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01 “天生”缺錢的俾斯麥

1862年9月22日,註定是爆裂的一天。

當日,太平天國在浙江慈溪大敗“洋槍隊”,致使領隊華爾重傷身亡。

同日,美國總統林肯頒佈《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綿延了一年多的南北戰爭,迎來最關鍵的拐點。

也是在這一天,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召見了一位名叫奧托·馮·俾斯麥的中年人,希望他能出任首相,帶領政府度過“憲法危機”。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鐵血首相”俾斯麥

普魯士並非“皇上聖明”的大清朝,也不是號稱“民有、民治、民享”的美國,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有國王、有議會,掰掰扯扯過日子。自1861年以來,部分議會黨團一直在鬧意見,要求由議會監督政府常務開支,拒絕批准國家的軍事改革預算。

到1862年議會改選,中左翼力量大大加強,更加有恃無恐,否決了全部的軍事改革經費,以堅守憲法為由,與國王的冷戰愈演愈烈。這就是所謂的“憲法危機”。

如果換一位牛叉的狠人,比如拿破崙大帝,也許會用軍事政變來解決問題,可威廉一世真沒什麼雄才大略,他甚至開始認真考慮退位的問題。老威廉曾問自己女婿巴登大公:

還有什麼辦法?

……路已經斷了,你知道還有什麼別的道路?

別說,路還真有。

陸軍部長羅恩向國王推薦了自己的密友,時任駐法大使的俾斯麥。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德國統一三巨頭:俾斯麥(左)、羅恩(中)、老毛奇(時任總參謀長)

9月中旬,俾斯麥從巴黎被召回。

9月22日,那場歷史性的會面中,威廉一世就像秦孝公遇見了商鞅,眼含熱淚,激動地決定:“不退位了”。

9月23日,普魯士議會預算委員會的負責人福爾肯貝克放聲疾呼,如果俾斯麥上臺,那麼“對內是軍刀政府、對外則是戰爭”!一場劍拔弩張,在所難免。

9月30日,新任首相俾斯麥在議會強勢登場,發表了他那段著名的演講:

我們不可能通過演說、聯合會、多數決議來進一步達到目的(國家統一)。

……而是不可避免地將通過一場嚴重鬥爭,一場只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鬥爭,來達到目的。

“鐵血首相”聲色俱厲,但是——

議會不批錢,你上哪劃拉軍費去?

02 “天生”的理財大師:布萊希羅德

俾斯麥出身容克地主,但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他這一生,對錢其實都挺焦慮的。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年輕時,俾斯麥就是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揮霍無度,因此而惹惱了老爹,一度被掃地出門,要他“一人欠債一人當”。

中年入仕後,需要上下打點、結交名流名媛、收買情報……這些都得燒錢,都在考驗俾斯麥的“財商”。於是在1859年,經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引薦,俾斯麥選定了猶太人布萊希羅德作為自己的金融顧問(也稱私人銀行家)。作為千年傳統的商業民族,猶太人之精於理財,舉世無雙。就連馬克思都說:

錢是以色列人的妒嫉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

……期票是猶太人的真正的神。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猶太銀行家布萊希羅德

從那之後,布萊希羅德萊就像一位忠心耿耿管家,為俾斯麥收取官俸、打理莊園產業、在國內外銀行建立賬戶、投資股票與債券……最多時,俾斯麥賬戶下擁有埃及、沙俄、墨西哥等眾多海外債券,甚至一度還打算在中國投資。可以說,俾斯麥得遇布萊希羅德,就像漢武帝得遇桑弘羊,從此踏上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多年以後,當“鐵血首相”負氣辭職時,已攢下了120多萬馬克的“睡後收入”,足夠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了。

當然實話實說,布萊希羅德的“業績”如此出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俾斯麥珠聯璧合的搞“內幕交易”。俾斯麥曾任德意志邦聯議會代表(駐地在歐洲金融中心的法蘭克福)、駐俄大使、駐法大使,布萊希羅德則背靠羅斯柴爾德家族,二人編織了一個嚴密的情報網和人脈關係網。每當有政治內幕或外交動向的蛛絲馬跡,普魯士及歐洲各國金融市場,勢必會有風吹草動,二人便藉助自己的政策知情權和情報網絡,利用時間差,快速賣出買入,牟取暴利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有時侯,甚至“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某次,俾斯麥力主德國政府通過一項有利於俄國鐵路股的政策,而在此之前,在布萊希羅德的運作下,俾斯麥本人70%的資產都投到了這些鐵路股上。可想而知,等政策放出來後,“鐵血首相”一定血賺。

假如僅限於此,那二人只不過是鑽政策漏洞的蛀蟲。而俾斯麥敢和議會的預算委員會叫板,其背後,一定另有考慮……

03 敗光了錢的“預算戰爭”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用了三次王朝戰爭:

1864年普丹戰爭;

1866年普奧戰爭;

1870—1871年普法戰爭。

然而,統一進程中打得最長的一仗,是首相和議會的“預算戰爭”,從1862年開始,一打就是4年。普丹戰爭的軍費,其實是俾斯麥厚著老臉賴下來的。

俾斯麥的理由是,憲法條文存在漏洞,雖說無預算不支付,但國家事務不能停擺,預算即使未獲批准,那些必需必要的開銷,也應當從國庫列支——這就是所謂的“漏洞理論”。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掙錢很困難,花錢也不易

當然,這個老滑頭也沒有趕盡殺絕——你不給錢,那我眾籌好了。

1863年11月,俾斯麥政府提出,以自願貸款的方式,籌集1200萬塔勒爾(當時的一種錢幣),以備對丹麥作戰所需。然而次年1月,議會以275:51的壓倒多數,拒絕了該提案。

