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請刪掉著名什麼家的頭銜”

咬文嚼字,傳播專業的編校知識;互通有無,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信息領航,傳遞最新的行業聲音;學術支撐,打造出版業高級智庫;培訓課堂,促進出版人職業成長。

2020年4月3日早上7:00,咬文嚼字公眾號發佈訃告:《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先生於4月2日上午10時12分病逝,享年76歲。


郝銘鑑先生在出版界享有盛譽。公眾號創辦以來,曾得到郝先生的關注和支持,他數次授權我們轉載作品,並積極在社群和很多專家與青年編輯一起討論業務。先生精湛的業務知識和虛懷若谷的精神令人難忘。先生遠行,特組織專輯推送,表達對先生的永遠懷念和感謝之情!


“請刪掉著名什麼家的頭銜”

——懷念平易近人的大家郝銘鑑老師


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驚聞令人尊敬的文化大家郝銘鑑老師與世長辭,悲痛不已。


我“熟悉”郝老師是從拜讀郝老師創辦的《咬文嚼字》期刊開始的,該期刊雖“小”而體量不小,影響力大。我自開始從事出版工作後,對這本期刊和辦刊人更是欽佩有加。十幾年前到上海工作後,自然而然就有了機會聽到郝老師的課,慢慢地也就與郝老師真正認識並有機會交流請教。每年的“上海書展”,我都會特別留意《咬文嚼字》的系列出版物並選購幾本。


郝老師待人特別親切,是我們公認的大家,但十分平易近人,從不居高臨下。印象特別深的是,我的個人公眾號“啄木鳥的天空”發了兩篇關於是“本幫菜”還是“本邦菜”的文章,引起了一些爭議,我發微信向郝老師請教,下面是我至今保留的交流過程,從中感受到郝老師虛懷若谷的大家風範,藉此表示我對郝老師的懷念和敬意。

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郝老師安息!


上海海事大學雜誌總社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袁林新

2020.4.2


良師 益友 忘年交

——憶郝銘鑑老師二三事


獲悉郝銘鑑老師於2020年4月2日上午10時12分病逝,噩耗傳來,我頓時驚呆了!多年來和郝老師交往的幾個片斷頓時浮現在眼前。


說起來,從1995年訂閱《咬文嚼字》開始,對郝老師是仰慕已久了。經常從《咬文嚼字》中能看到郝老師的文章,也敬佩郝老師的學識與修養。


2007年4月,從《咬文嚼字》上看到“咬文嚼字”講習所第四期將於5月20—25日在上海舉辦,五大特點、六點承諾非常吸引人,是我做圖書質檢工作最需要的,五大特點是:設施更完備、管理更人性、內容更豐富、教法更活潑、測試更科學;六點承諾是:深度介紹“十大語文差錯”、全面分析語文差錯規律、詳細辨析一百個常見別字、重點糾正三大語法錯誤、集體會診編校疑難問題、首次披露最容易用錯的詞。立即報了名。

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5月份在上海市欽州南路81號出版大樓舉辦的講習所培訓班上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郝老師。開班儀式上,郝老師熱情洋溢地致了歡迎詞。接下來的幾天課程中,郝老師講了好幾節課,他不顧勞累,晚上還召開座談會,向參加培訓的編輯瞭解編輯工作當中遇到的問題,並一一解答。有天晚上,在上完金文明老師的課後,與寧夏人民出版社的編輯姚小云等幾個人,和郝老師一起去金老師家做客,在金老師家,見識了什麼叫藏書,幾個書櫃滿滿的都是書,寫字檯上、床上、地下,到處都是書。看得出,郝老師和金老師兩人私交不錯,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的意思。


很快,講習所的培訓就要結束了,最後一天是考試。我幸運地考了第一名,和我同住一個房間《溫州商報》的一個小夥子考了第二名。實際上他應該是第一名,他把《現代漢語詞典》和《成語詞典》都背得滾瓜爛熟,可能臨場發揮不好,才考了第二名。郝老師親自給我發獎,獎品是1995—2006年《咬文嚼字》的一套精裝本,當時我還和郝老師說,麻煩給我寄回社裡吧,郝老師慨然應允。郝老師還送了一本他的著作《文字的味道》給我,並簽名留念,

“大同先生雅正 郝銘鑑 二〇〇七年五月”。

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大約是在2009年,郝老師來太原開會,我所在的山西教育出版社還邀請郝老師給我們社的編輯做了一次講座,郝老師精彩的演講,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評,都說郝老師講的內容特別實用,很受啟發。


有一年在總局質檢中心辦的圖書質檢培訓班上,遇到了郝老師,他特別低調,靜悄悄地坐在後面聽課,衝我連連擺手,意思是不要聲張。課餘,和郝老師交談了許久。他說,他就是來聽聽課,看看大家都在研究什麼問題。我深深地為他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所感動。


