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自古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劉備說:“人年五十,不稱夭壽”。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可見,五十歲,見多不怪,處變不驚,確是百年人生最重要的分水嶺。

五十歲的人,經歷了兒時的嬉戲,少年的輕狂,青年時期的戀愛結婚,擇業生子,半輩子的社會交往,個個都錘鍊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五十歲的人雖然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山大,不可能人人都活成林志穎一樣的不老神話。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但50歲左右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每年的陽春三月,既是萬物吐故納新、春和景明的踏青時節,也會迎來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清明節。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之文化遺產名錄。

在當地的民俗中,清明節前前後後可是有著好多的說道了。

清明節在當地農村的習俗中有“前三、後四”之說,意思是清明節的前三天與後四天大概一週左右的時間,是祭祖活動的集中時間段,沒有很特別的事情大家都儘量不出遠門,不亂走動,不洗衣服,不理髮,不買鞋(邪)子等,以示對列祖列宗的無限追思與尊重,同時對自己也是一種珍愛生命、平安是福的護佑。

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傳統不見得都是“遺毒”,作為後輩人,有選擇的、科學地借鑑,總還可以理解吧。

清明節的前一天叫“一百窩”,這一天“百無禁忌”,人們大都選擇為逝去的人樹碑立傳,遷墳合葬,插柳辟邪,也會藉機為年紀大了的人修繕墓葬等,當年添了的新墳,人們一般會在“一百窩”這一天就完成了祭拜。

清明節這一天,因為是合法的公假假期,掃墓祭祖的人早早就會從四面八方趕回來,他們大都選擇上午九點至下午十五點之間這個陽光明媚、陽氣充足的時間段舉行一切的祭祀活動。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給逝去的人打掃庭院,拔除雜草,翻培新土,點上香燭,供上果品,備下紙錢,敬酒燒紙,磕頭祭拜,也不會忘記給土地公公這個守護神鄭重地備上一份禮物。

臨起身離開之前,最後的這個動作總會讓人記憶猶新:那就是把貢品還得給沒有後代的“孤魂野鬼”們四處潑散一點,嘴裡唸唸有詞“都有了,自己吃自己的,不要搶了我們家祖宗們的”,死者為大,人性的光輝此時此刻最能彰顯出來。

大家這一天一般都忌諱嬉笑歡顏,穿著鮮豔和隨意拍照等,這是對祖宗親人們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對風水學和傳統文化的一景仰吧。

在山西原平的民俗中,孩子們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在滹沱河兩岸追逐著放風箏玩,各大公園裡蕩一盪鞦韆······大人們也藉機賞一賞同川,子乾的萬畝梨花,還有那些迫不及待綻放開了的杏花、桃花等;拿一張袖珍小鐵鍬,挑一溜翠綠的小蒜,不耽誤清明節回去做垂涎欲滴的小蒜洞洞吃;順便趕一趕石鼓寺的傳統古廟會(只是今年疫情管控,不似往年),熱鬧非凡;附耳趴到地面,聽一聽“風吹石鼓”,攀登一下雄偉壯麗的天涯山,不管多少歲的人,都會瞬間心曠神怡起來。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滹沱河兩岸踏青放風箏的親友天團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含苞待放、充滿希望的春天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花在景中,人在畫中,運氣握在手中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翻山越嶺來賞花,還遇到了一群潔白的發財羊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呀!偌大的獨頭小蒜,驚喜到了五臟六腑,有木有?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踏青、賞梨花、袖珍小鐵鍬挑小蒜,清明節之靚麗一景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野生小蒜,山西原平同川、子幹一帶鋪天蓋地地、鬱鬱蔥蔥地生長著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小蒜洞洞,色香味美,清明節之“舌尖上的中國”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風吹石鼓,乃原平天涯山、石鼓寺之代表性神話


2020年以來,各國新冠疫情蔓延的這個清明節,大家更希望疫病與晦氣趕快放飛走,陰氣隨著自然節氣“清明”快速衰敗下去,陽氣自然而然地升騰起來,這恐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了。

在我們緬懷祖先,緬懷革命先烈,緬懷那些為祖國為人民在疫情中、在山火中、在人類的各種災難中英勇獻身的烈士的同時,從而表達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和對親人們的思念之情,這大概就是清明節的現實意義吧。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五十歲左右的人,基本能夠坦然地面對生老病死,生命的無常與常態了,所以,他們自然而然成了清明節掃墓祭祖的中流砥柱。

前些天,又一同村發小傳來了車禍的噩耗,這已是本村第四個在意料之外逝去的老同學了,其實,十二年前,我們中專班四十歲的男同學,同樣是車禍,夫妻雙雙一起走向了天堂,追悼會那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撕心裂肺的情景,至今成了每個到場的人心中抹不去的人生彈幕了······

五十歲的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父母親人等,好一部分都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中”悄然離去了。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所以,歲月早已教會了我們:人的一生表達感情的不只有眼淚,更需要的是“逝者已矣,活著的人還得咬著後槽牙繼續前行”的堅強與韌勁。

五十歲的人,更多是代替年老體弱的父輩們去的,也同時帶著自己的兒孫小輩們,這就是一輩又一輩人手把手的自然傳承吧。

二零零五年九月十九,我們送別了善良一生的86歲的奶奶,一輩子不好吱聲、沉默寡言的父親第一次嚎啕大哭,他說:“這下再也沒有媽媽了。”

十五年後,奶奶的英靈護佑著我們全家,讓楊家將的後人們枝繁葉茂。我覺得冥冥之中,總有一股力量在感召著:做人把守德行,一切努力向前看,就一定會走得穩健,走得更遠,走出時代的笑容。

五十歲的人,慣看了太多的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的深刻內涵了。


50歲的人,慣看秋月春風,更能讀懂清明節

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祝願每一個炎黃子孫清明節平安!一生平安!不負春光,永遠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