結果就是,俾斯麥沒拉到贊助,也打贏了普丹戰爭,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普魯士國庫為之一空。

事後,政府方面做了最後努力,1865年5月,財政大臣將普丹戰爭的全部花費共計2250萬塔勒爾呈報議會,請求追認,但再次被否決。議會還宣佈,政府使用國庫資金而不經議會批准,屬違憲行為,首相應承擔全部責任。換句話說,你俾斯麥要麼還錢來、要麼下臺去。

那兩年,也許是俾斯麥人生的至暗時刻,面對即將開打的普奧戰爭,他真摳不出錢來了。

04 資本大鱷的神操作

但別忘記,鐵血首相身邊,還有一位“從創世紀時就開始數錢的專家”——猶太銀行家布萊希羅德。早在1862年12月,布萊希羅德便給政府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建議官方轉讓科隆—明登鐵路的所有權,從買家那裡得到補償收益。

這就要說到普魯士政體的特別之處,它不同於早期英國的完全自由市場經濟,而是注重國家干預,早在18世紀的腓特烈大帝時期,就成立了商業手工業部、礦業冶金部、林業部等等政府經濟部門,普魯士也因此被認為是“國家資本主義的發源地”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

科隆—明登鐵路是普魯士最早興建的鐵路之一,政府從中有投資並握有大量股份。因此,布萊希羅德的提案其實是個擦邊球,有“倒賣國有資產”之嫌。貿易大臣海因裡希聽後,第一反應也是:“可能使股東富裕,卻犧牲了國家利益。”

時間來到1865年,懸崖邊上的俾斯麥已無所顧忌,必須推進此事。不過股權轉讓牽涉複雜的商業程序和談判技巧,要做企劃書、搜選市場買主、洽談收益、選擇擔保……必須由專業人士打理。而這個人,只能是布萊希羅德。

當年7月,在徵得國王和股東各自的同意後,俾斯麥政府終於和科隆—明登鐵路股份公司董事會簽訂了政府專屬股份的轉讓協議,布萊希羅德作為鐵路公司董事兼金融顧問,居中調度,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事後,俾斯麥和羅恩興高采烈,俾斯麥在電文中說:

我們有錢了,足以在外交政策上放手……進行全民的戰役,這使我們對於奧地利的態度很鎮靜。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柏林市區的勝利紀念柱

對此,偉大導師恩格斯洞若觀火,他在1866年1月寫給馬克思的信中言道:

俾斯麥那裡也是每況愈下,倘若不是科隆那些豬玀把他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他也許現在已經完蛋了。

不過,接下來的事也沒那麼簡單。

協議談妥了,最終變現卻並不容易。時任財政大臣博德爾施魏格突然發難,

反對短期內大量拋售,那樣賣不上高價,會令國家受損。俾斯麥心中一萬頭草泥獸奔騰而過,馬上准予其辭職,換上自己人馮·海迪特接任財長。

那邊廂,布萊希羅德早就拉來了海澤曼財團,對馮·海迪特軟硬兼施,很快就談得八九不離十了。當時,股票的市價是117,其他財團吃定了俾斯麥急用錢,私下串通,都只給105封頂,只有布萊希羅德和海澤曼伸出“珍貴的友誼”,給到110。估計當年,海迪特感激涕零,要謝謝大老總了。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幾個月後,普魯士在薩多瓦會戰對奧地利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普奧戰爭大局已定。俾斯麥政府一沒加稅、二沒借貸,就籌集到充足的軍費,在財政上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蹟了。必須承認,是布萊希羅德把俾斯麥拉出了泥潭,從此“鐵血首相”聲望如日中天,議會再不敢造次,“預算戰爭”也不了了之。

當然,布萊希羅德絕非“無私奉獻”,不但贏取了愛國商人的美譽,還低價拿下股份,賺足了實惠,更收穫了高層的友誼,成為炙手可熱的“紅頂商人”。那些年,幾乎所有的普魯士鐵路貸款,都是通過他的銀行來籌辦。

05 結局

1871年1月,威廉一世在凡爾賽鏡廳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的“鐵血大業”宣告成功。

1872年3月,皇帝投桃報李,冊封布萊希羅德為世襲貴族,從此之後,名字中可像俾斯麥那樣,加入高貴的“馮”字,同時授鐵十字勳章。格爾森·馮·布萊希羅德,成為當年德國能享此殊榮的唯一的猶太人。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內幕交易”二人組,德國統一戰爭的錢袋子

德意志至高榮譽:鐵十字勳章

在帝國時代,布萊希羅德仍舊與俾斯麥保持著互相成就的牢固關係。作為德國最有權勢的銀行家,布萊希羅德號稱“柏林的羅斯柴爾德”,他不僅是德意志統一戰爭和俾斯麥內政建設的“錢袋子”,在戰後,更是德國經濟崛起和對外殖民擴張的“金融發動機”

只可惜,布萊希羅德1893年逝世,僅僅40年後,阿道夫·希特勒便成為了德國“元首”,後展開瘋狂的排猶運動,布萊希羅德的家族,終究沒有像羅斯柴爾德家族那樣,綿延持久下去。

而更耐人尋味的是,1890年俾斯麥與威廉二世皇帝翻了臉,辭職退出政壇,其後出版了兩卷氣勢恢宏、敘事詳盡的《思考與回憶》。但作為鐵血首相珠聯璧合的好搭檔,在其回憶錄的第一卷,根本沒有出現布萊希羅德的名字,在最後一卷中,猶太銀行家也僅僅被提及了一次。

那些年你們一起做過的“內幕交易”,就這樣吹散在風裡嗎?

【完】

讀了歷史就知道:古今多少事?心寬無大事。

本文作者【齊文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