在工作中,我有什麼疑難的問題,也經常向郝老師請教,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解答。郝老師比我大十幾歲,也算忘年交了。可以這麼說,我取得的一點進步,和郝老師的指點是分不開的。


2018年,還買了一本郝老師的《字語詞風》,內容與《文字的味道》一樣精彩,娓娓道來,彷彿郝老師坐在對面給我解答一樣。


郝老師還辦了個叫《郝銘鑑語文學堂》的公眾號,很有特點,很有水平。最後一期是2018年9月8日,之後,可能郝老師身體不好,就沒有再發新的內容。


前幾天,有些事情和《咬文嚼字》的同志交流,他還說郝老師仍然在指導他們工作呢。怎麼這麼快,郝老師就走了……太突然了,令人難以相信。

會診字脈咬文嚼字烹飪文字的味道

字雨詞風傾聽書海點亮出版的燈光


郝老師——一路走好!


山西教育出版社 張大同

2020年4月2日


麗日清空,因一個人的離去而變得寒冷


2020年4月2日中午準備午休時,從上海文化出版社姜逸青社長微信朋友圈讀到如下文字:“剛剛從朋友圈獲悉,尊敬的出版大家郝明鑑老師今天中午永遠離開了我們……”第一感覺是不相信,馬上在評論區追問“可靠嗎?”姜社長回覆:“10點12分走的,我們的老領導。”我說:“還說找時間去看他呢,特別好的人!”姜社長說:“是的,純正的君子。”我們的對話十分簡短,但語短情長:首先,姜社長情急之下把郝老師的名字打錯了一個字,這個錯別字裡其實包含著太多的情感,作為郝老師的同事和無限尊重他的晚輩,不可能不知道這三個字的正確寫法,只是當時太過震驚太過悲痛和急於把這噩耗告知關心牽掛郝老師的人;而我的問話,現在看來更是多此一舉,姜社長的話一定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疑問只是代表我當時的心境,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我馬上把消息告知廣州的一位朋友,因為我們曾經多次商議過有機會去上海去看望郝老師。朋友一樣發來驚愕的表情。我在朋友圈很快轉發了這條消息,並寫下了如下的文字:“沉痛悼念出版大家郝銘鑑老師!做《中國編輯》時得到他的很多鼓勵和支持,一直說找時間去上海看他呢,遺憾!祝一路走好!”在評論區我還補充瞭如下的話:“麗日清空,因一個人的離去而變得寒冷!”


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我和郝老師相識,緣於《中國編輯》雜誌,至今已經快二十年了。2002年,我從河北教育出版社審讀室主任任上受命參與《中國編輯》雜誌的創刊,擔任編輯部主任。這本由總署主管、中國編輯學會主辦、河北教育出版社承辦的國字號期刊,用萬人矚目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作為加入出版隊伍不到五年的新兵,雖然有無數的出版大家做後盾,前面又有中國編輯學會和我們出版社的領導領路把關,我依然深感壓力巨大。特別是這本刊物,從內容到形式,都必須代表國家級水平,而當時很多的業內刊物早已功成名就,比如最早創刊的《編輯之友》、總署主管的《中國出版》、以理論研究著稱的《出版研究》等,還有郝銘鑑老師主編的《編輯學刊》,加上專業報紙,總共不下二十種。大家經過討論,認為《中國編輯》必須以促進編輯學研究為宗旨,但不忽視年輕人的閱讀興趣,努力爭取更多年輕的作者和讀者,努力打造“編輯人的精神家園”,寄望成為出版從業者八小時之外學習的首選。


因為同宗同姓,和郝老師的溝通相對較多,我的很多想法得到了他的高度認可,特別是試刊號、創刊號,郝老師均給出了具體意見和高度評價,使我這個期刊界的新兵獲得了信心。有時候,一些爭議性較大的問題,自己想不開,電話和他溝通,每次都能得到他的安慰和鼓勵,自己從他的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比如,他主編的《編輯學刊》,將出版文化融入編輯學研究,將枯燥的理論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加以闡釋,可讀性很強;他多年堅持親自撰寫卷首語,從身邊事寫起,講述對業界的觀感。拿到《編輯學刊》迫不及待地讀卷首語,是我多年形成的習慣,而自己無力撰寫這麼優美的文字也是我多年的遺憾。直到今天,我都認為自己是《編輯學刊》的鐵粉,即使我已經離開《中國編輯》崗位十五六年了,即使郝老師後來不再主持編輯學刊了,每次拿到《編輯學刊》,依然感到十分親切。


