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後網購的尷尬

50、60後網購的尷尬

隨著我國向老齡化社會的不斷邁進,“銀髮經濟”也越來越受到商家們的重視。疫情期間,很多50、60後也不得不開始頻繁網購各種生活用品,但是作為70、80後的父母,他們的網購之路卻有很多尷尬之處。

50、60後網購的尷尬

首先就是網頁設計並沒有考慮到“高齡”人群的視力問題和認知能力。我們的父母都已經開始老花了,書報只能看黑體大字的他們對於眼花繚亂的網頁字號是看不清楚的。移動設備功能越來越多,智能化對於接受力強的年輕人是新奇和便捷,但對“高齡”上網人群卻是實打實的困擾,一方面智能化的思維與他們有代溝,另一方面他們對於人造設備的掌控還停留在機械時代,由此導致很差的購物體驗,例如不知道如何“聯繫賣家”,貨到簽收後多數情況下也無法享受網購便捷的退換貨服務而不得已買了很多殘缺物品。

50、60後網購的尷尬

另外,父母輩節儉的生活習慣使他們買東西時多以價格為導向,忽略了商品描述、買家評價等體現產品價值的信息。比如我媽媽買衣服的時候看到5XL就下單,結果買回來的衣服基本上都穿不了,看著那些標著“5XL”的衣服也就跟165的碼差不多,我也只能一次次提醒她要看尺碼描述表。但是對於一些無良商家用這種博眼球的標籤增加銷量的做法也是防不勝防呀!

當然你會說做兒女的可以幫父母下單購買並跟賣家溝通呀,但是實操起來還是有困難的。雖然我也會看到合適的商品買給家裡,但是因為不跟父母同住,所以很難隨時隨地發現他們生活中各個角落都需要什麼。而且父母們也有經濟自主的能力,所以家裡時不時的還會出現買錯的和用不上的東西。如果大家有什麼好辦法也可以留言告訴我~~

綜上所述,就不難理解“高齡”家長們為何鍾情於電視購物、電話推銷的原因了——畢竟是跟“人”在溝通。這也讓一些不法分子、虛假宣傳的商人鑽了空子。我們固然要追究無良商家的責任,但另一方面可否也想一想辦法讓我們的父母可以跨過網購的壁壘,享受到網購的便捷呢?比如是否可以專門開發一個頁面簡潔、針對“高齡”上網人群的平臺,只要求字大行稀,功能簡捷,客服位置明顯,可以與電話購物相結合。當然監管也是最重要的,這個在很多成熟的平臺已經不成問題了。

50、60後網購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