卓死了以後,賈詡曾經建議李傕、郭汜殺回長安,為董卓報仇,而且他們真的這樣做了,開啟了三國的潘多拉盒子,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如果賈詡真的是認可董卓的,不會不出一個計策的,只要有賈詡出謀劃策,董卓也不會死,賈詡之所以勸李傕、郭汜打回長安,主要是為了自保。

image.png

  董卓當政期間,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強迫一批人為自己服務,而這批人在董卓死後,遭到了王允的清算,也就是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都殺掉,賈詡是不可能回西涼的,因此借李傕、郭汜之手打破這個僵局,但是卻打開了三國的潘多拉,這或許是賈詡也沒想到的,也證明了賈詡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C位出道。

  賈詡的第二次出手則是為張繡出謀劃策,這次的出謀劃策也足以改變歷史,張繡反叛了曹操,殺死了曹操最喜歡的大兒子曹昂,當然還有愛將典韋,試想一下,這兩個人如果沒死,會不會對三國的走向產生更大的影響。

  雖然幹了這麼件大事,但是賈詡後續還是勸張繡投降了曹操,並且張繡也沒有性命之憂,而賈詡自然也就成為曹操的謀士,跟隨曹操之後,賈詡幹了四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官渡之戰的出謀劃策,在眾人都不看好曹操的時候,賈詡卻非常淡定的跟曹操說,袁紹撐不了多久,曹公抓住機會便可取勝,果然如賈詡所說,曹操以少勝多,消滅了袁紹。

  第二件事情就是給曹操獻離間計,離間韓遂和馬超,使得戰爭還沒開打,已經產生了內亂,曹操適時出擊,打敗關中聯軍,可以說賈詡出的計謀可以說非常的到位,洞悉人心,直擊問題的要害。

  第三件事就是定下曹操的世子之位,三國的電視劇太對了,對於曹植和曹丕爭奪世子之位的事情耳熟能詳,當然最終勝出的是曹丕,這其中也有賈詡的功勞,鑑於賈詡的智謀,曹丕曾經問計於賈詡,賈詡沒有給曹丕出什麼主意,只是建議曹丕磨鍊自己的心性,不違背孝道就行了,曹丕也聽從賈詡的意見,採取了不爭是爭的態度。

  曹操也曾經詢問賈詡對於世子的建議,賈詡的做法更加聰明,賈詡閉口不答,當曹操追問的時候,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曹操哈哈大笑,在當年立曹丕為世子。

image.png

  第四件事情就是退隱,賈詡是中途加入曹操的陣營的,有張繡事件在前,曹操對賈詡並不能推心置腹,雖然很多事情上曹操會問計於賈詡,卻並不是曹操的心腹,跟其他四個謀士不能比,於是賈詡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曹丕當上魏王也是如此,賈詡最終安度晚年,可以算得上三國謀士中的楷模了。

  假如沒有賈詡,三國會怎麼樣?

  前文說到,賈詡勸李傕、郭汜殺回長安,固然是為了自保,但也同時開啟了三國這個潘多拉盒子,其實董卓死後,東漢的局勢還沒有壞到軍閥可以自立的階段,當時的曹操還想做一個能臣,而漢獻帝也是非常具有才幹的一個人,皇帝也是還有部分權威的,後續可能權臣依然會存在,漢獻帝有時間去運籌帷幄,漢獻帝還是當時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這個名頭不靠任何人扶助,東漢也不至於會四分五裂。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性質可就完全變了,到了許都,漢獻帝的權威,衣食住行都靠的是曹操。

  在《裴松之注三國志》,對於賈詡的蝴蝶效應也給出過精準的評價:

  臣松之以為傳稱“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則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裴松之對於賈詡給李傕、郭汜出主意這件事情的評價非常到位,就是賈詡的這個勸說,才拉開了三國的大幕,可以說三國發生的一切都是從賈詡的這次勸說開始的,而賈詡這也是第一次出謀劃策,便決定了東漢的命運。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賈詡就沒有三國,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和現代人對於賈詡的評價很不同,古人評價賈詡多讚歎他的謀略,現代人也是如此,而賈詡對於國家的貢獻都是持否定態度的,現代人由於是一個綜合的歷史觀,因此關注的也多是賈詡的計謀,往往就忽略掉賈詡的不經意的勸說,開啟了三國的歷史,而賈詡近乎妖的謀略也讓他在三國中有一席之地,最後還位列三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