我經常和編輯們講,郝老師能把《咬文嚼字》這樣一本看似小眾的期刊策劃組織成優質暢銷期刊,確實創造了一個神話。如果給一般的人來做,賣三萬冊就已經不得了了,現在卻早已成為語言文字工作者的必讀書、工具書、枕邊書,這其實反映出一個出版人的創新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無數的出版人,從這個案例中,可以學到太多書本中學不到的東西,而郝老師們的意義就在於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出版的初心和精彩。


郝銘鑑老師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他鐘愛的出版事業,我們感到萬分悲痛,但他的精神必將長存,必將激勵我們這些晚輩,以他為榜樣,奉獻聰明才智,成就人生輝煌。


花山文藝出版社 郝建國

2020.4.2


願先生一路走好……


今天下午,朋友圏傳來:著名語言學家、《咬文嚼字》創辦人、中國編輯大家郝銘鑑於今日上午10時12分在上海病逝,享年76歲。真是令人難過!我有幸與郝老師同處一個城市一個時代,多次聆聽郝銘鑑老師的講課,從二十年前我進入上海出版界郝老師舉辦的“咬文嚼字”編輯培訓班開始,一直到2018年我們一起策劃欲將《咬文嚼字》漢字學習節目搬上熒屏……幾十年間,郝老師平易近人,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職業精神和為人風範深深影響著我們。在郝老師主編的核心期刊《編輯學刊》上,曾發表過我的“學術出版—大學出版社的靈魂”、“轉型期大學出版社發展策論”、“一次有意義的編輯策劃”等文章,先生對其中的提升和評價一直鼓舞著我。如今,寒冬已盡,先生遠去。願先生一路走好……


上海大學出版社 焦貴平

2020.4.2


痛悼舊友郝銘鑑


執書業編學深研留雄論

立文壇字詞細究惠眾人


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2020.04.03挽郝銘鑑先生


郝先生銘鑑千古


與君相識木鐸聲,

爬梳剔抉最精通。

咬文嚼字誠為鑑,

博古通今足留銘。

一世壯心仍伏櫪,

百年大計負躬耕。

花枝春滿人已去,

山長水闊有遺風。


人民出版社 呂飛

2020.4.3


挽郝銘鑑先生


驚聞郝銘鑑先生仙逝,不勝悲痛!特擬輓聯一副,寄託哀思:


上聯:咬文千古銘

下聯:嚼字永年鑑


2020.4.3


聆聽教誨追思長

——憶郝銘鑑老師


4月2日,驚悉著名語言學家、出版專家郝銘鑑老師去世,不勝傷感。郝老師是《咬文嚼字》雜誌的創辦者。這本1995年創刊的小小雜誌,

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深刻影響了中國20多年來的語文生活。

我與郝老師得緣相見,還要感謝“咬文嚼字講習所”舉辦的培訓。2012年4月5日至9日,咬文嚼字雜誌社在上海教育國際交流中心舉辦了第13期培訓班。我有幸參加了這次培訓。時至今日,當初具體講的內容只記得有詞語辨析和數字用法,其他細節都不太記得了,但是郝老師講課的風采如在昨日。郝老師總是能從詞語的源起和義理來講解,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每次郝老師辨析完一組詞語,我都牢牢地記住了這一組詞語的內涵、外延和關鍵區別點,印象非常深刻。課下,我冒昧地與郝老師探討了“編輯的道與術”的問題,郝老師對此話題很感興趣,我談了自己的一點粗淺的認識,但郝老師卻對我鼓勵有加,說年輕人就應該有這樣的思考,後生可畏,並建議我可以豐富完善,寫成一篇文章,我聽後只覺汗顏。後來,回到北京,我寫成了一篇文章《編輯的道與術》,每次看到這篇文章,郝老師與我談話的場景總是浮現在眼前,感到無比親切。經過那次培訓,自己在編校方面的能力有了明顯提升,這都得益於郝老師的教誨。後來我寫成一首詩,來記錄當時的學習心得——《修心》:

赴滬切磋逢初春,

輾轉聆聽精妙音。

文章不厭千回嚼,

煉字即是修吾心。

(精妙音,特指郝老師和著名文史專家金文明老師的精彩授課。2012年5月3日作。)

平時我如有編輯方面的難題,也通過微信請教郝老師,覺得打擾他甚是不好意思,但每次郝老師總是耐心細緻回答。但凡留言,必有回覆,即便是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生病期間,郝老師只要有空,也一定回覆。比如,我向郝老師請教過關於古代名人的朝代問題,如《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應該標註為南北朝還是北齊?郝老師的答覆是:“我想,這是粗略和細緻之別,凡是能細的,還是以細為好。”還有,我曾寫過一篇《陸費逵的“費”字怎麼讀》的小文,請郝老師指導,郝老師的回覆是:“拜讀!但我在出版界混了幾十年,從未聽人讀陸bi逵。讀音是個不斷變化的東西,形聲字大都不表聲就是證明。考證雖有道理,但恐怕不容易被接受。”

我後來根據郝老師的指導建議修改了文章。這只是兩個小例子,現在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以紀念我與郝老師交往的點滴。

我讀過郝老師的幾本著作,每次讀都受益匪淺,郝老師寫的文章都是旨在解決現實的編輯問題,每一篇都深入淺出、論證紮實。郝老師是出版大家,有膽有識,領風氣之先,在語言應用規範方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咬文嚼字》雜誌在出版界是一面光輝的旗幟,郝老師厥功至偉。郝老師雖已離開我們,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語林啄木鳥”的精神是永存的。作為後學,我始終被這種精神感染和鼓舞著,我想,這就是郝老師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郝老師九天有知,也當笑感欣慰!


北京華樾教育研究院 張勝強

2020年4月3日泣作


一次永遠無法踐約的拜訪

認識郝銘鑑老師是從《咬文嚼字》開始的。大學畢業後從事期刊出版工作,《咬文嚼字》正值創辦初期,一時在語言文字工作者和編輯出版人中廣為流傳。一般讀書人,只要接觸這本雜誌,都會喜歡上她,儘管每期內容不多、薄薄的,但基本篇篇是精選的乾貨。為我剛入門從事語言文字編輯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特別是一些平時看上去模稜兩可的問題,她都解釋得非常到位,選題眼光很獨特。後來,我積極推薦身邊很多朋友購買訂閱。1999年,我的工作單位還把她作為新年禮品,為每位員工購買了一套精裝合訂本。這幾本合訂本陪我赴京求學,幾經輾轉,直至今日,仍然擺在我的案頭,裡邊還有當時閱讀時我做的諸多勾畫、批註。這麼多年以來,她一直是我必讀的雜誌之一。


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科研院幾個青年人創辦了“木鐸書聲”公眾號,其中定位宣傳語中有一條為“咬文嚼字,傳播專業的編校知識”,初衷是想向《咬文嚼字》學習致敬,從編輯出版人最基礎的文字編校工作做起。意想不到的是,它取得較好的反響,得到業界很多前輩的支持和關注,其中就包括郝銘鑑先生。木鐸書聲除了公號推送文章外,還組建了一些業務討論社群,郝先生經張大同先生引薦進入了其中的兩個社群,這兩個社群也因為專家眾多而備受大家追捧,討論問題也非常專業深入。郝先生平時不多發言,但往往針對編輯遇到的“疑難雜症”,總能一語中的、切中要害。更讓大家記憶深刻的是,先生從來沒有居高臨下的指教,發言大多心平氣和,讓人感覺如沐春風。

虛懷若谷:懷念郝銘鑑先生

我冒昧發出添加先生微信好友的申請,很快就得以通過。先生通過後即對我們工作予以肯定“木鐸辦得好,受益匪淺”,讓我們備感鼓舞。2019年3月底,為了籌備首屆“木鐸杯”網絡編校大賽,我約定到上海拜訪他,先生爽快答應了,告訴了他的地址,還說“隨時恭候”,讓我們受寵若驚。在《咬文嚼字》黃安靖主編及同人指導下,編校大賽得以順利舉辦。 但因為種種事情,到上海拜訪的事情一再拖後……


2019年9月,我們公號轉載先生的一篇文章,和他聯繫授權,他又謙虛地說:“……聽憑處置。這幾乎是40年前的文章,材料之陳舊,論述之淺薄,讓人汗顏。當時計劃寫一組5篇,因為手頭事雜,僅完成3篇。”謙虛治學的態度和胸懷,讀來讓人深受感染。

因為稿費轉賬向先生索要銀行賬號,他說“還有酬?意外!我有一篇文章,從原發到轉載,我看到的有近20家,沒有一家付酬”,“不論多少,都是一種尊重”。文章推送後,讀者反響還不錯,先生特意發微信向我們表示感謝。2020年1月21日,先生髮出的最後一條朋友圈推文,仍然是他熱愛的關於語言文字的內容——《王蒙的文字敏感》。

近兩日,出版界朋友圈和專業社群中,很多素不相識的普通人都為郝老師點燃心燭,緬懷紀念。我想這應該是人們對郝老師及其創辦的《咬文嚼字》最好的讚賞,也是對這本”小”刊物三十年來堅持的咬而不刺、嚼而不刁的專業、科學和包容的精神認同,更是向郝老師虛懷若谷、謙虛認真的學術品格致敬!


本來,2020年春天我們計劃去上海專程拜訪學習,哪曾想,這一約定竟成永遠的遺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科研院 趙玉山

2020.4.3


(文章以收稿先後為序。並謹向各位作者致以誠摯謝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